工美新闻

资讯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与保护原则

工美集2022-02-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基于一定时间规律,由相对确定的空间场所中相应人群践行特定文化活动所构建的人、时空、文化实践彼此叠加的复合型遗产。它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属性,又有区别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特性。现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基于其时空复合体的基本特征,遵循内涵真实性原则、生态系统性原则、生活适应性原则实施文化空间的活态保护,以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有序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保护原则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 概念主要作为探讨各类文化形式、空间形式的理论依据与研究视角,在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等诸领域进行了多维的呈现,对其概念与范围界定有诸多不同的表述,多学科的参与让文化空间研究领域蔚为广阔,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概念内涵的模糊与泛化。



       如果说作为一种理论视角是广义文化空间的概念,那么20世纪90年代开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人类学视野提出的 “文化空间”,将其设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则是狭义文化空间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 将 “文化空间”这一概念阐述如下:“文化空间可确定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也可确定为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是文化表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将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列入公约。在我国,2005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文化空间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强调空间、时间、文化实践三个维度的叠加,不能简单理解为 “唯物”空间,而是一种时空伴随的文化实践复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基于一定时间规律,由相对确定场所中相应人群践行的特定文化活动所构建的人、时空、文化实践彼此叠加的复合型遗产。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

       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的类别,它既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属性,又有区别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特性。

       (一)空间主题的动态传承性空间主题的动态传承性

       空间主题的动态传承性空间主题的动态传承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 被不断地再创造”。



       文化空间作为基于时空伴随的文化实践复合体,一直处于动态传承过程中。从历时性角度看,首先,作为文化实践发生和发展的实体场所,文化空间物理向度上的空间形态会产生一定改变,尤其受现代性影响的当下,日新月异的景观变化时时发生在物理空间中。



       其次,随着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的时间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更,这影响着文化实践活动的时间与周期。相应的,文化空间中的实践主体会因时、因地、因情,动态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文化空间的活动主题饱含动态传承性。

       (二)时空复合的周期复现性

       文化空间作为一种时空复合体,它在时间向度上体现出周期复现的节奏,这种周期复现性集中表现为实践活动的周期规律和节点规律。

       周期规律是指文化空间中的实践活动并非随时而为,它是一种遵循历史传统,按规定顺序重复出现,并有相应时间间隔的秩序性活动。这种规定顺序可能是自然时序,也可能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社会时序 最能体现周期规律的便是各类岁时、节日文化空间,它们依循时间秩序反复呈现。



       节点规律是指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时间过程,其实践活动的“始”与“终”均置于特定时间节点上完成,而这种时间节点的选择是依据天时或者人时而定的。比如冬至在中国传统社会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又称为“亚岁”,至今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三)空间特色的地域风土性

       文化空间形成的前提是物理向度上空间场所的存在。空间场所中的气象、水文、地形、景观诸风土要素直接影响着区域社会的经济、文化形态,决定着地方群体的生计方式与生活模式。

       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的人,拥有不同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模式,因此不同的地域空间、风土环境会造就相异的文化实践,进而形成各色非遗文化空间,即古人所谓“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同时文化空间的发展、演变也是在一定地域场所中进行,必然会受各自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显著的地域风土特征。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文化空间源自地方民众文化生活实践,呈现显著地域风土性,地方风土沁润着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统一着区域民众的行为方式,影响其文化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勾连着民众与地方。

       (四)空间场所的传统规制性

       文化空间场所的位置、形态、范围的选择亦有相应的规制,须依循历史文化传统来择定。只有基于一定规制的特定场所,置身其中的文化实践才有相应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历史传袭的规制性场所赋予文化实践“神圣性”“象征性”。



       在传统社会,民众日常生活常囿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固定区域,在进行某项文化实践的场所选择时,必然拘泥于自身能力所及的特定范围中,其会依据生活习惯、生产经验或者朴素的哲学观念 (如风水),遵循规律而定,择定后通常世代传承形成固定的空间场所。



       即便在当今社会, 民众日常生活的空间范围有所扩大,但文化实践对场所的选择也多承袭历史的经验,一方面表现为场所的延续,更多的则是择定理念的趋同。文化空间与规制性场所是相互伴生的,承袭传统择定的场所不仅有空间承载作用,更重要的是具备象征意义,赋予文化空间特殊的文化意涵。

       (五)空间活动的组织规范性

       文化空间项下的实践活动源于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是经过集体不断加工、充实和完善的,单纯的个人行为不构成文化空间中的实践活动。这种集体的行为模式决定了文化空间实践活动的组织性与规范性。



       组织性是指参与文化实践的民众,基于趣缘、地缘或者血缘,以自愿、自觉为前提,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原则,以保证文化实践顺利进行为目的形成聚合体。

       规范性是指文化实践活动需遵循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空间一直存在约定俗成的制度对空间内的活动及其人员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这种程式规范大多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民众约定俗成,并通过代代口耳相传、身体力行,铭刻在实践主体的文化基因之中。

       (六)活动空间的开放共享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类型的文化空间是一个共享包容的开放性场域,内部实践活动没有阶层的门槛限制,是广大民众能够参与、享用的生活文化。文化空间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哪个阶层或者个人可以私藏或垄断的,它是一种“公共文化”,是公众共同关注、参与和“消费” 的文化。



       非遗文化空间的开放共享性已得到社会广泛共识,2021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就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其中重点强调非遗需要人人参与,人人享受,要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保护原则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更大尺度、更深层次上对社会空间和地方文化进行重构,文化空间作为一定人群在特定时空下进行地方性文化实践的复合体,其实践主体、时空环境均受到影响。文化空间作为特殊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依循其属性特征来确定保护原则,以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一)内涵真实性原则

       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文化空间的真实是一种发展变化的 “真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使其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它的“真实”也在不断演进,但这种变化与演进不是没有边际限制的,我们要真切保持与传承文化内在的核心价值、核心技艺、核心观念,在内涵原真的基础上基于时空变化,更新、发展非遗的外延表征。



       在实践操作中,必须要梳理清文化空间的价值核心与生命动力之源。相反,舍弃对核心内涵的抽析与理解,保护将如无头苍蝇一般,要么停滞了文化空间的活态传承,使其丧失鲜活性与生命力;要么变更了文化的本源,使其丢失真实样态,从本质上变为其他形态的文化空间。

       (二) 生态系统性原则

       文化空间作为人与时空、文化实践相互作用的复合体,关涉文化与环境、文化要素之间等多种关系,类似于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部要素相互影响、互为依存,故它的保护应是包含诸关联要素的生态系统性工程。



       首先是针对文化空间生境的系统性保护,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方面,它们是文化空间的生产基础,唇齿相依、彼此共生构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文化实践活动一旦脱离其伴生环境,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法谈及真实性与地方性,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次是针对文化实践本体的生态性保护。面对文化空间时,必须基于文化实践的整体形态和系统性价值进行研判和保护,文化空间项下的文化实践往往由多种活动复合伴生,类似文化丛的性质,不能将有机的文化丛人为撕裂开,只保护自己认为有 “价值” 的部分。

       (三) 生活适应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众的生活之间存在双重“共生”关系,即行为层面的共生(民众是日常生活中文化实践的主体,保持着自身的“物理在场”)和心理层面的共生(民众认同非遗,并借此组织生活、规范生活、美化生活,保持一种“意义在场”)。只有让文化空间融于生活中,才能让其薪火相传,有生活的传统、有传统的生活才是存续的理想状态。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通过对非遗文化空间的分析和讨论,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精粹,提升应对现代性对文化多样性消解的能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类型,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领域,学界应根据其时空伴随的文化实践复合体这一特性,进一步加强“文化空间”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振兴,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赓续、 传承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声明:本文章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阅读量 3580
信息纠错
顶部
×

深圳SEO优化公司南宁seo优化价格资阳营销型网站建设推荐衢州网站建设设计哪家好伊犁营销型网站建设价格焦作百度标王报价株洲企业网站设计报价德州百度标王报价迪庆关键词排名多少钱龙岩网站推广宣城网站改版多少钱蚌埠企业网站建设多少钱佛山建站推荐南联seo优化推荐安庆seo优化报价金华企业网站改版横岗如何制作网站推荐泰州网站优化公司三亚关键词排名多少钱曲靖设计公司网站公司孝感百度网站优化排名多少钱坂田关键词排名价格雅安网页设计报价宝安营销型网站建设价格临沧网站优化按天扣费公司松岗网站优化淮安网站定制多少钱淮安优化哪家好海南百姓网标王多少钱遂宁网站改版报价河源网站关键词优化多少钱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深圳SEO优化公司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