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投资
小米科技
商业
财报

如何评价小米集团发布的2018年财报?

3月19日,小米集团公布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营收44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5%,低于…
关注者
1,239
被浏览
1,096,399

140 个回答

整个财报都试图在“公司很赚钱,大爷们快来买股票”和“公司不赚钱只为和用户做朋友,猴儿们快来给我耍”两者之间找平衡点,也是难为他们了。

发布于 2019-03-20 08:29

说来很讽刺,尽管体量和行业地位完全不同,但小米的2018年报,与苹果2019年一季报,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相似到什么程度?

本人之前关于苹果的回答,很多段落几乎可以一字不改的放到小米身上。

长文,先发大纲。

1.财报披露的信息,比此前一些悲观的预计要好,总体偏乐观。

1.1 负面消息基本符合外界预期

1.2 正面信息超出外界预期,海外业务增长尤为迅猛,互联网业务增速不错;

1.3 IOT业务亮点颇多,核心用户群初步成型

2.虽然财报信息偏乐观,但透露出诸多潜在问题

2.1 中国市场手机销量断崖式下滑,手机业务毛利率下降;

2.2 互联网业务乃至整个集团利润严重依赖广告,游戏业务增长基本停滞;

2.3 股权奖励导致行政支出大幅度攀升;

2.4 线下渠道拓展增速虽快,但绝对值太低,且直营店增速严重落后;

2.5 四季度营收大幅度下滑;

3.未来两到三年对小米非常关键

3.1 IOT核心用户群成长仍需时日;

3.2 小米必须挽回手机业务的颓势,至少也要止住下滑;


1.财报披露的信息,比此前一些悲观的预计要好,总体偏乐观。

1.1 负面消息基本符合外界预期

早在Mix3发布后遇冷,就已经有业内人士预测小米手机国内业务将出现下滑。

此前赛诺公布的2019年1月数据,虽然被官方辟谣,但与随后公布的正式数据出入不大;

数据显示,小米2019年1月手机出货量大幅下降,侧面证明了Mix3的失败。


除Mix3之外,2018年四季度,小米发布任何没有重量级的产品。

而小米2018年的出货主力——小米8系列,四季度已经走过大半生命周期。

因此,小米四季度的下滑,也在大家预料之中。


1.2 正面信息超出外界预期,海外业务增长尤为迅猛,IOT业务亮点颇多;

相比于四季度的下滑,小米2018年的总营收和净利润仍取得了高速增长。

尤其是净利润增长,明显超出了外界预期:

总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6%;

调整后净利润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5%


整体营收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海外市场极为惊艳的表现:

国际市场收入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1%

海外营收占总收入比例,从2017年的28%提升至40.1%

在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59.6%,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印尼,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99.6%,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欧洲市场,小米出货量爆发式增长

出货量同比增长415.2%,市场占有率排名第四

诚然,超高的增速部分是因为基数太低,即使大幅度增长后,2018年市场占有率也只有4%。

但不论如何,这仍是个非常好的势头。


除智能手机业务外,互联网业务发展也比较理想。

2018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1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2%。

MIUI的月活跃用户高达2亿4千万,同比增长41.7%。

互联网服务的ARPU由2017年的57.9元增长到65.9元。


1.3 IOT业务亮点颇多,核心用户群初步成型

整份财报最高光的部分,毫无疑问是IOT业务:

IoT业务总营收438亿元,同比增长86.9%

不论是营收还是增速,都已经甩开了互联网业务,坐稳了集团内第二把交椅。

请注意,这里先不提毛利率和净利润!

请注意,这里先不提毛利率和净利润!

请注意,这里先不提毛利率和净利润!


IOT业务的增长,主要应归功于智能电视增速喜人,而且打入印度市场,成绩裴然。

其他如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也不乏亮点。

但被寄予厚望的白电,则笔墨不多,目测不是很乐观。


个人认为,小米IOT业务乃至整份财报,最亮眼的部分,在于这里: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拥有超过五个小米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用户约为230万名,环比增长16.2%,同比增长109.5%。

超过五个小米IOT设备,已经可以体现出小米生态链的用户黏性。

因此,这230万人(本人贡献了其中之一),是小米IOT核心用户群初步成型的象征。

尤其在当下,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出货量下滑,暴露出护城河太浅的问题。

生态链形成的核心用户群,可以说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2018年12月,米家应用程序的月活跃用户数达两千万,超过50%用户来自非小米智能手机,侧面证明了小米生态链的吸引力。


正面信息基本就到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只从营收的角度看,2018年小米1700多亿的营收,已经够得上世界500强的门槛了。

小米创业不到十年就取得如此成就,足引以为傲。


2.虽然财报信息偏乐观,但透露出诸多潜在问题

2.1 中国市场手机销量断崖式下滑,手机业务毛利率下降;

财报虽然没有直接列出各地区智能手机业务占比,但是在互联网、IOT业务中已经透露出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很低。

也就是说,海外市场700亿的总营收,大多数都来自智能手机业务。

要知道,小米2018年智能手机总营收,也只有1100多亿啊!

海外市场增长超过110%,手机总营收才增长40%

只可能是国内市场出现了下滑,而且是断崖式下滑。


国内市场有多重要?

我之前评论苹果的原文,一字不差,放在这里:

中国市场,即是智能手机行业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又是智能手机行业开放力度极大,几乎没有贸易壁垒的市场。
这就导致,中国是世界上智能手机竞争最激烈,厮杀最残酷的市场。
曾几何时,美国的苹果、摩托罗拉,韩国的三星、LG,日本的索尼,芬兰的诺基亚,中国台湾省的HTC,以及华为、OPPO、VIVO、小米、一加、魅族、联想等中国大陆大大小小的品牌,在这片智能手机的沃土上你来我往,甚至印度的Micromax都想掺一脚。
养蛊式的激烈竞争,使得中国市场的竞争结果往往具有前瞻性,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力的风向标。
也许其他行业,海外化是描述国产品牌的褒义词;
但在智能手机行业,事实刚好相反:
往往是在国内空前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的品牌,被迫向海外开拓,以其在国内厮杀练就的综合产品力,迅速占领海外市场。
然而,一旦国内市场厮杀胜利的“蛊王”腾出手来,开始向海外渗透,早期的海外市场优势往往不堪一击。


此外,智能手机均价和毛利率也是小米心腹之患。

智能手机的ASP(单台均价)为959.1元,同比增长17%

增速虽然不错,但是基数实在太低了。

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6.2%,相比2017年的8.8%不升反降。

同样是评论苹果的原文,纹丝不动贴在这里:

消费降级的大环境,并不一定导致手机销售均价的下滑:
事实有可能正相反,消费降级的环境下,部分消费者选择倾向于购买售价较高的手机,延长换机周期,以此降低实际购机成本。
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主要品牌华为,OPPO,VIVO,小米,手机销售均价都有所提升。


市场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再不思考怎么提升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小米还能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吗?


2.2 互联网业务乃至整个集团毛利润严重依赖广告,游戏业务增长基本停滞;

2018年,小米集团毛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46.4%

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毛利70.56亿,占比31.8%;

IOT业务毛利45.11亿,占比20.3%;

互联网业务毛利103亿,占比46.4%!

是的,你没看错,互联网业务已经超过智能手机,成为小米第一大利润来源!

而且这只是毛利,净利润的比例可能更夸张!


互联网业务中,广告业务营收101亿,同比增长79.9%

广告业务营收占比63%,是互联网业务的绝对主力。

而且,我在财报中找到这样一句话:

互联网服务分部毛利率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60.2%升至报告期的64.4%,是由于毛利率较高的广告业务收入占比较大。

广告业务不仅营收占比高,毛利率也高。

这就意味着,从净利润的角度讲,广告业务很可能已经是小米的核心。

我觉得,指望MIUI去广告的,可以死心了。


游戏业务营收27亿元,同比增长7.3%;

游戏营收不论总量还是增速都已经被远远甩开,可以说已经边缘化了。

这个我觉得是非常可惜的,游戏业务是互联网流量变现方式中比较良性的,而且小米的游戏品质不差,结果却做成这个样子。

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人民币32亿元,同比增长79.9%,主要得益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有品电商平台收入贡献的增长。
2018年第四季度,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有品电商平台的收入分别占互联网服务总收入的11.9%及4.1%,同比增长80.5%及427.6%

电商业务目测主要靠IOT引流,至于互联网金融……

算了,不说了。


2.3 股权奖励导致行政支出大幅度攀升;

这部分,我直接引用财报原文

行政开支由截至 2017 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12亿元增加至报告期的人民币121 亿 元,主要是由于一次性的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所致。

去掉雷军的99亿,实际的行政支出,财报也写的很清楚:

行政开支(不包括与行政开支有关的一次性的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12亿元增加至报告期的人民币22亿元,主要是由于行政部门扩张所致。
行政管理人员薪酬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6亿元增加至报告期的人民币13亿元,主要是由于业务快速增长导致人手增加。

12亿增长到22亿,基本还算正常。


这里我要说一句:创业者通过创办公司上市获利是正当的。

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创始人呕心沥血,一步步将公司发展壮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价值,创造了更多财富。

而上市可以说是资本对公司的认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创始团队、创始人的奖励。创业者从中获利,本身并无不当。


但是在小米全年研发开支58亿的背景下,个人觉得这99亿,在当下有点不合时宜。

尤其是小米现在盘子大了,IOT业务也在高速增长,智能手机也面临5G的关键时期,这点研发经费真的有些紧张。

不提国内龙头华为,即使跟OV相比:

2019年OV的研发投入有可能接近百亿,最少也是40亿的量级。

而且,OV在生态链更多采取合作模式,研发相对更聚焦于手机业务。

而小米19年小米的研发投入还能否高速增长,目前仍是未知数。

面对残酷的竞争环境,小米必须维持研发投入,而这有赖于总营收的进一步增长,至少不能出现明显下滑。


2.4 线下渠道拓展增速虽快,但绝对值太低,且直营店增速严重落后;

直营的小米之家从281个增长到586个,增长了一倍;

增速还可以,有希望完成三年1000店的目标,但是绝对值还是太低了。

以这个覆盖量,很多二三线城市可能只有1家小米之家。


最关键的是,小米线下渠道建设的主力已经转向了授权店而非直营店。

授权店从62家猛增到1378家,暴增20多倍,增长量也明显超过了直营店。

增长主力已经转向授权店,应该是感受到直营店的压力了,有点打脸新零售。

至于这些授权店……算了,不做诛心之言,以观后效吧。


2.5 四季度营收大幅度下滑;

懒得做图了, 引用虎嗅网古泉君两张图,侵删

原文链接: huxiu.com/article/28977

首先是小米2018四个季度总营收对比:

可以看到,四季度总营收环比下滑12.6%;

再看手机业务和互联网业务:

四季度手机业务环比大跌28.3%!

即使有心理准备,但是将近30%的下跌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更重要的是,手机业务下滑后,互联网营收随之下滑。

四季度互联网业务环比下跌14.58%,作为对比,2017年同期的环比增速为39.3%;

这也是小米上市以来互联网业务首次环比下跌;

别忘了,互联网业务营收占比虽低,但毛利占比接近50%,是小米的核心利润来源。

评价苹果的话,原文贴在这里,大家可以自行替换相关文字:

iphone仍然是苹果的重中之重,除iphone之外的一切:
mac,iwatch、app store等等,都有赖于iphone的引流。


3.未来两到三年对小米非常关键

3.1 IOT核心用户群成长仍需时日;

上文已经说过,目前小米生态链核心用户群大约230万。

坦白说,这个数字已经很不错,尤其对于小米创业不到十年的公司,更显难能可贵。

但仅靠两百万的群体,要撑起小米如今的发展,仍是远远不够。


假设小米IOT能保持现在的增速,不出现明显下滑,

那么两到三年后,核心用户群将突破千万量级!

届时,整个小米生态链将初现峥嵘,在行业内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将截然不同。

有足够多的核心用户,才有资本跟家电巨头谈条件,才能在供应链拿到议价权。

所以,小米必须坚持投入,坚持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否则,辛辛苦苦教育用户,开拓智能家居市场,到头来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3.2 小米必须挽回手机业务的颓势,至少也要止住下滑;

IOT业务处在关键期,必须维持相关投入;

智能手机业务仍是核心,5G巨变已经近在眼前;

行业竞争越发激烈,研发投入刻不容缓;

目前的情况,单单活下去对小米是不够的,必须要维持相关投入。

这一切都归结于同一个问题:钱


钱从哪来?

虽然广告乃至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净利润的核心来源,但上文已经分析过,小米的互联网营收仍依赖于智能手机的引流。

所以,小米必须挽回智能手机业务的颓势,至少也要止住下滑的势头。

大道理大家都懂,就看小米怎么出牌了。


尽管因为近期的种种事件已经脱粉,但我还是想为小米说几句话:

我认为,很多人对小米的好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小米“革命者”的形象。

我毫不怀疑,小米创业时,是怀着让智能手机物有所值的初心,是希望线上能够取代线下,是真心想消灭无用的中间环节,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巨额成本。

小米创业不到十年,取得的成就堪称辉煌,也确实回报了小米的愿景,让曾经的小米和米粉,相信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我本人也无比坚信,终有一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溢价会消失;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痛苦的现实: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线下渠道仍然占据主流;

这就意味着,渠道成本,或者说“智商税”,仍将长期存在。


最近,小米明显陷入了困境。

所有认可小米模式,鄙视不当获利的米粉,都不得不面对痛苦的现实:

“剥削者”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越发欣欣向荣,发展壮大了。

“革命者”反倒陷入泥潭,与友商差距越来越大了。

没办法,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现实社会的发展,也未必会如我们理想中那样快,社会发展的一些环节确实跳不过去。

眼见于此,革命者也不得不走向曾经鄙视的道路。

理想破灭的无奈与苦涩,也许我们都经历过。

但我还是觉得,这不妨碍我们走着现实的道路,心中仍怀着理想的憧憬。

我想大家应该能明白,我想说的是什么。


最后安利一些相关文章:

从锤子科技失败看智能手机产业发展趋势

三星电子的困局(一)——产业链利润分配

三星电子的困局(二)——垂直整合利弊与强周期行业的逆势扩张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专栏

编辑于 2019-06-10 07:18

年报之后,再次拷问小米投资逻辑

一、关键数据速览:没有太多惊喜和惊吓

按惯例,先看财报数据与预期。

资料来源:彭博、华盛证券

1、2018年小米实现收入17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略低于彭博一致预期的1761亿元;
2、毛利率12.69%,略低于彭博一致预期的12.71%;
3、营业利润11.96亿元,高于彭博一致预期的-30.14亿元;
4、经调整净利润为85.6亿元,同比增长60%,对应调整后净利率为4.9%,高于彭博一致预期。

从收入和净利润上看,没有明显的超预期或者低于预期,属于中规中矩的范围。不过从今日市场反映看,仍是看空力量占据主导。我认为智能手机行业仍处下行周期(2月国内市场出货量同比-19.9%)、竞争加剧以及在此影响下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速放缓是主要原因。而IoT业务的超预期增长则是本次财报最大的亮点。

小米上市至今已174个交易日,股价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调整。站在年报发布后的这个时点上,这里希望借助年报的数据和最新的信息重新系统性审视验证小米的投资逻辑,试图抓住其中变化的部分。

二、投资逻辑再审视:3个重要的问题

在我的理解当中,小米的投资逻辑/故事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可划分成三个环节:

1、 小米通过极致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实现初始用户积累和持续的流量导入
2、 用户进入到小米的体系,陆续接触到具备同样产品特性的其他IoT产品,并扩大购买品类
3、 小米基于庞大的IoT硬件用户群,以互联网服务的形式实现收费和盈利

小米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借鉴使用了“直接交叉补贴”、“第三方付费”等久经考验的商业形态,以高毛利互联网服务补贴高性价比手机,以广告主的付费补贴消费者的付费,所以从商业思维的角度看,小米是个百分之百的互联网公司。而且在当下,可以说小米是极少数能把硬件和互联网结合的比较好的互联网公司,因此具备稀缺性和持续关注的价值。

在确定了其关注价值后,从投资的角度出发,我们仍需与小米一同面对一些更加实际的问题,小米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者说实现程度将决定其市值的潜在空间以及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这里,我觉得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如下:



(1) 智能手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存量市场中,小米手机份额能否提升?

智能手机是小米的核心产品,也在整个商业模式中的牛鼻子。唯有小米手机用户达到一个理想的量级,后续的IOT和互联网服务才会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所以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按出货量)需要重点关注。

根据2018年报,智能手机分部的收入约人民币1,13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41.3%。具体而言,智能手机销量1.187亿部,同比29.9%;智能手机平均售价959.1元,同比8.8%。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盛证券


再看季度数据,18Q4智能手机分部的收入约251亿元,同比7%,环比-28.3%。具体而言,智能手机销量0.253亿部,同比-11.8%,环比-23.4%;智能手机平均售价1004.7元,同比22.9%,环比-5.2%。

无论同比增速还是环比增速,四季度的数据并不理想。销量方面,可以理解为手机发布节奏的问题,Q4小米仅于10月、12月发布小米MIX3和小米PLAY,而数字系列和红米通常才是小米的出货主力。ASP方面,同比上升除了受MIX3等中高端机型拉动外,西欧地区的快速增长也有贡献(全年同比415%,四季度份额26.7%,位列第一)。而环比下降则主要受电商节促销影响(VS 4Q17 -12.9%环比增速)。


资料来源:Canalys、华盛证券


回到中观行业视角,智能手机逐步走向存量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IDC数据,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4.1%,这也意味行业竞争加剧不可避免。从3Q17起,小米达到全球出货量第四的位置,但4Q18小米份额下降到7.6%,低于OPPO的7.8%,更大大低于华为的16.1%。


资料来源:IDC、华盛证券


我们认为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智能手机存量时代下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满足于堆配置的水桶机而更愿意向具备科技创新、存在差异化的机型付费。渠道竞争将让位于研发竞争。小米并非没有发力研发,2018年财年小米研发开支57.8亿,同比83.3%。我们也能从小米的新机型的摄像头、外观件等方面看到小米在研发上的努力。

但无奈小米面对的竞争对手的是华为。根据华为年报,2017年,华为研发投入897亿元,按消费者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39%)估算,华为在手机上的投入达到350亿,与小米的研发存在量级上的差异。如果没有华为,小米确实存在实现高性价比手机获客——互联网服务获利——持续研发投入——高性价比手机获客的正反馈循环的可能,并在未来有望冲击世界第一手机厂商的位置。但是华为目前的存在极大的削弱了这种可能。

所以,相对研发强度较弱的小米在未来无论是想要提高份额还是提高售价,都会面临较大的挑战。尽管今年已确立多品牌战略,将小米和Redmi变成独立运营的品牌。1月发布的Redmi Note 7预期截至3月底出货量将超400万部;2月发布的小米 9系列预期截至3月底供应量将超过150万部。但整体来说,行业仍处下行周期(2月国内市场出货量同比-19.9%)、竞争压力依然十分巨大(2月份市场份额仍远落后于华为)的情况没有改善,所以我们对小米手机业务持谨慎悲观的看法。


资料来源:CAICT、华盛证券



资料来源:迪信通、华盛证券


(2) 小米手机用户能多大程度上转化到小米的消费级物联网生态体系中?

IoT的行业前景无疑比智能手机行业更加性感。如果将智能手机看做上一个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的结晶,那IoT就极有可能代表下一个十年。小米凭借它的领先布局,已经在消费级IoT提前卡位,成为这个方向上绕不过去的一个标的。

根据2018年报,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的收入约人民币438亿元,较去年增长86.9%。其中,智能电视出货量为840万台,同比225.5%;截至2018年12月31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计算机)数达到约1.509亿台,同比增长193.2%。小米消费级物联网生态正蓬勃发展,尤其可以看到数量上的高速驱动。

再看季度数据,18Q4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的收入约149亿元,同比75.4%,环比33.6%,增速非常亮眼。原因是智能电视和小米手环、米家电动滑板车及米家扫地机器人等几款热销生态链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财报中还披露了智能电视及笔记本计算机的销售收入由2017年第四季度的33亿元增加97.5%至2018年第四季度的66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盛证券


可以看到在快速增长下,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至了33.6%,这使得小米的收入结构更加均衡。如果增长的势头能够持续下去,那么小米就有望在智能手机业务遇到瓶颈的时候,保持一定的成长。

在招股书中,小米曾单独披露IoT收入/智能手机销售量作为关键运营数据。其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小米的IoT收入是与手机销量挂钩的,IoT的销售被视为智能手机的连带销售。但实际上,这个逻辑仅在小米低ASP的IoT产品上成立。而对于智能电视、笔记本、净化器乃至于新推出的空调、洗烘一体机等高ASP IoT产品上,只有产品力达到消费者的期望时,购买行为才会发生。而目前正这些高ASP 产品在扛着小米IoT业务大旗。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盛证券


所以我们看到最新的小米财报中已经不披露这项数据,根据我们的测算,该指标在四季度达到591元,完全突破之前的波动区间,反映出的事实便是小米IoT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性。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盛证券


那么排除掉“连带销售”的逻辑,我们认为用IoT收入/当期平均MIUI月活跃用户的指标来去看目前存量小米手机用户,有多大程度被转化到小米的IoT生态中可能更合适。4Q18该指标为64元,假设IOT收入中50%来自小米用户(财报披露12月,米家APP超过50%来自非小米智能手机),那么实际来自小米手机用户每年的人均IoT收入也不过120~130元,仅人手一个充电宝的水平(2C),所以我们有理由对IoT业务持更大的期待。

更理想的情况则是,非小米智能手机用户在IoT收入的贡献能够持续提升,那么就完全有可能通过IoT业务再造一个小米。但目前来说,我们暂未看到这样的趋势。根据QM的数据,2017年1月非小米智能手机用户占比实际已高达53.26%,近两年反而所有下降。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盛证券


所以我们还是更多的寄希望于小米智能手机用户向小米IoT体系的转化。我们将会持续关注IoT收入/当期平均MIUI月活跃用户,以“品牌忠诚度”而非“连带销售”去考虑其增长的可能性。

(3) 小米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IoT生态中实现盈利与变现?

互联网服务是小米商业模式闭环的关键。小米的硬件越来越需要需要互联网服务的盈利投入到研发当中进行支持,市场也希望未来在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上看到指数级的增长,不然投资回报将无从谈起。

根据2018年报,互联网分部的收入约人民币16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61.2%。具体而言,广告收入101亿元,同比79.9%;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59亿元,同比36.7%(游戏27亿元,同比7.3%;其他增值服务收入32亿元,同比79.9%)。推荐算法的持续优化、互联网金融业务、有品电商平台收入是主要驱动。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盛证券

再看季度数据,18Q4互联网分部的收入约40亿元,同比39.3%,环比-14.6%。其中,广告服务收入25亿,同比57.2%,环比-21.1%;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15亿,同比16.4%,环比-0.3。广告收入是互联网收入增速下滑是主要原因,这在当下的宏观环境中我们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盛证券

回到用户侧,互联网服务最核心的指标——截至18年12月31日,MIUI的月活跃用户达到2.42亿人,同比41.7%,环比7.9%,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从体量上看,与美团(年度交易用户4亿)、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4.2亿)等第二梯队互联网巨头比,还是略逊一筹。

归根结底在于,我们早先已经提到的,小米互联网业务存在特殊性,其载体是MIUI和小米系APP,但这两者又相当难在其他品牌手机上拓展,所以导致了小米互联网业务的月活跃用户增长极端依赖小米硬件的销售。

但为什么四季度手机销量的下滑没有影响到MIUI活跃用户的增长?最有可能的情况是MIUI用户的流失率在下降(期末活跃用户=期初活跃用户+当期智能手机销量-当期流失用户)。我们根据相应数据可倒推出每期MIUI活跃用户的流失量和流失率,4Q18用户流失率的大幅降低至3%。我们认为短期用户体验不至于产生如此大的提升,所以更大的可能是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换机时间延长的影响。如此的话,对于今年的手机市场出货量我们将更是无法报以多大期望。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盛证券

那么回到业务本身,广告业务方面,如果手机销售没有好的增长,相应的广告业务增速也会受影响。毕竟算法不是万能,MIUI上的广告位也是有限的,强行拉动广告收入必将影响用户体验以至于伤及品牌忠诚度。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华盛证券


增值服务业务方面,尽管版号审批恢复对于未来线上游戏运营收入的增长会有推动,但我们依然维持之前的观点——但在小米原创内容乏力的情况下,增值服务极容易演变成管道业务。“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连续两个季度的低单位数环比增长足以说明问题。

但这也并不是说小米互联网服务毫无前景,因为小米的IoT是个尚未充分挖掘的富矿,IoT硬件销售达到一定规模后,相应的互联网服务也必然有机会。只是目前这个时点上,除了智能电视外,我们难以看清其他IoT产品互联网服务的具体形态和空间。

三、小结:风暴尽头不总是晴空万里

最后,简单小结,目前小米遇到的问题包括:

1、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仍未看到清晰的拐点。
2、 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存量竞争的格局下,消费者更加追求差异化并愿意为创新付费,渠道竞争将让位于研发竞争。而小米与其主要竞争对手华为在研发投入上存在量级差距。
3、 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预期也将受硬件拖累而出现增速放缓。增值服务收入连续两个季度的低单位数环比增长说明其已经渠道化的本质。

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了积极的一面:

1、 IoT业务逐步摆脱“连带销售”的性质,越来越多小米手机用户出于“品牌忠诚度”购买小米IoT产品。并且我们认为实际小米手机用户每年的人均IoT花费仅120~130元,仍有较大空间。
2、 IoT和互联网服务的海外拓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3、 随着多品牌战略的执行,和近期密集的新品发布,加之4Q18的低基数,我们有望在今年1季度看到智能手机业务的环比回升。

总的来说,由于小米智能手机销售的疲软,小米的投资逻辑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但是随着手机+AIoT双引擎策略的实施,小米将仍然具备增长的动能。如果未来在IoT生态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套合理的互联网服务收费形式,那么其前景才会更加清晰和明确。

目前小米集团交易于28 (TTM)倍市盈率。

文:@麻瓜交易员1984

数据支持:华盛证券

编辑于 2019-03-21 10:05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雷总的公开信,其中说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1)去年IPO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米的重心是在频繁复杂的调整之上。

接续过去数年的思考、筹划和准备,2018年我们在IPO后启动了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首先加强公司总部职能,设立集团组织部与参谋部,让⼩⽶的“大脑”更加强健,决策更具远⻅;同时,我们重组了⼀系列业务部⻔,加速了互联⽹等业务的组织效率提升和收⼊多元化进程,并任命提拔了⼀⼤批富有经验又充满活力的年轻管理者。这是小米管理全面升级的元年。

这个调整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今年,什么意思呢?就是以以前小米的管理只是各个的业务部门,大家做好自己的业务就行了,总部是个很虚的职能部门,但是慢慢业务越来越大,这样的管理模式是很困难的,于是就出现了参谋部和组织部,就像一个国家,省级政府不需要国防厅和外交厅,但是国家需要国防部和外交部一样。在今年,又成立了若干委员会,包括质量,IoT等,这就相当于国家层面的各级委员会,需要协调各个业务部和各个职能部门。

事业群=各个省

组织部=财政,公安各个部

委员会=长江防汛委员会等

2)去年的手机业务做了很大的调整

譬如准备Redmi的品牌独立,做相应区间的机型划分,因而整个年末,并没有按照以往对手机的销售进行促进,以往发布的机型也少了很多

3)这一部分的调整也基本有了成效,一季度Redmi Note7和小米9在第一个月的销售都会过百万。

发布于 2019-03-19 23:10

上周二,小米公布其2018年报。在致投资者信中,雷军强调:经调整后净利润86亿元,同比增59.5%,超过市场预期。

市场随后给出正面反馈。但次日,市场以近一段时间最大单日下跌进行回应。

作为公开市场投资者,我关心的是小米是否值得投资。从几个方面回答:

  1. 小米真实盈利水平如何?
  2. 小米盈利水平在未来的预期如何?即所谓Upside 与 Downside风险在哪?
  3. 应该如何在目前以及预期的盈利水平上进行估值?

觉得太长不看的,可以只浏览粗体字部分。

1. 小米真实盈利水平如何?

小米2018年真实运营利润在73亿元左右,运营利润率4.2%,不及制造业平均水平;小米公司本身部分ROIC 16.6%左右

分析小米的真实利润——犹如在一座巨大的迷宫中穿梭——很困难。我这里选择“运营利润”作为指标并进行严格定义:由本公司运营业绩产生的、反应当年运营绩效的利润指标。这就需要:

  • 排除财务投资、战略投资产生损益;
  • 排除近似利息收入的理财收入等产生的影响;
  • 对当年一次性特殊收入与支出(比如大笔非连续性股权激励)进行年化处理。

除了上市的时候就引起关注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外(这一点对运营利润没有影响),年报中影响因素如下:

年报将投资“浮盈”计入损益,而且计入运营利润,需去除

所谓“按照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指的是小米投资的公司(生态链企业)的估值变动带来的对小米利润的影响;”分占按权益法入账之投资亏损“”指的是:Iqiyi的亏损中,按照小米在其中股份占比分摊的部分。可是,我作为投资人,怎么判断小米投的黑鲨这样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呢?

在正常情况下,这部分应该如何计入损益呢?答案是不计入,或者至少不计入运营利润。因为这不是有小米本公司运营带来的利润或者亏损。

比如腾讯是在处置投资公司资产或者视同处置(IPO)时候才计入损益:

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净额”与主营业务经营不相关,需去除

“其他收入”主要来自于购买理财产品收入,近似于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净额”来自于汇兑损失的减少,也可以理解为近似利息收入。

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影响巨大,并且具有一次性,需年化处理

这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主要是雷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的90多亿股权激励;所谓激励一时爽,年底利润见分晓。按照年报里所谓“非国际准则”会计标准,雷军同学又把这百亿元“吐”回去了。当然不是真吐回去,而是不算了。我不知道哪一国的会计标准损益表里不计入股权激励成本,至少中国不是——以下引自中国证监会网站上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但是,我们也需要公允地看待雷军得到的百亿股权激励。这的确是一次性的,是对雷军”过去多年不拿奖金的补偿”。如果要真实反应当年的经营业绩,还是要对其进行处理。我的处理方式是计算2017年股权激励占SG&G中Sales&Markting, Administration, R&D 3项的比例,并等比计算到2018年。

基于以上,我计算的小米真实运营利润如下:

73亿,足足比年报多了61亿,看上去不错啊。可是,运营利润率只有4.2%,比按照同样口径计算的2017年运营利润率(4.8%)还减少了。

此外,我还计算了ROIC:16.5%;投资者可自行判断WACC——加权资金成本以及相关的风险溢价,计算小米是在创造价值还是摧毁价值

ROIC是个什么指标呢?简单说,这是一个比ROE更为直接反应企业当期资本收益的指标,因为它排除了借贷杠杆(承息负债)的对回报的影响。

要准确的计算并反映小米公司本身经营状况的ROIC,我需要进行以下调整 :

  • A. 与运营利润调整原因一致;
  • B. 小米所得税递延影响巨大(10个亿),需要根据累计实征所得税获得归一化所得税率,大约20%左右;
  • C. 公平起见,既然利润(分子)不算投资浮盈,资本(分母)也不计算对外投资;
  • D. 公平起见,小米2018年融了200多亿现金,短期必有多余现金。假设2017年的现金是运营周转必须现金,相对此数字多出来部分是多余现金。这已经是一个很友好的计算方式了。

更据此计算出来的ROIC是16.5%,NOPAT(可以近似理解为净利润)大约58亿左右。怎么样?这个需要投资者自己判断WACC——加权资金成本以及相关的风险溢价。可提示的是,小米的已投资本结构中87%是权益,13%承息借贷。

2. 小米目前的盈利水平在未来的变化预期如何?及所谓Upside 与 Downside风险在哪里?

小米自身的运营downside 风险来自中国本土手机市场

2018小米中国手机销量下滑近20%,超过整体市场水平(16%)

小米在年报中对于业务情况的披露具有高度选择性,俗话说,报喜不报忧。小米披露了来自中国与海外的业务收入(1050亿 VS 700亿),披露了海外互联网收入占整体互联网收入比重(6.3%),披露了整体手机ASP(平均售价,959)与销量(1.19亿),中国手机ASP与海外手机ASP的增长率(17% VS 9%),唯独没有披露中国手机与海外手机的销量与销售额。这种极度选择性的信息披露隐含的问题,是解开小米经营风险的钥匙。

以上信息加上稍许Assumption(海外IoT业务营业额很小——这是一个关键而且合理的假设,因为如果营业额大到一定比重的话,比如海外互联网收入占互联网收入比重6.3%,小米一定会大书特书;而小米只是用“2018年,我們的IoT業務開始向全球擴張,進入諸多海外市場。如智能電視於2018年 2月進入印度市場,並於報告期內獲在該市場電視線上出貨量排名第一。”一笔带过。所以我假定其占整体IoT收入2%。其实如果这个值在0-6%之间变动,对我们估计的目标:中国区手机销量影响很小)。

这样我们可以对收入分部进行如下拆解:

看上去不错。但如果只看手机业务本身,问题来了:中国手机销量下滑接近20%,超过2018年整体市场15%水平:

虽然海外手机销量增长张强劲,却很可能是卖一台亏一台:海外手机销量驱动整体手机销量增长,但手机整体毛利额却在下滑1个点,毛利率更是跳水(从接近9%跳到略超过6%)

同时小米的销售成本(COGS)不是可变成本的全部,至少SG&A中包装与运输开支也应该归为可变成本。这样基于可变成本计算出来的管理分析目的的毛利率会更低。

导致海外增量,整体毛利下降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市海外ASP比国内低很多(885 VS 1092)。

更重要的是,所谓互联网业务,主要是国内手机上的互联网业务。由于用户换机周期的拉长,中国市场手机销量单一年度下滑,对存量用户基数——互联网收入最主要的基础——影响并不明显;但是放到2-3年,将极大侵蚀手机用户存量,导致最高利润的互联网业务下滑

小米自身的运营的upside潜力来自海外真正的互联网业务

小米海外互联网收入比重低不在于用户基数少,也不在于时间不够,而在于国内获取互联网收入的流量分发模式无法在海外复制

小米17/18两年在海外卖出了1.15亿手机,在国内只卖出0.95亿只手机。但是海外互联网收入只有国内1/10不到。本质原因在于:

1)小米在国内的互联网本质上是流量分发;

2)海外手机上流量分发被google play与facebook垄断,OEM自身的流量分发作用很小,体现为应用市场没有人用;

3)此外,海外市场不够动态,吸引融资规模虽在增加但不及中国,挑战者缺少足够弹药挑战g/f的地位;g/f也乐于为这些挑战者提供流量;而不像国内:在位者对挑战者建立流量壁垒(腾讯对字节跳动),从而使得挑战者不得不转向手机OEM的批发流量。

小米要获取海外互联网收入,需要改变国内流量分发模式,将流量加工为自有的、真正具有壁垒与粘性的跨平台网络效应互联网应用(而不是工具性应用);这一点将在小米估值部分详细展开

小米的shortcut渠道的模式并不一定是最高效的渠道模式,且随着海外以及IoT的扩张,存在效率下降的隐忧

小米的流转效率在下降,体现在working capital的周转次数在下降

Working capital是对任何一个以生产销售商品为主业的企业,特别是电子消费品行业企业关键的效率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这个公司一块钱的流动资本在一年中被用了几次。这取决于:

  • 产品流转的速度;
  • 多大程度上占用供应商、渠道商资金

但是小米的working capital构成奇葩:

  • 2018年上市融资,多了一大笔现金。多出来的部分如果放分母,对小米很不公平,因此,处理方式同invested capital;构成“去除多余现金口径”;
  • 小米有一块互联网金融业务,向用户发放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分期),这部分构成了流动资产,但是并不以对等的方式对应相应的收入(收入只在互联网收入计入互联网金融产品息差),因此进一步同样减去,构成“去除互联网金融借贷口径”。

无论用什么口径,2018年都比2017年有很大的下降。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因为IoT SKU扩张以及海外扩张导致。更为具体的表现在库存商品,2018年比2017年库存增加了81%,收入只增加了53%。

同时,小米shortcut 渠道模式存在一个硬币的两面:背面那部分除了限制了线下扩张之外,还有不能够通过占用渠道商的资金实现资金迅速回笼,而需要等待产品完全sell out以及京东等零售商的拖期结账。与小米硬件部分业务模式类似(上游大量依赖代工)的联想,由于存在渠道商,可以实现1,900次的working capital周转。

IoT对小米的估值的P/E没有影响

IoT产品的销售并不能巩固小米手机的市场地位,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没有synergy

这一点我们从销量数据中可以看见,2018年小米国内的IoT销售继续增长,但是手机却以高于市场的速度下滑。小米从策略上也不可能选择IoT产品之于小米手机的exclusivity,否则就没人用了。

IoT产品的销售很难带来增值性高毛利的互联网收入

2018年小米由IoT带来的互联网收入唯一可见的是电视互联网收入,在第四季度获得了8.2%左右的比例(占互联网收入);年化到全年大约是13亿左右。大约占整体IoT收入比例的3%;

虽然IoT可能会促进一些应用在非小米用户的手机上安装,比如米家。但是这些工具性应用主要满足用户用完即走的需求,其粘性以及广告价值很低;

唯一具有潜在粘性价值的IoT产品:小米音箱+小爱同学,我实在想象不出除了作为音箱使用之外应用场景:有什么除了外放功能之外不能被手机+小爱同学,或者手机+其他智能语音应用替代的

3. 应该如何在目前以及预期的盈利水平上进行估值?小米应该按照单纯硬件公司的P/E进行估值,最高估值在1100-1200亿元人民币,160-180亿美元,远低于今日2807.46亿港元的市值

小米互联网收入的本质是硬件的毛利补偿而不是其他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回答为什么互联网科技公司的P/E ratio 要高于硬件?表面上是因为增长速度,但是增长速度背后是3个因素在驱动:scale up,economics of scope,网络效应,后者是前二者的基础

  • 它们的产品与服务与用户之间没有地域隔阂,理论上可以实现全球 scale up;
  • 它们很少受到scope的限制,可以不断扩张业务边界,economics of scope要比传统企业表现 更为强劲;
  • 但是,以上两点如果没有第三点支持,都是水中月镜中花,那就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实现scale up与 economics of scope的基础,没有它,很快就被后来竞争者扼杀。

网络效应很好理解,用户越多,平台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值就越大。但是实际上也存在三种类型

  • 水平型网络效应,典型代表——社交网络。一个潜在用户身边加入微信的人越多,他就越有可能加入微信;
  • 聚合型网络效应,典型代表——内容/商品聚合平台。用户越多,内容提供者就越多,再驱动用户越多;
  • Know-how型网络效应,这是一种最容易被忽视的网络效应。典型代表——搜索引擎。搜索用户越多,搜索引擎的点击调权后的结果就越准确,后续用户搜索到其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准确性的提升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即使知道算法。这在头部关键词中表现不明显,但是在长尾词中表现突出。而恰恰是长尾词决定了用户选择搜索引擎的倾向。这解释了为什么搜索引擎这个看似与网络效应不相关的领域一家独大。

我们要区分网络效应与规模经济。一个产品用的人多,从而产生品牌的信赖感,或者增加产品提供者对上游供应商的bargaining power,不是网络效应,是规模经济

小米在三种类型的网络效应中一个都没有

  • 没有水平型网络效应:小米手机或者miui的用户越多,对非用户就越具有网络价值吗?没有,或许有品牌背书价值,但是不是社交那样的网络价值;
  • 没有聚合型网络效应:小米手机用户越多,开发者就越倾向性的支持miui吗?不会,开发者支持的是Android;米家的用户越多,美的海尔就更倾向性的支持米家吗?不会,不要说支持米家与支持华为的IoT在技术上没有本质差异,就是有,对于美的海尔这样的大公司来说也不是障碍;
  • 没有Know-how型网络效应:MiUI的用户越多,MiUI就自动变得更好用了吗?不会,还是需要Miui进一步提升,而且提升结果会瞬间被竞争对手模仿。

在目前的竞争条件下,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不是其应为其硬件独特竞争地位带来的溢价,而本就是硬件毛利的一部分

  • 小米的互联网收入本质上是将流量分发给具有网络效应的互联网玩家;
  • 国内手机商都有类似流量分发收入,有些比小米还大;
  • 在有互联网收入的前提下,国内手机OEM都倾向于降低硬件价格,获得接近小米的价格优势。

小米本来有机会成为互联网公司,现在这个机会只是理论上存在于海外互联网领域

  • 在2014-15年国内移动互联网红利依然存在,小米如日中天的时候,小米如果不是把流量分发掉,而是打造一两款具有任何一个网络效应的跨平台互联网产品……
  • 现在这个红利只存在海外,近似于2014-15年的中国

在看到小米打造出这一类产品之前,只能给其硬件估值——最多最多P20倍PE(真的不能再多了。如果引入手机行业本身的风险折扣——向前看20年,那个时候的手机公司有谁还在?--这个数字在10就了不起了。)。结合其调整后58亿左右净利润,大约是一家最高估值在1100-120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远低于目前2807.46亿港元的市值。

编辑于 2019-03-27 10:31

现在是小米历史上最好的时候

总销售量、海外销售量都创下历史新高,生态链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业务遍布全球大部分主要国家,相比其他厂商的收入更多元化。

成立仅9年就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值得肯定,绝对称得上是代表性的中国企业。

现在也是小米历史上最着急的时候

1.线下孱弱

线下门店虽然在增长,但跟HOV相比仍然渺小得可怜。就这点门店数量想支撑“新零售”版图?绝不可能!

2.产品低价

销量主要由低价红米带动,“站稳高端市场”这句话实在难以说出口。而且RedMi小米分家后,小米品牌的处境略显尴尬。

3.国内堪忧

手机的销量增长依靠海外市场,特别是印度市场。而国内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小米的国内市场份额实际让人担忧。

手机的利润率太低,以目前其他收入来看,不一定能支撑高投入从而维持良性发展。整体利润收入构成,因为未细则阅读完整财报,不敢就此下判断。但预估没有公布的那么美好。

此外,海外的高销量能否带动海外周边产品以及互联网收入仍是未知数。

4.广告比例高

互联网服务收入以广告收入为主,用户体验与广告收益需要平衡。虽然不久后另一大厂也会铺开手机内置广告计划,但不代表这是个好生意。

但因为生态链布局以及互联网化程度更多,才支撑小米的高市盈率;否则以纯硬件厂商来衡量小米的话,现在的股价还高得离谱。

5.短板不少

而小米9、Redmi Note9开卖以来的供货、营销公关,也说明小米在风光的背后仍有许多的功课要好好补上。

最后插播一条感想

作为吃瓜群众,其实我还是很好奇,董小姐跟雷先生要不要回应下那个赌约的。

毕竟10亿元的赌资,估计有关部门已经在摩拳擦掌期待着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查获的赌资、赌博违法所得,应当依法没收,上缴国库,并按照规定出具法律手续。

手动狗头

编辑于 2019-03-19 22:03

市场不会说谎

实际反映了投资者对这种商业模式的不信任;

对低毛利率,低净利率的容忍只能发生在新兴行业,投资人会看重未来的市占率转换成的垄断优势(亚马逊),国家长期投入后的周期性高利润(京东方),研发N年一朝成名后的巨大收获(医药公司);但不可能对已经成为传统行业的小米有这种容忍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小米要说自己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原因

这里就会出现一个bug,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自己硬件业务之上的,也就是说硬件卖的多,互联网业务就好,但是互联网业务的增长(广告,P2P)又会损害自己硬件业务的名声和购买量,所以小米就等于在悬崖上走钢丝

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是就算用户受到损伤,也不得不用,例如淘宝,腾讯,百度,因为没有竞品;但现在手机行业竞品这么多,小米还不太能打,强行提振互联网业务就是损害自己的硬件业务,损害自己的硬件业务就没有互联网业务的高增长,硬件业务满足于供应链整合和高性价比不能产生利润;最终结果就是既没有高增长又没有高利润率,这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就是鸡肋,给估值就只能在10-15倍区间,这样算市值也就在1500-2000亿了

所以说,打破一个行业的垄断如果不是从技术层面出发,而仅仅从性价比方面出发的话,必将是损人害己

发布于 2019-03-20 10:48

2019年3月19日晚,小米集团(1810)(以下称“小米”)如期发布了小米2018年的财报。粗读这份财报的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小米过得没有那么差。单看小米在微博上公布的一张财报总结图,小米甚至是过得“有滋有味”。

营收同比增长52.6%,净利润同比增长59.5%。在这样增长的态势下,2018年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利润率小于1%。怎么样,是不是像又……,又……。与此同时,网上也展开热议。我从以下四点讲:

一,小米的利润到底是什么水平,小米到底在不在赚钱?

二,为什么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表现差异如此大?

三,小米手机业务是不是强弩之末,是不是离开了渠道就注定会失败?

四,小米接下来到底做什么?小米有没有核心技术?——对小米未来的展望。

一,小米的利润到底是什么水平,小米到底在不在赚钱

小米手机

答案是肯定的,小米在赚钱,不但在赚钱,小米在想法设法赚更多的钱。企业经营的核心目的就是创造利润,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小米不可能将股东和债权人的钱白白送出去,怎么也得赚回银行利息或者是无风险投资的利息。所以小米将硬件综合税后利率定在5%以下。但是不代表公司所有的销售收入,最后的综合税后利润都在5%以下。

2018年,小米国内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同比上涨17%,销售额达到1138亿元,光是手机这一项就破千亿了,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提升,试想如果小米的产品线今年再涨17%,两年期ASP就上涨超过百分之36%。同期,在海外市场,ASP也上涨9.7%。但是综合智能手机部分毛利率从8.8%将至6.2%。

这前后矛盾是不矛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手机的成本在上升的同时,小米为了抢占市场,增加销量,在刻意压低利率。

在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之间,小米在追求极限的平衡,所以硬件综合净利润利润率不超过百分之一。

如果说涨价,就能卖的更好,那是不符合多数场景下的情况的。小米在涨价的同时,其实仍然在用“性价比”提高自身竞争力。毛利率没有上涨,但是毛利是上涨的,多出来的空间,小米拿来增加了营销费用,加大了广告投入和推销人员的工资。

所以在手机这一块,小米在现有的体系下,还处于“增收”阶段,还没有到实质性的创利阶段。在小米的大本营,中国区,小米的市场份额处于第四,而且线上市场“蛋糕”太小,即便小米把线上吃完,小米离重回第一都有巨大的困难,因此对小米来说,目前的手机业务痛点就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上。在小米现在的内外部状况下,选择保增长,是正确的选择。

Iot与其他消费品

Iot是小米今年财报的巨大亮点。就在2018年小米上市阶段,Iot还在被质疑是一种伪命题,没有持续高速增长的潜力,或者容易轻易被其他电子消费品乃至家用电器厂商取代。2018年,小米的Iot业务果然取得了丰厚的成绩。Iot与生活消费品取得了86.9%的增长。其中不得不提三个点。

一是智能电视,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给Iot贡献了高达182亿,同比增长高达118.4%。不仅如此,智能电视的毛利增长直接给Iot助力,使得其毛利上升两个百分点到10.3%。

二是海外。2018年,小米的Iot在海外市场大力布局。智能电视在印度拿下了线上市场第一出货量。

三是有品。小米有品日活百万,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小米Iot与其他生活消费品对消费者的吸引。

提这三点,是想说小米在Iot和其他生活消费品上,已经颇具竞争力。不但总量增速高,而且打造出了爆品,将新业务打入了国际市场,培育起了自己的线上渠道和品牌。其中Iot消费者有一半都是非小米手机用户,对提高品牌影响力,增加品牌势能不无帮助。但是小米在不在赚钱呢?

和手机一样,保持高速增长的Iot与其他消费品依然在抢市场。小米的定位仍然是一家“创业”公司,面对快速增长的Iot市场和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小米不仅不不着急赚钱,还着急继续投资和抢占市场,在接下来五年,小米将累计投入Iot研发100亿。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米做手机,有些东西走快了,有些东西又走的太慢了。而小米做Iot甚至做得正是时候。这一点,在“三”、“四”展开讲。

互联网

小米互联网收入2018年期内同比增长61.2%,达到160亿元,和智能电视收入有得比。160亿元收入中,101亿元来自于广告收入、27亿来自于游戏收入,32亿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和有品平台的收入。

小米的互联网收入总体而言只能说是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不止是在手机平台才能实现,在小米的Iot产品平台上,和小米的有品电商平台上,小米还是能取得互联网收入的。

互联网收入增长空间大。其成本低,导致其利润空间更大,随着Iot的不断增长和手机业务的增长,小米的互联网收入如果比例进一步上升,对投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而对消费者来说,广告并不一定是完全恶心人的东西。重要的是广告一不应该影响硬件使用体验,二是应当有相应的推送算法。小米的互联网收入增长和其广告推送算法的推进有相当的关系。

二,为什么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表现差异如此大?

小米在国内外市场表现差异巨大。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4.1%,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1.19亿,同比增长30%。但众所知周的是,小米在国内市场遭遇了挫折,距离回到中国市场第一还很遥远。

关于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表现不佳,我在这几个月的文章中都有涉及:

几乎所有的人都清楚,小米在2018之前就已经出问题了。2018年是小米调头的第一年,在小米8这样神似iPhone的产品发布后,小米一度受到粉丝群体的质疑,但是小米8就是这么用销量打了粉丝的脸。在小米mix3以后,当粉丝群体为其出色的拍摄能力和滑盖形态的全面屏设计而高兴时,mix3再次用销量让人哑语。

实际上,整个2018年前三季度,小米的情况还不能用“严重下滑”来形容。但是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的销售量是2500万部,相较于第三季度的3330万部,同比下降近25%。问题不言而喻,除了销售、渠道这些摆在外面的事。mix3和小米play自身就比较失败。

从mix3和小米play发布会的草率(确实没有排场)就能看出来,mix3和小米play无疑只是匆匆补位之作。面对增长难的问题,小米在2018年四季度还没能交出答案。

我不得不猜测,小米在粉饰第四季度的业绩。“出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我门在报告期因为产品策略调整手机发布计划。”那么再看两份材料:

第四季度,存货增加49亿元,存货周转天数达到55天,这对小米来说不是个好事,直接导致第四季度经营所用现金净额为62亿元。

很明显,小米第四季度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大量增加和存货增加有直接关系。但,存货增加会是“增加材料采购”这一个原因产生的吗?

从小米9的“现货”,我们已经能直观感受到,小米对存货周转速度是十分在意的,低利润承担不起存货长期存放,折价和存储的高额成本带来的损失,对于小米这样把利润压缩到极致的公司,我想亏损也是不能容忍的,因为一旦亏损,很难有能挣回来的地方。所以大量购买原材料增加存货本身就是疑点。

在财报所述,已经写了“出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我门在报告期因为产品策略调整手机发布计划。”那么明明有了产品策略和手机发布计划,出货量减少了,生产材料还买多了,说明很有可能就没有预见到出货量的下降。

因此我认为,小米在第四季度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部。内部管理和产品研发流程的落后,导致在2018年第四季度,拿出了缺乏竞争力的mix3来补位。或者说,内部把市场想的可能太简单了。如何简单了,我在“三”说。

三,小米手机业务是不是强弩之末,是不是离开了渠道就注定会失败?

强弩之末,小米是强弩吗?是。小米手机是强弩之末吗?目前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小米手机在2018年经历完了第四季度的市场下滑后,仍然实现了在全球销售额的30%增长。出货量过亿,这是强弩之末吗?

那么小米到底有什么问题?

讲渠道讲久了,今天一句话带过。没有“渠道”的小米,没有人给他预测销量和承担风险,小米就难以“现货”。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线上市场不断增长,手机产品的主力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一分钱一分货”呢?所以说小米在渠道上,如果拿今天的市场说,是晚了。

但如果小米就是要撑到硬件普遍利润低,硬件制造商普遍依靠互联网收入吃利润的时候,小米是不是就走的前了?但是硬件是互联网收入的根本,所以如前文分析,小米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再进一步讲渠道之前,必须讲讲“性价比”。

小米做“性价比”有什么问题,按照小米目前的思路,“性价比”就是一分钱一分货,这是没问题的。但是问题在于,小米怎么能用“性价比”突破高端。一直以来,小米的用户都普遍以soc为主要参数,以内存拍照等为辅助性质的参数来关注手机,做能抢占市场,提高品牌力和品牌形象的旗舰机,到底有什么难?这是小米的问题所在。

正如前文所说,mix3不是一台好机子。为什么,因为内部对市场销量预测,对产品就没有一个高度的认识。

小米mix2和小米6之间最大区别是什么?壳。小米mix2s和小米8、小米3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壳。科技以换壳为本,为什么别人家的壳换完了就能大卖呢?单纯的讲,就是产品设计定位和极致功能的区别。

华为mate20pro和p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什么mate系列和p系列把用户分得清清楚楚?nexs发布以后,为什么vivo还能发一部nex双屏版,继续砍市场份额?

mix3仅仅是为了一个机械式全面屏,就牺牲了太多。最后打造出来的产品,不只是在外型、渠道和广告上没有优势,连2018年的3000元档的旗舰功能例如屏幕指纹都没有。3200毫安时大电池+背后指纹,走线上?厚重的机身想走线下?答案不言而喻了已经。

其中的原因就是,小米缺乏足够严谨的产品开发流程,缺少准确的市场预测,缺少渠道,没有良好的市场预测、产品开发流程,mix3面对高手如林的中国市场,怎么打?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到用户群体的精准划分?小米要在性价比的基础上做旗舰机,小米还没有给出答案。

再回到渠道上来。小米在渠道上的取舍究竟是什么?

渠道的取舍就好比小米在利润和市场之间的取舍。小米手机目前核心的发展方向就是扩大市场份额,扩大市场份额,不是单纯做“性价比”。小米能分多少资源给渠道,完全取决于渠道能带动多少销量。

在小米没有做出高端的“性价比”机型之前,小米能分给渠道的资源是有限的。因为“性价比”和“渠道”一样对小米的销量来说至关重要。目前的小米,注定是离不开渠道的,因为渠道在合适的价格下能发挥出增加销量的作用。而且目前小米的渠道,包括线下的小米之家和授权店,太少了,而且没有充分的“资源”(分成)来支撑。

四,小米接下来到底做什么?小米有没有核心技术?——对小米未来的展望。

而且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1季度,从报表上也能看出来是个巨大的转折。财报中诸多地方提到了小米在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一季度的战略调整。

2018年研发投入58亿,其中相当一部分就要拿给了人工智能和智能手表。小米一万六千名全职员工中研发人员超过七千,也足见小米对技术的重视。小米绝对不是简单的“组装”。

产品

小米做低利润的手机,做Iot,通过两大硬件平台增长互联网收入,并且把诸多经验和方案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印度、印尼和西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米这一套经营的方案和整合移植的能力,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竞争力了。

小米第一季度note7系列预测销量是300w以上,小米9系列预计是150w以上,一个季度下来,仅仅小米9系列和note7系列,都500w了。而且n7有钱赚,米9也是有钱赚。小米旗舰机崩盘是不可能的。首先,小米旗舰机份额本来就偏少,骁龙855处理器目前也暂时领先麒麟980,给小米带来了一定的优势。

此外,极度影响小米中低端机的是荣耀,所以redmi打极致性价比,比红米6pro做利润来说,redmi更在意销量。redmi对小米来说,能让小米活的更好。红米的目的,从这份财报看得也很明确了,就是拼市场份额,靠价格撕荣耀。

因此在接下里的一年中,小米会一季度一季度地补齐小米的产品线。红米手撕荣耀没有悬念,但是小米下一款高端旗舰就有意思了。什么样的性价比旗舰能兼顾上渠道和销量呢?

内部调整

结合各种信息,小米2019年要调整的包括但不仅限于:

一 加大手机和Iot研发投入,探索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加快产品上市;加大对品控、供应链、交付和渠道的投入。

二 改革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选拔机制;提高人才的积极性。

三 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和多品牌道路;红米也做Iot。

四 优化互联网服务,提高其增收创立模式;离不开硬件增长。

文末,感谢每位看众支持,提出宝贵的批评建议。


顺便提一下99亿股权激励的事情。2018年股权激励送的占到总股本2%,按照当时的股价算是99亿。但是上市公司给公司实际控制人发放股权激励是很正常的事情,京东上市时刘强东拿的股权激励占京东总股本4%。

此外这笔股权激励现在大概也不值99亿了,雷军要拿这笔股权激励另作他用(做慈善)其实我们是管不着的事情。

扯的地方在于两点,一,雷军当真不知情吗?二,以小米的财务和业绩状况,有必要发这么多吗?

编辑于 2019-08-05 16:59

本周二(2019年3月19日),小米发布了其自去年7月9日港交所上市以来的第一份完整年报。我们知道中国的大多数媒体和“雷布斯”一样,都偏好“报喜不报忧”,犹如一个远行在外的儿子对家中老母的慰籍之词。

尽管上市之日小米以17港币每股,3759亿港币的市值风光了一把,时至今日,小米真实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从其年报中去寻觅和发现小米公司存在的问题和供应链风险。



一、盈利能力

先看这份损益表:

  1. 营收和毛利润率:
  2.   从披露的损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的毛利润率大约在13%左右。按照传统观念,一个以“高科技”著称但毛利率却低于15%的企业,就不能算高科技企业了,而是需要走“关停并转”的清算关闭或者快速转型程序了。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却并不这么看(小米)。
  3. 销管研费用:
  4.   从上表中,通过计算可以算得小米SG&A销管研的费用大约是HK$25,869 M,居然高于其毛利润HK$22,192M,也就是说,按照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算法,小米是亏损的,2018年亏了37亿港币。但这并没有影响小米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5. 净利润率:
  6.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行“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投资公允价值变动”,由于小米股票账面价值的变化(上市后的溢价),给小米增加了44亿港币的税前净利润,再加上银行理财产品和汇率的变化,贡献了一部分净利润,所以公众看到的小米净利润为12亿港币。即便如此,小米的税前净利润率仅为0.7%,非常可怜的数字,惨不忍睹。
  7. 至于税后净利润,更是通过“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值变动”增加的125亿港币,将小米的税后净利润率“做”到7%,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8. 综上,如果没有“雷布斯”们的摇旗呐喊和媒体的推波助澜,小米的股票价值会很难看,根本盖不住巨大的经营亏损。一句话,所谓的利润是吹泡泡“吹”出来的。

二、资产投资回报能力

  我们看这份资产负债表:

1.资产收益率ROA:

  如果真的按税前的经营活动收益来计算,小米的ROA就是负的;

  不过我还是按照大股东和小股民们喜欢看的数据来计算,税后的ROA是9.3%,基本跟大部分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水平相当(参考:2017年苹果的ROA是14%,华为是9.4%)。


2.财务杠杆:

  定义为资产/权益,小米大约是2。如果有人肯借钱给你,那就是给你赚更多钱的机会,一定要感谢他。


3.股东权益收益率ROE:

  根据公式ROE=ROA*财务杠杆,所以小米的ROE为 19%(参考:苹果的ROE大约是37%, 华为是27%左右)。


4.资产周转率:

  反映的是每使用1元资产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小米大约是1.2。

三、运营能力和供应链绩效

  结合以上《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两份报表来看:


  1. 应收账款:从资产负债表里,我们可以找到小米的应收账款大约是368亿港币。
  2. 库存:为295亿
  3. 应付账款:为526亿
  4. 营运资金:大约为119亿,扣除了融资运营成本。
  5. 营运资本周转率
  6. 经计算所得为销售收入/营运资本=15,也就是说每投入一元的营运资金可以产生15元的销售收入。
  7. 库存周转率ITO
  8. 等于销售成本/库存=5圈多,对于消费电子行业而言,算是比较低了。
  9. 库存周转周期DIO:365/5=71天,也就是说小米的库存要待在他家的仓库里两个多月才能发货走。显然绩效并不好。财报披露小米2019年1月的库存周期为55天,很显然跟依报表计算出来的数据不符。我想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数据错误,要么“雷布斯”做了不实陈述和公告。以“雷布斯”的为人,我只能猜测,可能是他下面的人为了邀功给了他一个不准确的数据,“厚道”的“雷布斯”也就照念了。
  10. 应收账款周期DSO:根据报表计算所得为77天。小米的品牌和市场的能力并不强,要2个多月才能收回货款。
  11. 应付账款周期DPO:根据报表计算所得为126天。看来小米的供应商也很不爽啊。交完货四个多月以后才能从小米拿回货款。
  12. 现金周转天数CC:应公式DIO+DSO-DPO=22天,也就是说营运资金要22天周转一次。

四、综合评价

  姑且不讨论“雷布斯”们每天卖力吆喝,展现出“欢欣鼓舞”的喜人画面,鼓吹这个增长,那个提高的利好。当然,大部分也确实是事实。然而,在这“喜”后面却隐藏着巨大的“忧”和“风险”。在我看来:

  1. 产品局限性:廉价。尽管小米在其年报中一再声称提高了ASP,强化了高端手机的市场地位,但年报数据显示,小米卖的仍然是相当低廉的便宜货,手机的平均售价为959元;iOT 物联网生态消费产品的平均售价仅为 290元。靠这么便宜的产品赚钱,老实讲,有点难。
  2. 生态圈。小米生态的产品线包括:电视机(与TCL合作)、机顶盒、笔记本电脑、手环、滑板车、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照明产品(与宜家合作)等。如此繁多且复杂的产品线,给运营造成的结果就是,供应链管理的难度非常大,增加了供应风险。
  3. 海外市场拓展。目前小米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为40%,尚行走在国际化之路当中。由于面向的是低收入国家,如印度、印尼,小米可能会面临回款坏账风险和政策风险。
  4. 可持续性发展。由于小米的整体利润率太低,会影响其可持续性发展。公司赚不到钱必然不可能给员工和供应商太多福祉,并持续对研发进行投入。当然股东除外。
  5. 少一些光环和泡沫,加强供应链管理。由前面分析可知,小米的供应链运营指标并不好,但股价却不错,很显然,资本市场已经偏离了其内在价值。因为——“利益”。除了受股权激励的5966名小米员工,还有购买小米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他们都是小米的最大受益者。这里的每个人都希望看到小米股价的上涨,所以才会出现“公司严重亏损而股东却一直赚钱”的怪相!当然中国不是第一个,因为美国的亚马逊已经开了先河。
  6. 未来业务预测。通过对小米收入、成本和产品线的分析,笔者构建了小米供应链利润/收入仿真模型,大家可以发现:
假定:1)小米的智能手机收入不再增长,维持在目前的销售收入水平;
    2) iOT生活消费产品的销售占比不再增长,保持在目前的25%;
    3)新的收入增长全部来源于互联网服务;

  小米才有可能达到像苹果那样37%的毛利润(从目前的13%提升至),营业收入必须要达到5690亿港币,是目前营收的325%,才算得上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既然小米喜欢将市盈率和市值跟苹果比,那业绩是否也同样去比一比呢?不知道小米要让股民和公众们等多久才能看到小米通过经营活动产生正的现金流呢?还需要等多少个猴年马月才能够像苹果那样产生近30%的税前净利润呢?成为一家有内增增长实力和真正投资价值的伟大公司呢?

五、声明

  过去我们总是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数字时代里,只有“数据的眼睛是雪亮的”,前提条件是——披露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并且准确的,否则再完美的分析都是对错误数据的正确分析。小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年报是经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所以我相信年报数据是真实准确的。而本文是就客观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绝无对小米有任何审判之意。因本人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编辑于 2019-03-21 14:13

消费者买东西其实主要看三点就够了:看预算,看需求,看产品。

其他真的不需要考虑太多,不需要看营销宣传,更不需要看财报。

买股票的话,你放着90%以上毛利率的白酒股不买,你去买小米,这不是有毛病吗?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们应该从这个财报中看出什么?

第一点,小米的产品性价比真的高。我知道一说这个,一堆屁话就来了,什么渠道什么研发,什么小米损害中国手机行业。如果小米真的这么恶劣,请市场把小米淘汰掉,就像淘汰乐视和锤子一样,小米还这么增长你们气不气啊?

如果你真的很看重颜值,很看重最新科技,请去买其他品牌旗舰手机,在预算范围内,小米提供的产品非常优秀,这有什么问题吗?你追求颜值,奢侈感没有问题,我追求实用就有问题了吗?

何况现在有很多小米用户,并不只看性价比,因为小米比起那些纯互联网厂商来说,性价比已经没有优势了。很多小米用户是看重MIUI,是看重周边产品,或被AIOT周边产品转化而来。

这就是第二点:

这是未来的一个核心增长点,目前小米做的确实不错,我周围有很多朋友并不用小米手机,但也有很多AIOT设备,这是会无形中产生用户粘性的。

我一朋友,北京 国企 白领 女性最近托我买了一部小米9。她上一部手机是iPhone6s。我上一次去她家,她还只有一个米家智能电水壶。在过去,你能把小米用户的画像跟她联系起来吗?

现在小米用户真的很多元。有性价比用户,他们本身也没做错什么,谁挣钱也不容易,不明白在知乎为什么总是被鄙视。

有像我这样的数码爱好者,我从没连续使用过同一品牌的手机,现在用华为之前用小米,用iPhone,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我对小米和周边很感兴趣,小米总是出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请问我有错么?为什么总被一些极端黑鄙视啊?

第三是现货问题,关于好产品是画饼还是真能买到。

网上抢购是真,线下渠道爆发增长也是真,其实这是一个分配问题,至少证明现在是小米有史以来供货和渠道最好的时候。一些高赞用户拿小米2S和小米NOTE举例,是不是有点太过时了?

当然他还本身有很多不足,跟那些海量备货的大厂确实有差距,具体销量还是看以后表现吧。

编辑于 2019-03-24 08:27

先总结:

  1. 小米营收不及格力,雷军输掉了与董大姐的五年之约;
  2. 小米的财报数字看着不错,但是内容粉饰太多,隐忧很大;
  3. 大家对小米苛刻其实是因为吹的有点大,而且研究报道太多,几乎透明,你想想你买的那些A股股票你有多了解?他们能出小米的这样一份财报做梦都能乐醒的!
  4. 虽然小米有各种问题,但是它依然非常成功,谁都无法否定的成功;

下面挨个说

首先,跟董大姐的打赌输了,根据小米2018全年财报,报告期内实现总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此前,格力电器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其2018年营业总收入为2000亿元-2010亿元。

2013年12月,雷军和董明珠立下了一个“赌局”,如果五年之内小米的营业额击败格力,那董明珠就要给雷军一块钱,董明珠将赌约提升至10亿,中间也数次说赌约不算数。

其次,小米的这份财报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隐患非常大,不管怎么说对于一家成立九年的公司来说小米的成功都是无与伦比的,而且是放眼所有国内企业都屈指可数的成功。想想成立九年的华为,OV,联想,格力们,小米差吗?不,非常优秀!

从宣传报道的角度看自然是报喜不报忧,都是好看的数据,实际上小米确实有非常大的问题。

先看小米是收入构成,手机收入占比为65.1%,IOT与生活消费品的收入占比为25.1%(电视是大头),互联网收入占比9.1%,互联网公司的定位依然不成立

智能手機分部毛利率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8.8%降至報告期的6.2%。為就獲取長期價值奠定基礎,我們將選擇性地優先考慮更高增長而非毛利率,以獲得關鍵產品的市場份額。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毛利率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8.3%升至報告期的10.3%,主要是由於智能電視毛利率提高

手机毛利率在下降,而理由是为了获得份额,电视的份额在不断提高,利润也在不断提高,这说法前后似乎不太对 (๑^o^๑) ,另外注意流动资产的存货提高了80%

研发支出跟华为这样的肯定没法比,但是这个数字其实是很不错的,某大厂今年才投入40亿。

线下渠道


不过在我看来小米最大的危机是中国市场,“预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是田中奏折里的一句话,这句话用在手机行业很恰当,道理也很简单:中国(大陆地区)是全球最大手机市场更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在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拼杀出的才是最有竞争力的。而小米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明显是在下降的。这个在财报里就是描述成

國際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18.1%至人民幣700億元,佔總收入比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28.0%提升至報告期的40.0%。
持續強化在中國大陸中高端手機市場的地位,發佈了Mi 8及小米MIX 3等多款廣受歡迎的旗艦智能手機。2018年第四季度,售價在人民幣2,000元或以上的智能手機收入佔智能手機分部總收入的31.8%

小米在国内2000元价位手机收入占比达到31.8%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个占比的提升并不是因为分子获得了巨大提升而是分母变小了!分母变小一方面是因为整体出货量在下滑,另一方面是因为低端机出货量在下滑。

低端机占比的下滑还是中国手机市场的趋势,这对于小米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中国市场是小米的根本,手机是小米的根本,中国手机市场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手机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友商,情况真的很不乐观。


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下降也是国外市场出货量占比提升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小米在海外市场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未来发展很不好说,小道消息:小米9的海外发售被叫停了,全力保证国内市场。

线下渠道高效拓展,只是看起来很好,你想想小米多久没有提坪效了?因为渠道发展的并不理想,不盈利是关键,而且有点混乱,不过现在正在调整。其实你想想原来负责这些的汪凌鸣为啥被弄去负责非洲业务了?

编辑于 2019-03-20 10:40

补充回答,今天港股开盘,小米股价暴跌4%,可见投资人对昨天财报的反应基本上跟我说的差不多,小米并没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以下是原回答:

财报是要看相对值的,看市场趋势是看环比的,这份财报的第四季度环比数据看起来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财报显示,小米四季度当季度营收444亿人民币,不及市场预期462.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6.5%,环比下跌12.6%,三大主营业务里,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服务业绩惨淡:


在智能手机方面,2018四季度营收为250.7亿人民币,环比大跌28.3%,同比微涨7%,总营收占比56.5%。在手机出货量方面,四季度小米售出约2500万部手机,同比下跌12%,环比下跌25%。


在互联网业务方面,2018年四季度营收为40.37亿人民币,环比大跌14.58%,而2017年同期的环比增速为39.3%公司互联网业务自上市以来首次在四季度旺季环比下跌


在毛利率方面,2018年四季度为57亿人民币,较三季度的66亿人民币,环比下跌13.9%。


销售及推广开支继续增长,2018年四季度为23亿人民币,较三季度的22亿人民币,环比增长6.4%。


在全年业绩方面,2018年全年,小米集团总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6%。经调整利润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5%。


但是这个调整利润是算上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125亿,这部分不是经营利润,是纯财务处理,所以扣掉这部分的话,那么小米真正的经营利润就……



小米最大的困局在于,国外销量暴涨,但是没利润,利润全靠国内,但是国内的销量是在下跌的,跟联想差不多,是靠国内的利润去补国外的账,但是联想有政府采购托底,小米没有,所以在这么一份环比全面下跌的财报面前,估计市场预期会很糟糕,小米再不想办法挽回颓势的话,就真药丸了

编辑于 2019-03-20 11:34

3月19日,小米集团( 01810.HK)发布了一份看起来不错的年报:2018年,小米的收入增长了52.6%,经调整净利润增长了59.5%,这两项最为重要的财务指标的增速都不算低。

然而,资本市场却并没有给小米好脸色看。3月20日,小米集团的股价开盘后小幅上涨后掉头向下,再也没有起来。当天,小米收盘于11.66港元,下跌了4.43%;当天恒生指数下跌了0.38%。

那么,投资者为什么会不认可这份看起来不错的年报呢?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资本市场看的是预期,股价反映的也是预期,可是投资者又没有办法看到小米未来的业绩,因此只能根据最近的业绩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2018年全年来看,小米的收入增长确实还不错,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每个季度的状况,恐怕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小米2018年的收入增长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前高后低”的特点:虽然2018年第一、二季度的收入增长还不错,可是到了第三、四季度却明显放缓,第四季度的收入增长率更是只有26.5%,环比更是下降了12.6%。

实际上,由于小米2018年的收入已经达到1749.15亿元如此庞大的规模,增长放缓其实是必然的结果。

分品类来看,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的收入环比下降了28.3%。在过去两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停止增长,中国市场更是连续两年销量下跌,小米已经很难在智能手机市场取得高速增长。

而根据IDC日前发布了2019年智能手机市场预测报告,今年将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又出现负增长的一年(连续第三年萎缩),预计2019年智能手机交付量为13.9亿部,比2018年减少0.8%。

此外,IDC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为10.0%,同比下降34.9%;华为、OPPO和vivo合计占据了67.4%的市场份额,其中华为市场份额增长最快,同比增幅超过23.3%。

对比华为、OPPO和vivo等国产手机厂商,小米的市场份额下滑幅度也非常明显。而根据统计机构赛诺的数据,华为旗下的子品牌荣耀也已经压过小米,在2018年售出5427万部手机,超过小米的4796万部。

小米的下一步关键增长点来自于IoT与生活智能产品。2018年第四季度,在智能手机的收入环比下降28.3%的同时,IoT与生活智能产品的收入却环比上涨了38.2%,主要得益于小米自己主打的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以及生态链企业的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移动电源等产品收入的高速增长。只要小米能够抓住IoT与生活智能产品这个大有可为的新领域,未来仍有可能保持较高的收入增长率。

当然,投资者除了看收入增长趋势之外,同样也非常关注盈利能力,而体现盈利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毛利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8年四个季度小米各类产品的毛利率波动不大,整体毛利率也保持稳定。

不过,投资者恐怕对于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还是有些疑惑: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的ASP(平均售价)为959.1元,比2017年提高了8.8%。一般来说,平均售价的提高有利于产品毛利率的提升,可实际上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却从2017年的8.8%下降到了2018年的6.2%,跌势比较明显。难道小米手机越来越高端,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看来,小米手机的提价幅度,并没能赶上销售成本的上涨幅度。老冀猜想,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除了跟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成本上升有关之外,也许还与小米去年大规模建设手机之家等线下销售渠道有一定的关系。

看完盈利能力之后,再看一下小米的运营效率,这里也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存货周转天数。通常来说,存货周转天数越低,运营效率越高。那么,小米最近几年的存货周转天数都有什么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最近4个完整年,2017年小米的存货周转天数降到了最低的45天,2018年却又上升到了最高的54天。再看具体数据:2018年12月31日小米的存货为294.81亿元,同比暴涨了80.4%,其中增长的主力是“制成品”,也就是已经制作完成的智能手机和IoT产品。

存货之所以出现老冀所说的变化趋势,如果不是产品滞销(老冀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的话,应该就是小米有意识地多“囤”一些货,以满足消费者强烈的购买需求。

以上,老冀分别从衡量公司的增长、盈利、运营效率的一些财务指标,对小米的财报做了个分析。分析之后老冀有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互联网手机”模式已经基本走到尽头,小米必须尽快完成转变。

大家都知道,小米最早是依靠互联网渠道、依托智能手机这个品类,在短短七年多的时间里快速崛起,创造了成长奇迹。不过,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无论是互联网人口红利还是手机红利都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借用雷军的话来说,小米必须尽快找到新的风口。从目前来看,互联网手机在海外市场仍然存在市场机会,小米也成功地在印度和印尼等国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下一步还需要找到更多的机会。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当然会是更大的一个风口,不过鉴于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巨头们紧追不舍,小米必须跑得更快一些,才能巩固自己的既有优势。

至于小米的净利润要想得到大规模的提升,恐怕只能寄希望于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模式大规模复制成功之后了。而这,也是苹果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文/冀勇庆

本文为腾讯科技2019财报季解读策划约稿,转载请联系授权

发布于 2019-03-20 17:47

粗略地看了下回答,没看到几个满意的,还和某人怼了一下。

刚刚打开财报粗略翻了下(字太小看着真累),先写写看法吧。


首先,数据是漂亮的,全线飘红。要是我重仓的票能这样,半夜都能笑醒。


其次,隐忧也是有的,请看

第四季度少了62亿现金,原因在这

存货大量增加,另外对外投了不少钱(这个雷布斯内行,美的爱奇艺等没少赚,tcl短短两三个月几乎翻倍,几乎买在最低点)

伴随着存货的增加,四季度的营收缺环比减少12%!!!(四季度为445亿,三季度为508亿)

这是很危险的数据,大体上应该跟国内手机市场遭遇滑铁卢有关。


再谈谈几个我感兴趣的数据



第一个借款有所降低(好事),第二个是应付款(付给供应商的钱)绝大部分在3个月内,没出现大规模拖欠的事。


最后习惯性总结下,小米的2018有进步,但是四季度有退步,但是离知乎上热传的倒闭还遥远。

利润率7.5%,说明模式行的通,主业虽然红海但是还是能賺钱的(大a股至少75%都没超过7.5%)。硬件综合利润率1%就当笑笑吧。

很可惜雷布斯和董大妈的打赌输掉了(为此我2018年没买格力1毛钱东西),很好奇10亿到底给不给。


未完待续

编辑于 2019-03-19 22:22

知乎上简直了,一派胡言罢了。

先阐述下,利益相关,小米集团股票持有者,小米9用户。

排名第一的回答无非是对第四季度数据不乐观的过度解读,而外加猜测性。财报解释为产品发布顺序的问题,你说不行。

但看看红米note 7 ,米9的大卖。我敢说2019年季度财报数据照样亮下你的眼。再说个,看空数据给你看下,首先我要感谢前两日的卖空者,让我能这么低的价格买入小米公司。今日卖空比例会继续下降,因为真的没啥利润可做。

现在的130多亿利润(按照大陆会计准则,将可转换优先股视同为权益的话,选择性的)市盈率是18.这样高速增长的公司(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30%)。市盈率至少得30。即使按照小米选择视同优先股为负债(在我看来不转换为股票行使权力极低),市盈率是34。小米公司不翻倍,我绝不卖出。明年见。

补充下其他的吧:

1投资

爱奇艺定价时候恰恰是最低点(14美元),也就说现在27美元翻了一倍,应该再增加下利润。

2手机价格的不断提升,当然目前还很低

当然为了不护短,我也将华为2017年的单个售价给你看下:(单价大约1700,这点小米确实需要加油,但分开品牌提升价格,已经初现未来)

很多亮点,要是感兴趣多,我就多说说,不感兴趣就算啦。财报读了3遍了,很喜欢。感谢华为让小米知道要多研发(今年研发费用58亿),感谢ov让小米知道销售的重要性(实体店和授权店大增),感谢小米让小爱同学更聪明(我已完全觉得智能语音top1,抛弃了科大讯飞让我避开了去年股价大幅下跌)

编辑于 2019-03-20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