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培训
行业发展
教育培训行业
培训行业

教育培训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大家对未来的K12教育培训市场怎么看, 最近的线上教育炒的很热,感觉对线下的影响很大。。。
关注者
1,047
被浏览
798,286

106 个回答

爆肝五千字长文,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某教育机构CEO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若2019年可以被称为教培行业的“寒冬”,那么2020年直接开启了冰河时代!”


所以,就短期内来看,目前国内的教培行业依然会处于低迷期,甚至会继续有一些教育机构或公司破产倒闭。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得有点夸张,但实际上,一点都不夸张,而且还是保守估计~



之所以这么说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新冠病毒对整个国内教培行业的冲击影响。而2020年,注定是要被记入史册的一年!疫情的疯狂蔓延和扩散,逼着整个线下培训行业恐慌式地往线上转型。没有时间犹豫、也没有商榷余地,也不管你是否有线上教学经验,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上,几乎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兄弟连,是媒体披露线下机构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个。这家新三板一度估值超 10 亿国内最大的 PHP 编程培训机构,在2020开年轰然倒下。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经营中的老问题,但疫情的突然来袭肆虐,还是给它来了致命一击。


到了今天,这场的疫情对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脉络已经逐渐清楚——餐饮、旅游、会展、家政、影视、线下娱乐等第三产业会受到首当其冲的影响 ,但第一、第二产业除了开工会略有延迟以外,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影响。随着恒大的卖房APP上线,瞬间回笼600亿资金,看来房地产也不会伤筋动骨。更有云公办、网络游戏等一众IT公司,疫情反而对他们是或明或暗的利好!


而尴尬的线下培训行业,就是被疫情精准打击的对象。2019年被整个教育培训行业认为是寒冬,全国有近20000家教培机构倒闭,但进入2020年,那就是完全进入了冰河时代,开启了速冻模式。



1、时代落在个人头上是灰,落在教培行业上是泥石流


疫情的风暴眼自然不用说。武汉数以千计、湖北数以万计的教培机构,无论大小,都进入了漫长的冬眠期 。而在疫情尚可控的长三角地区,看起来似乎也是漫无天日。各地教委纷纷发布延迟开学到3月份,甚至不设定开学期限,一律开启在家上学模式的规定,对于有线下业务的机构来说,无疑是一个checkmate!


一方面是老学员的消课问题,看上去在线课程似乎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很多机构一横心,课程短期地转移到了线上,老师们转岗为十八线网红主播。但问题接踵而来,第一,各种直播平台对流量流量无法承载——于是微博和朋友圈大量吐槽,老师、家长和学生都不叫好;第二,授课模式巨变,对老师的要求也不一样。临阵磨枪转线上,用户的体验大扎折扣,继而退费也就无可避免。


另一方面,新学员的获客直接降到零。原本门店线下课程咨询肯定无法进行了;而完全的线上转移,对所有只有线下获客基因的教培机构老板来说,无疑挑战巨大。没办法将课程立体呈现,一切仓促上阵。更涉及到远程办公协作、团队管理的问题,重重困难,交织在一起。


对大部分机构,如果 3 月 初都能恢复线下学习,影响还不算很大,但要等到 5 月线下才能上课就非常麻烦。松鼠AI创始人栗浩洋对外表示:“下决心做坏人,全员3.5折工资5个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资,一月统一半折。”连独角兽企业也表示要减薪渡劫,可以窥见此次疫情的影响之深。


所以,这个时间节点上的现金留存,成为了决定生死的关键因素。但这又是任何人都无法预见的。也许只有经历过 03 年非典的资深从业者才可能有此准备。如俞敏洪老师在 03 年的时候,通过艰难的借款筹措资金,才让新东方维持了 4 个月的空窗期,最终度过了这次危机。俞老师那时便意识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在这次疫情中,新东方反而还捐出了 2000 万,并免费提供了直播课程。



总体来说,至少3个月左右的现金储备,是一道安全线。但是经过2019年的摧残,恐怕80%以上的教培机构现金流都岌岌可危。加上今年过年特别早,年终奖和1月工资一发,现金流已经捉襟见肘了,难怪栗浩洋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次疫情到了6月份,60%的教育机构都要撑不住倒闭”。


疫情带来冲击,其实对K12还能撑一下。 但像托育、早教这种无法在线化的品类,受到的冲击最大。大部分学前类的机构只能和员工商量,采用停薪留职的方式,把现金流的损失降到最低。但是房租、社保的支出仍然是一块不小的负担。


于是,很多机构负责人在疫情中在家度日如年,摆着手指头过日子!若是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是一座山,那么20年代直接在教培行业上倒了一片泥石流,落在机构负责人头上那就是一片无尽的山脉!



2、近3亿学生要转战线上,在线教育却没有迎来春天


当线下机构都在往线上迁移,于是提供“在线教室”的卖水者成为行业的风暴中心。直播课的视频传输需要大量的带宽资源,而此前的行业储备,显然抵挡不住此次疫情带来的汹涌需求。


比如,在线SASS教学软件 ClassIn ,大家都认为是其一个发大财机会。但疫情事态完全超出预期——仅仅大年三十,就近 3000 家机构在 ClassIn 后台注册,若不是注册流程复杂,恐怕一天的注册量会在几万家。“得益”于疫情前的好名声,全行业都在涌入 ClassIn,老用户也在拼命地排课。即使老用户线下转线上的需求,原有的网络同样支持不住。



几乎是一瞬间,整个在线教育的增长逻辑变成了“求生欲驱动”,除了 ClassIn 这样的垂直在线教室之外,钉钉、腾讯会议这样的综合平台,也成为了上课的一种选择。钉钉的日活在春节期间,和去年同期相比“涨了100倍”。而猿辅导这样的头部在线教育公司,在 2 月3号当天出现了 500 万人在线,一度出现无法登陆的盛况。


挤兑发生的头几日,各种抱怨是不可避免的。非常时期,平台、机构、用户共同承担着压力。而直播平台,只是整个在线教育供应环节的一个部分,在其他的环节,如果没有做好事先的预演而仓促上阵的话,那也会演变为一场灾难。


不管是对教育机构,还是对学校来说,从线下转线上更是困难重重。可以说,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最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对学校形态进行新的设计。


但是,线上由于无法即时反馈、统一管理,很多老师都反馈线上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再加上难以监督,恐怕一个月的网课过后,会有一部分难以自控的学生会与同学产生较大的差距。


对于老师们来说,习惯了传统的线下授课,确实很难一下子习惯线上教学,所以许多教育机构都不得不对老师进行线上授课集中培训,帮助其转换教学方式、沟通习惯等。


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家长这一关也是个“硬茬”,要让他们接受用手机电脑上课,不容易。家长的顾虑多种多样,有的认为线上就应当免费授课;有的则认为孩子在线上课容易分神、玩游戏、难以控制,所以对线上授课比较排斥;还有就是担忧线上教学效果不如线下授课。


在线教育不管是对于培训机构还是中小学来说,可能都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从目前来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在线上课这种形式,都颇有“微词”。有的老师表示上了一周的网课,眼睛都要瞎了;还有数学老师表示,“二次函数这个东西,我不好给他们在网上讲 ”;更有老师提出,上课也就算了,批改作业只能用指定APP,费劲更费眼睛……如果能够选择,他们绝对还是会选择线下,而不是在线授课。


而钉钉跌至2.5的评分,则表明了学生对线上上课的态度。



可以看出,在线上课,的确还是和当初一样,“吃力不讨好”的。在短暂的辉煌过后,能否长久的迎来春天,仍需要慎重看待在线教育这件事情,找到线上的便捷与传统教育的高效之间的平衡点,才能越走越远。


3、落下的灰其实是一粒糠,对某些企业就是一座金山


疫情总会过去,当一切回归平静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教育行业的基本驱动因子没有发生变化。真实的需求还在,渗透率还有很大空间,教育仍然还是长期向好的行业。


首先,此次疫情不会成为在线教育的繁荣起点,但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对于在线教育来说,平台容量、能够进行在线教学的老师、家长的接受意愿、服务流程等,都需要时间的浇灌。这次仓促上阵带来的种种不便也能够反映出来。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在结束之后,还是会回到“线下的归线下、线上的归线上”,回到行业固有的发展规律中来。


但这次疫情对在线教育的确有加速的作用。上亿的学生家长疫情中只能选择线上学习或者是等待,这种心理的冲击和意识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所有学生家长必须选择线上学习,并且体验一到两个月的时间。通过此契机,在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用户习惯,提高了用户接受度,同时直接将“教育信息化”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其次,现金流的重要性凸显,机构负责人的风险偏好降低。对极少经历黑天鹅的我们来说,一次“毁三观”的经历之后,是整个认知的重塑。这种亲历感带来的作用,远胜过无数的说教。结合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来看,可以显见的是之后机构老板的风险厌恶程度增加,对现金流的概念更清晰。以后的线下机构会更多


此外,对于某些企业,这个特殊时期却成为了少数的“风口”,在线教育企业纷纷从内容、平台、技术等多个方面全力以赴,在为学生提供学习保障的同时,也在拼抢市场,赢得资本的青睐,市值不断升高。从年初至2月17日,13家在线教育相关公司的市值已经累计上涨858.49亿元人民币。比如网易有道短短两天股价上涨80%;而好未来更是持续上涨,新高不断,有机构直接预测2年内1000亿美金的估值。



“风口”之下,互联网巨头BAT和“局外人”今日头条、抖音、B站、爱奇艺等也纷纷开辟了在家上学的一级入口,意图分一杯羹。新旧交锋下,在线教育的玩家分成了四类:


一类是以新东方、好未来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机构纷纷暂停线下业务,将课程转移到了线上平台,免费开放自己的线上直播系统。


一类是以松鼠AI、猿辅导、作业帮为代表的主打AI个性化的在线教育独角兽,被列入“学习强国”APP在家上学(中小学课堂)”专题中,无形中给品牌影响力做了背书,推出各种在线直播课。


第三是靠平台占据一定地位的BAT互联网巨头们,开放云技术能力或提供在线教育直播平台,或支持学校通过远程办公软件开展线上直播,向全国各地区中小学校免费提供远程教学服务,可覆盖全国5000万学生;


第四则是以字节跳动、抖音、B站、爱奇艺等为代表的视频平台,通过与诸多教育机构合作上线相关免费课程,平台同时可承载2000万学生在线听课。



于是,这对头部的互联网企业和头部教育机构而言,就是一场流量的盛宴!而线下机构的倒逼式转型,是这次危局中的机会,却只适合部分的人。总体来看,这次疫情对本身就有在线教学经验、或者本身已经做好在线转型准备的线下机构来说,影响比较有限。如上海本地一些K12培训机构,其在网课等各个场景的教学已经耕耘了很久,线上占比在去年便已达到了 20%以上,这次更是有大幅度的增长。


短视频平台也加紧和众多头部教育机构进行了内容合作。快手通过教育内容,为用户提供了网状的连接。快手固有的社交属性,也是和教育不可分离的内容,师生情、同学情这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要素,都可通过社交工具进行沉淀。通过教育这一触点,快手连接了人和人。教育+社交的元素,恐怕以后在未来新的业态带不断的惊喜。


总之,机会总是喜欢有准备的大脑,对于不一样的机构,可能时代落下的那一粒糠,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座金山!


推荐阅读:

上海教育解读——学区房:

1、 在上海,为什么买了学区房,还不一定能上对口学校?

上海教育解读——牛娃:

1、 2019年早申“放榜月”,魔都上海的牛娃战绩究竟如何?

2、 上海华二15岁女科学家: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

3、 上海的孩子到底为什么这么苦?顶尖教育机构内部对话,“打脸”外省牛娃!

上海教育解读——民办摇号:

1、 如何评价上海民办张江集团学校疑转制为公办?

2、 如何看待西安上学进入摇号时代?

儿童教育/家庭教育:

1、 杨烁对7岁儿子的教育,到底是用心良苦的爱,还是无意的伤害?

2、 你见过有哪些特别会教育孩子的家长?

3、 有哪些父母的教育方式,让你觉得很惊艳?

上海教育解读——学校盘点:

1、 上海民办摇号一锤定音,到底哪些学校最难摇上?

2、 想跟着IB牛校爬藤成功?上海这35所IB权威认证国际学校了解一下

3、 一路火花带闪电的闵行,有哪些小学值得选择

4、 2020年魔都“碎钞机”小学学费大盘点!

5、 沪上不为人知的十个高端小而美幼儿园!

6、 鸡娃利器!上海浦东字母幼儿园Top4详解!

7、 上海有什么好的公办小学?

编辑于 2020-03-30 00:26
本回答作者:陈思炜终身学习私塾群学员Katrina,现任民营私立教育集团高管。


俺一直觉得教培行业和其他行业的生意没有任何区别。

如果教培创业者解决不了低成本获客的问题,起码要百来万才能完成启动阶段的准备,

就算你本人教育技术过硬,或者你能搞定师资和教研的问题,这个事儿你也还是别碰


因为本质上,你是生意人。

你首先是生意人,其次才是一个教师。

经营问题在前,教学能力在后。

缘木求鱼的话,最后创业账单是血淋淋的。

别把创业变成一场教训,明明是个积德的事业,

在没有解决低成本获客这个问题之前,教培行业对你来说是一个黑洞。


国内top-tier的民办学校都在如履薄冰地缓慢推进教改,

虽然步履蹒跚、改革为艰,但是这种沉默缓慢的积累,

是对教培行业天花板永不回头的淹没。



也许最好技术总是首先出现在教育培训行业,

但是用在教育行业的技术都不是什么壁垒很高的东西,

你会发现,学校跟进得都很快。


别忘了,在教育这件事情上,真正的壁垒永远不是技术,而是educator。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不在大技术,在于大学者。

而这种未来学校对教培行业淹没最可怕之处在于——

其实全世界的学校也并不清楚,在技术的加持下,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人是否就是现在这个拐点最需要的物种。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高度分工化,问题都掌握在企业手里,

但解决高级问题的能力有一部分在学校手里。

问题是,大部分学校没有在前线。

高等教育好点儿,K12教育,远离一线,甚至时间上相对滞后。

我们真希望有时光传送门,先把学校传送到100年后,

采集一下当朝中流砥柱的人物肖像,

再回到100年前写K12人才培养计划。

真好,所谓百年名校,我拍着胸膛给你建立起来了。

所以你教培创业者,陪着一个不能确定,也确定不了方向的物种跑马拉松,

跑着跑着,本儿还没收回来,就迎来了行业的经济拐点。



学校,在农业时代,培养士绅、士大夫、统治阶层;

到了工业时代,培养各行各业标准化的劳动力;

到了信息时代,培养创意阶层;

到了逼近AI和high-tech的拐点,

教育一直在努力平衡飞跃的科技和缓慢的政治、伦理之间的矛盾。

所以学校是否理应成为社会变革的探索部队?

这个答案,美国有say yes的技术,但没有say yes的能力。

中国有say yes的能力、也有say yes的基因,

所以如果学校教育的innovation率先发生,

不太可能发生在美国,

而是发生在民族共识和凝聚力最强的中国。

未来以来,只是不是到处都是,也不能到处都是。

清朝灭亡的本质始于变法,创新只是对文明的锦上添花。


所以,我想说我看到的中小型教培行业的前景里,有一只巨大的黑天鹅。这只黑天鹅是【未来学校的改革】—— 请注意:

教育,如果真的要把它说成是一个行业【产业】的话,那么80%的利润,是属于K12学校、公立高等教育的剩下的20%,再要扣掉80%属于拥有服务体系周密、教研体系完善的教培巨头、以及零星名师机构。

在20%中剩下的20%,才属于广大SME(SME:small&medium enterprise,俗称中小企业)教培创业者。


我估计,这个问题,也是SME立场的人才会问。

如果你作为一个有一些教学技术的老师,想实现教育理想,你应该去学校,努力去最好的学校;

如果你想赚钱,你应该熬到名师水准,别反问我熬不住怎么办。

没有人可以直接跳过从零到一。

你可以加速成长的速度,但你没办法跳过任何一个环节,

如何熬过寒冬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问题,按下不表。

而不管是去学校还是熬到名师做教培,这两者都需要,你在智力水平上处于前20%的水平,因为教育行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

如果你两者都不是,

你想挣钱,那么去做网红带货、去做餐饮外卖、去找些好产品代理下俩、卖出去——

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低买高卖,找到市场空缺,填补gap。



在不太智力密集的行业里,先掘第一桶金,这其实很有成就感:

中国消费行业的各种国产品类,都存在审美bug,都有进步空间,都值得你结合自媒体做低成本的品牌营销,享受互联网传播的长尾效应,挣钱都比教培容易。

有了第一桶金,还中二得觉得【有理想谁都了不起】,那么再来教培行业。

用你的钱,创业经验、仆人式领导力,团结两三个优秀的名师,从小做起。

当然最重要的,解决低成本获客的问题。

其实卖东西并不是那么没劲。


只要你坚持只卖好东西,那么和你教书育人——

本质上,都是make the world better。

反正,教培行业很难做大做上市,因为教育环节中有太多难以被商业化的KPI。

跳过了你做不好教育,不跳过挣钱的天花板就摆在那里。

我觉得,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赛道。

有些明星行业【全名关注】,不属于一穷二白的SME——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穷二白,就活不好。

这才是我的中心思想,先找适合自己的事情打开局面。

至于线上还是线下,是一个对教培发展问题的跑题角度。

技术很重要,互联网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催化剂。


我只想回答一下元问题。

不追加。



以上是我的一个学员写的,再看看我的另一则视频:


相关文章推荐:


❤️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想请你:

  • 点一下「赞同」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个内容
  • 关注 我的专栏持续关注职业规划与发展、出国留学等优质内容
编辑于 2022-06-10 09:19

作为一名教育培训行业的从业者,今天来说说我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看法,下面纯属我个人的观点,一点都不权威,仅供参考。

第一、教育培训行业的上限。

纵观今日中国富豪榜单,前20名没有教育培训行业,基本都是互联网科技、房地产以及一些制造企业,市值排在前20的也没有教育培训行业,教育培训行业的龙头老大,新东方和好未来其市值仅仅为100多亿美元。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从事教育培训行业,你不可能成为中国首富,甚至不可能进入富豪榜前50,这就是教育培训的上限,教育培训行业和互联网企业不同,互联网企业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质,教育培训行业和房地产不同,房地产本来是重资产行业。

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万亿级别,但由于其产品和服务非常个性化,所以竞争激烈,不可能有像阿里巴巴、腾讯一样级别的企业。这就是教育培训行业的上限。



第二、教育培训行业的下限。

教育培训行业的产品是知识,是内容产品,知识是珍贵的,在今天急剧变化的社会,知识更新迭代很快,每个人都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才不至于被时代给抛弃,因此,教育培训行业的需求旺盛。

教育培训行业所扮演知识提供者,教书育人的社会分工,它不属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开拓者、变革者,但在社会分工中,它处在中等偏上的角色,所以教育培训行业的平均薪资待遇,其薪资下限也是中等偏上的。这是教育培训行业的下限,比上不及,比下有余。

第三、什么样的人能够在教育培训行业里拿到高薪。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自己产品和服务的销售部门,教育培训行业也如此,师资作为产品的提供者,他们就像互联网公司的开发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根本,所以师资的待遇在教育培训行业是比较高的。

但是,今天的教育培训企业在不断弱化师资的重要性,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只不过是企业课程研发的传播者,其不可代替性非常低,很多师资的职业危机也很严峻,况且,教育培训所提供的产品,研发难度并不高,大多数师资在企业里同样是非常弱势的。

教育培训行业有另外一种人薪资比较高,那就是市场人员和销售人员,因为教育产品容易复制,入行门槛不高,很多老师离职另开炉灶是常事,于是造成整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因为市场竞争激烈,那培训机构的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还是以教育产品为导向?这是需要平衡的,所以优秀的市场人才和营销人才,在教育培训企业薪资是比较高的。

第四、如何才能教育培训领域里的拔尖人物。

要想成为教育培训领域食物链的顶端,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只有懂教育产品,还要懂营销,懂互联网,懂管理,这一综合人才,才有机会成为教育培训领域里的拔尖人才。

总的来说,要想在教育培训企业混得好,你不仅仅要会教,还要会吆喝,还要会卖。

比如罗永浩、李笑来这些网红,都是从教育培训领域里发家的,终归一句话,擅长讲道理给别人洗脑的,那在教育培训领域,就有机会发展。

第五、教育培训行业:进可攻,退可守。

另外,教育培训领域还有个特点,我称之为进可攻,退可守。

这条主要针对我们这类北漂群体,互联网从业者一般都扎堆在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超高的房价,大多数人都无法在这里立足,互联网行业的迭代速度非常快,随时都存在职业危机,如果有一天在一线城市混不下去,那回到老家找工作,恐怕不是那么好找,特别是互联网的运营人员。

但教育培训行业,在任何地方需求都很旺盛,而且,这个行业随着年龄经验的增长,所创造的价值也在增长。中国人对教育这般重视,在我看来,它的确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行业。(完)

发布于 2018-02-04 09:05

教育行业,风起云涌!

2017年,二胎政策开放的第3年,也是机构大爆发的一年!早教、少儿、K12、出国留学等模块,都涌现了一批批新的机构。当然,也有一批批机构,走向覆灭。

作为以内容为驱动的行业,长久的发展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完善。生态系统的完善,是机构产生源源不断利润的前提。很多人在见面或者微信上问,说想在教育行业创业,开设某某课程培训,从市场潜力来讲,整个行业由于二胎政策的开放,迎来了她的第二春;但从运营上来讲,随着80后、90后家长成为消费主力,由于在互联网时代长大,他们具备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他们选择一个产品时,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对比;他们相较于传单,更信赖互联网;他们注重口碑,但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既关注学习效果,也关注消费体验……

种种迹象表明,整个行业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果没有理清里面的来龙去脉,单凭有钱和有情怀,建议最好别进入。同时,常规靠教学和线下宣传为生的已经存在的机构,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在今天变得尤为迫切!作为长期都在思考投资回报率的企业主来讲,与其讨论机构如何持续的赚钱,不如花点时间来谈论:什么情况下,机构会关门!就像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说的: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为何教学做的好的机构,也很难做大?

在搞清楚机构怎么死之前,我们需要先讨论一个问题:好的机构的定义是什么?

“我们有优质的教研团队,课程效果非常好”、“我们的老师全部来自于国内外顶尖名校,可以给学生快速提分”等等,这些被大部分机构负责人奉为真经的说法,在今天逐步失效。

新增学员每况愈下、口碑介绍稳步不前、老学员续费疲乏无力,当这些问题持续出现时,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是继续不断的优化教学质量,还是扩大市场推广宣传手段?

在讲到解决方法之前,我们先看两个漏斗模型:



左边模型,我们把它叫做:服务导向型机构;它的主要特点是:口碑资源多、上门率和签约率高、服务体验好。服务体验好,口碑资源多,从而形成正向循环。那么,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资源量不稳定、资源来源渠道不在机构手上、资源量不具备几何式增长条件,每月坐等老客户介绍和续费,不可控因素多,不能保证机构长效发展。

右边漏斗模型,我们叫它为:市场导向型机构,它的特点是:资源量大,资源来源手段多样,有品牌资源、口碑资源、市场资源;上门率和签约率长期优化,通过对课程顾问培训,使其掌握专业技能和销售技能,从而不断提升上门率和签约转化率,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再做好教学和后续服务团队的服务质量的提升,长期优化学员学习效果和家长消费体验,确保口碑资源形成增量。由于品牌资源和市场资源是机构长期进行市场行为、品牌积淀而产生的新的增量,所以这部分资源就组成了机构长期的自造血生态系统,能够保证常年有稳定的增量客户进入,保证机构长效稳健的持续盈利。

一家持续赚钱的机构,在资源来源配比上,大致是:



一家机构要生存,须具备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当教育遇上商业,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就是持续创造稳定的现金流。

为什么是持续创造稳定的现金流?

我们都知道教育行业的一个特点是:预收款。这就意味从学员家长那里收过来的钱,只是暂存在机构的账户上,要成为机构真正的流水,必须“耗课”,也就是学员的课时消耗。

但从机构运营来讲,场地成本、人员成本,是两项固定的大投入,另外再加上每月的市场成本,这三者加起来,基本涵盖了机构每月的整体固定投入。

持续稳定的现金流能为机构带来周转时间。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手段等方式,增加耗课,达成预收款回收,变成机构收益,确保机构稳健发展。



要做大,靠现金流,更靠体系

如果说,现金流能够解决生存的问题,那么,体系才是机构永续发展的秘诀。市场体系、销售体系、教学体系、薪酬体系、人才晋升体系等等,都制约着机构的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教育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是:进入门槛低、可替代性强、企业利润来源于组织结构的优化。

进入门槛和可替代性基本是机构无法去左右的,在这种情况下,机构要想提高利润率,就只能通过建立各模块管理体系、绩效考核机制去优化组织结构。根据机构各阶段发展现状,建立动态化的人才架构,利用培训体系,使得各岗位人才可快速复制。



机构在什么情况下会死?

教育机构发展进程虽然慢,但能够存活下来的,还是有很大的前景的。所以,这个行业是发展周期长,但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努力活下来是第一要务,只要努力让机构活下去,就有各种可能性,所以死亡清单非常重要,建议机构经常内部讨论并更新。以下只能罗列出有资派在走访机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份清单,供参考:

教育机构的死亡清单

刘老师 深学邦创始人(如有补充,欢迎底部留言)

1. 未进行系统的行业调研、需求调研,凭感觉或他人建议快速进入教育行业;

2. 有钱、有情怀,没人、没经验,不懂行业逻辑,盲目加盟进入;

3. 从始至终都将90%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教学质量提升上,忽视市场和销售;

4. 既追求横向规模扩张,又追求纵向价值延伸,没思考清楚产品和机构定位;

5. 机构老板个人主义明显,不花或少花时间和预算在体系搭建及员工培养上;

6. 互联网时代,80、90后家长当道的时代,依旧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

7. 创始团队膨胀、贪念,利益分配、权力分配出现分歧;

8. 用“没有进入自己口袋里的钱”进行盲目扩张,最后导致资金链断裂;

9. 客户来源渠道单一,不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整合运营;

10. 市场营销和教学服务无法两手抓,缺乏动态化发展战略思路;

或许大家都有印象,近几年发生的机构老板携款跑路,学员家长退费无门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老板“用‘没有进入自己口袋里的钱’进行盲目扩张,最后导致资金链断裂”,当然,也有一些无良老板是拿着这一部分钱再去投资其他赚钱的项目,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的。

再比如“互联网时代,80、90后家长当道的时代,依旧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从2012年以来,线下宣传成本越来越高,机构学员流失也越来越多,机构依旧忍受着高成本,继续维持着线下宣传,殊不知去仔细的分析一下客户行为习惯,就如微信订阅号的打开率越来越低,有些人认为是内容不行,但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过是因为微信订阅号的折叠,导致用户的行为习惯改变?

总之,向每一位教育行业从业者致敬!有情怀,做教育。能坚持,很不易!我坚持了8年,还在坚持,你呢?( 刘一一,“深学邦”创始人,专注提升教育机构的综合盈利能力,微信号:sxblyy02)

编辑于 2022-08-08 15:51

作为教育行业的一名老兵,先后4年少儿英语,8年国际教育行业,在疫情当下对行业有如下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交流。

最大的感受是:国际教育行业进入下半场了!

(1)

韦博英语2019年10月宣布破产清算,其实只过了半年,疫情加上庚子年各种大新闻让这件事感觉过了很久。教育机构,看着都很赚钱,为何会倒?

教育机构是强现金流,怎么会现金吃紧呢?

来自留学和培训公司的收入模式: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教育公司的基础模式。教育公司绝大部分采取的是预收费模式(财务口径就是“预收入”VS“确认收入”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培训机构,一个月的销售收入有50w,很可能消课收入只有10w,但很少人可以忍住,不动那未确认40w的念头。我们拿一个中型机构来举例:一个300平的办公室,大概能留出有15个1对1的房间。这15个房间,学生周中很难排课,周五按照4小时、周六日早、中、晚6个4小时时间段,合计28小时。1个教室每周最多消课28小时,15个教室*28小时*4周=1680小时。按照800元/小时的收费,月消课134.4w。而要达到这个消课量,按照学生每周上课1次两小时,相当于当月210人报名课程,我想这是乐观的不要不要的数据了。简单算个账:按照比较理想的运营状态,大概能有25%的毛利,当月确认利润是33.6w。如果有210学员报名,假设人均在3.5w,那么当月的收入是735w。大多数的情况就是,在确认利润是33.6w的情况下,许多机构管理者,是冒险拿着735-134.4=600.6w 的预收款去扩张的(个别创始人违法把钱洗走的情况我不做讨论)。这里我把33.6W对比600.6w的数字摆出来,想必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许多教育公司的窟窿会这么大了。

所以我们初步得出两个结论:

1、很多创业者缺少对财务合规的敬畏,拆东墙、补西墙,内部裸奔严重。

2、盲目自信,少危机意识,遭遇黑天鹅事件挤压,带来现金流危机。

来自疫情的无情打击

停课:线下课无法确认收入。

退费:没有提前布局线上工具,或者没有提前布局线上(高端)服务团队,导致线上服务的水平与线下相差很大,没办法服务家长的需求,导致退费。当然也有可能选择的赛道完全不具备线上属性,例如以线下托管作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机构。

无销售业绩增量:疫情会导致客户焦虑,从而影响客户放缓决策。比如留学行业,在国内疫情高峰期,客户考虑希望等疫情好转后再决策;当国内疫情好转后,国外疫情又爆发,这样进一步把客户的决策推后。

明知“确认收入”陷阱,为什么还想着扩张?

来自创业者初心的不同:

在创业上,是有两条路径的。有的创业者追求的是Profit Gain,就是要扎扎实实看到“赚到口袋里的钱”,决不负债经营;有的创业者追求的是Capital Gain,也就是当前的亏盈不重要,注重的是公司未来资本市场上的价值,例如VIPKID,猿辅导,也许公司现阶段是亏损的,但用户体量达到一定规模,盈利方式可多元化,在资本市场就会有巨大价值。

教育行业面对Profit Gain和Capital Gain方面怎样做选择,我个人认为,不是每一家教育公司都有资格在两者之间做选择。大部分创业型教育机构都应该先在Profit Gain上努力地奔跑,实在时机成熟了,才有可能走向Capital Gain。而如果一开始就想着以亏钱来追求Capital Gain,说不定会给自己埋下一个“天坑”,最终把自己逼向绝路。比如顺顺留学,最开始选择Capital Gain的方式,希望疯狂“烧钱”,高分成聘请顾问,占领市场。后来发现烧不下去了,想切回老老实实赚Profit的模式。但这时发现,顺顺自己不掌握核心服务流程,在分成上无法与顾问达成一致,导致顾问出走,客户流失,转型失败(公司创始人最后套现退出与商业模式无关)。我的思考是,许多伟大的企业,都是把慢功夫做在前面,“慢”做足了以后,快时才能“坐上火箭”。这个在商业上叫MVP思维,就是“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在MVP下,已经足够验证人才可复制性,获客可持续性等,能做到快速自然增长,才去烧钱,做规模性复制。但我发现行业内许多创业者,在MVP没有做完(局部还有问题时)就想着“复制”,最终也必然是昙花一现。

来自创业者“快速套现“的心态:

许多创业者,容易在市场好,融资顺利的时候,“乘胜追击”,不断扩张,甚至不惜进入新的战场,扩张新的品类。但马爸爸反而经常说的是,“天晴的时修屋顶”。要特别注意在“市场顺利的时候”不要迷失了自己。也要注意,不要为了“快速套现”,盲目进入资本。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最近国际教育行业的例子。我想以一个旁观者来看去年底到今年初上海一家著名国际教育机构(我们叫他A公司)与其控股公司(我们叫B公司)发生的事情。事情本身谁对谁错我们不多做讨论,但是他们的经历确实非常值得思考。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大致情况:A公司因为在上海当地做到一线语培机构的地位,体量增长很快,创始人在当地的教学口碑和市场积累得到了认可,获得资本加持。但是A公司创始人在华东以外地区和留学赛道的影响力有限,所以如果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并且把规模做大,就需要与其他地区有一定体量和成长性的公司合作。

然后A公司以最直接的投资控股其他公司的方式(大家记住控股这个知识点)去进行扩张,这时候就有了B公司。B公司的创始人可能对资本市场了解有限,想着能获得华东著名机构投资也许是一个双赢(既账上有一笔投资款可以用,又可以获得品牌加持),还能在A公司完成对自己的股权收购后,拿到承诺的可观收入,于是就欣然接受了。

这时候就发生问题了。B公司创始人的逻辑是:这是我的公司,虽然现在被投资了,但干活的还是我,钱怎么花怎么分是我的事,就算你A公司要花账上的钱,也得通过我同意。可是A公司创始人的逻辑是:你是我控股的公司,按股权逻辑讲,公司层面我是爸爸,在被我投资时,财务权已经交给我了,家里的钱该我说了算。

与此同时B创始人的确有非常不错的运营能力,在被A注资后非常努力,让公司收入增长很快。但这时A公司在扩张时财务吃力了,A创始人一看我养的这个B公司成长不错,就先把B的钱拿来解决一下眼前的问题,然后在没告知B的情况下,就鼠标+U盾把钱转走了。然后B坐在非自己控股的公司里辗转反侧:“这公司是我创立的,钱又是我辛辛苦苦赚的,你才投那么点钱,怎么就不打招呼把我赚的钱都给拿走了?而且态度还这么差?neng他。”

后面的情况就是:

A认为B在发展时拿了自己投资的钱,现在发展好了忘恩负义;B觉得A去年投了自己那么点钱,今年增长这么快,太亏了,越想越气,和A创始人来了个真人格斗(这是违法的),后面又在网上各种爆料A的内部问题,想让A垮掉,自己早点脱离控制。A和B想要的都是在资本市场能早点得到回报。A为了早日上市,不惜控股文化价值观都不一致的团队,最后自食其果。B为了短期加速发展,不惜以放弃控股权的代价获得融资,最后对公司完全失控。

所以我不禁思考,在这个浮躁的市场下,是快速扩张体量为王重要,还是慢节奏地打造真正过硬的产品,最后形成增长闭环重要呢?当然我知道没有资本是允许你慢节奏的,这就涉及到创始人和资本方的理念诉求问题了。我自己还没有足够的经历判断,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但我始终觉得,在国际教育行业,每一个找到我们的家庭,都是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我们身上的,如果没有足够过硬的产品和团队,资本想要的“野蛮生长”,不管对于企业还是信任我们的家庭,可能都是一剂毒药。

(2)

从1月底一直延续到现在,教育公司可能整个上半年都会深受影响,到底路在哪里?一个好公司,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够更加反脆弱?(下面这几点作为后续分析的目录,有机会一一跟大家分享)。

好公司,品牌力强:

品牌是最重要的护城河,注重品牌定位的企业,营销效率会高出许多。随着教育行业在最近3年被看好,行业的竞争也逐渐进入同质化。很多教育公司,管理者不具备外部视角,品牌定位不清晰,无法进入客户的心智,最后所有的营销可能都白做了。

所以找到自己的差异化进行错位竞争很重要。比如VIPKID,定位“在线青少年英语”;跟谁学,定位“在线K12直播大班课”;这两家都是避开传统线下巨头(学而思/新东方),开辟新赛道。又比如立思辰,在数学和英语两个科目都已被巨头占据的情况下,错位切入“大语文”品类,获得新增长。又比如深圳K12上市公司思考乐,错位出击下沉市场,“关外”包围“关内”,最终超越邦德教育成功上市。以上都说明了品牌差异化、错位竞争的意义。好公司,往往产品驱动:讲到好产品,不得不提到学而思和张邦鑫。就如他一句名言,“不是靠口碑招来的学生,都是可耻的”。学而思的产品,确实很过硬!40人的教室,前面坐学生,后面坐家长,甚至家长和学生的教材都不一样。把教学过程零距离的呈现给家长,既让家长知道上课内容,课后可以辅导孩子,也对师资和教学服务进行反监督,最后形成家长口碑现象级传播。

是的,真能把产品打磨到极致的公司,裂变起来是很吓人的。而有的公司是营销驱动,前几年也许能做到快速扩张,但后面产品服务跟不上,一旦外部环境改变,影响就很大。虽然目前学而思也在被浑水做空,但关于他们线上线下的产品增长和盈利状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好公司,对技术的理解深:

深耕教育行业多年,我认为,教育公司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很难突破“手工业者的魔咒”。就像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师傅带徒弟培养出来的能工巧匠,数量有限。所以在企业理念上,总会说“小而美”的理念,似乎“美“一定是和“小”共生的。但是在商业理论的发展上,早已到了“大而美”的阶段。乔布斯就是一位对“大而美”理论完美的诠释者。如何通过对技术的深度理解,让每一位老师的生产力“10倍好”地放大,让教育行业走出“手工业者的魔咒”,是每个公司都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好公司,战略能力强:

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之后可以跟大家详细讨论。而我今天想分享的是,许多教育公司,是缺乏战略的。我曾跟很多教育公司老板交流,问他们公司战略是什么。大概有一半回答这个问题,很明显是现场随口讲的,剩下的有90%回答出的那个战略,可能根本不是一个可行性战略。总体而言,教育公司的战略思维很欠缺。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好战略坏战略》,以后我们可以多多探讨。

( 3)

宏观来看,留学语培行业,将何去何从: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宏观数据:

1. 各国中国留学生数量

2. 根据2019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2018-2019学年,全球总计有109.5万名国际学生赴美求学,与上一年人数基本持平,占美国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5.5%。中国连续第十年成为赴美留学最大生源国,占全部国际学生数量33.7%。

3. 赴美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但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对于以留学咨询/中介服务和留学语培为代表的相关产业链而言,近年的经营压力明显提升。许多同行交流的时候,会提到,中国的留学行业,或者留学人数,已经不怎么增长了,是不是留学行业就没什么前景了?这让我不禁想起美团创始人王兴所讲到的互联网的上半场和下半场的文章。文章里说,我们国家互联网上半场已经结束,因为近几年,网民数量已经不怎么增长了,手机覆盖率也几乎达到顶峰。那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互联网行业也没什么发展了呢,当然不是!从以上中国学子主流留学目的地分析情况来看,结合商业模式和抗周期属性来讲,我还是长期看好。留学市场抗周期性还是非常显著的,永远占据家庭的最大消费支出,不太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只不过,留学行业进入下半场了,存量市场的争夺如果一个公司,不能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那必将被更优秀的组织代替,最后出局。

中国已经在世界强国路上走得很快了,但和第一名还有比较大的经济、技术和教育的差距(不是自卑,是客观正视)。国际教育行业提供给大量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高等教育上另一个选择机会。带给孩子国际化的视野,绝对是一个大国培养下一代的“高频刚需”。

(4)

疫情会过去,但是多少国际教育企业能够在这个下半场活下去?各位朋友,让我们一起面对疾风吧!

我是许多多,接下来的日子我会以一个国际教育行业创业者的身份,和大家分享我的所见所得,下面是我的微信(veryduo123),欢迎国际教育的从业者和对国际教育事业感兴趣的朋友加我,大家多多探讨,互相取暖,共克时艰!

编辑于 2020-04-16 18:54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K12培训市场是否有前景,答案是肯的,只要有高考有就有前景,理由如下:

1、教育资源不足和人为的制造失衡,在每个城市,都有几所殿堂级学校神一般的存在,在每个县城都有一所当地公认的最好的小学和中学,通常被称作一小,一中。为了出中、高考政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会将优质资源向这些学校倾斜,如先进设备,优秀教师,国内外专家资源、教育科研项目......上不了这些学校的学生怎么办?

2、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公立学校教师岗位是铁饭碗,无论教师能力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都不会被解聘。工资除了月薪外,还有年终绩效奖,为了不制造矛盾,发放时基本是吃大锅饭,象征性地按级别、岗位之类略有点区别,调动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政策导向失误和社会风气影响,自独生子女上学以来,学生越来越难管,批不得,严不得,学校成了无限责任公司,老师动辄得咎,越来越不敢管,越来越不想管,正好在减负,素质教育这些政治正确的口号之下乐得清闲。这二个原因会导致教学质量会很高。

4、班级授课形式的弱点,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兼顾及每一个学生,日积月累,必然会一部分学生成绩落后。

5、家庭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部分家庭和学生在应试的目的之外,有了更多的追求,比如认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就可能需要语言方面的培训,想当明星的,就有才艺方面的培训需求。

第二个问题,线上教育对线下的影响

与互联网对某些领域近乎颠覆性的影响不同,在教育领域的影响目前还有限,教育的主要场所还在学校,教育的权利还操于教师之手,这跟教育的特殊性有关。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本质上来讲是人对人的教育,不是机器对人的教育。从场景上讲,师生之间要有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和眼神的互动。而这些正是在线教育很难解决的问题。

学习是一个长期也是艰苦的过程,未成年人在没有外在约束之下,很难主动上线学习,即便有也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MOOC这么多年的发展史,证明了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坚持学完一门课程,这也是时下双师课堂大行其道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在线教育作为学生的辅助学习手段,或者作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是可能的,但要完全替代似乎还有待于人性的改变。

编辑于 2018-12-04 12:24

2020年后的教育培训行业,将不是朝阳产业,来自于上面的监管趋严,国民的教育焦虑,教育消费支出占比过大,疫情的影响,外需减少,扩大内需保就业成了当务之急,教培行业不属于制造业范围,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减少教育支出占比,增加工业品消费支出

2020年以后,慎入教培行业

发布于 2020-04-23 07:56

未来教培机构做的都是小而美,做的都是方圆 3——5 公里的社区市场服务。

个人IP+ 个人工作室 正在崛起的路上。

且听我细细道来缘由,

现在的教培行业真的是日暮西山了,特别是学科培训在公开市场几乎没有任何生存土壤了。

前两天我出门倒垃圾,在楼道墙壁上看到贴着这样一张宣传单,撕下来拿在手里心拔凉拔凉的。


这全是曾经某教培大厂的被裁的教师群体出来单独做家教,在社区扫楼发宣传单,网业主门缝插家教补习小卡片,突然有种住酒店门缝被插小卡片的感觉。

当下教培行业大势是下沉状态,我们个人都是行业的一个小点,个人再努力向上,行业大势向下,我们的天花板是非常低的。

个人再牛逼,永远干不过趋势,识时务者为俊杰。


教培行业真的是一点点机会都没有了么?

也未必,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新东方、学而思干了这么多年,也只是占了全国不到10%市场份额,校区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可是你要知道中国是有着2800多个区县,30000多个乡镇。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 理念深入国人内心,市场根本不需要教育,这里面依然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如果你家孩子有思聪的命,其实上什么样的大学对他的未来前程影响并不大。可是大部分孩子是没有目标是小赚一个亿的爹,那么他就得努力向上爬。

中国大部分最想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在哪些地方?在现有制度下跨越阶层最便捷的渠道是什么?

... ...

这些问题最值得我们现在的教培人去思索, 问题就是机会。

教培行业没有出现巨无霸的可能了,这对于一些自带个人品牌效应的从业者也是莫大的机会,因为市场不会消失,需求不会消失,就看你能否把握这样的机会。

教培行业永远都会在,未来只不过是化整为零,也衍生出很多机会,换个形式存在。

整顿教育举措短期也许能达效果,但中长期就未必。

因为教育是一种高度私人化的事情,尤其考虑中国有重教的传统。 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根本上是基础教育的公平缺失。

打击私立教培机构的同时,如果公立学校不能提供公平均衡的教育以弥补这块损失,市场迟早会以各种变通的方式规避监管,不排除未来会大规模卷土再来。而鉴于中国教育资源在城乡的不同分配、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距,以及高考录取分数和人数在不同省市的标准不同,它们由来已久,形成了深厚的利益集团,对它们的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积重难返,难以乐观,有可能最后留下一个烂摊子。


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前阵子晚上和教培行业几个朋友聚会喝点小酒,散伙后,12点多叫了个代驾,驾驶员是一位中年女士。

在路上随意问到:“大姐,都12点多了,接完我这单就回家休息了吧”

大姐:“怎么可能这么早,要做到2点,快3点才回家呢”

我:“你是全职代驾吧,挺辛苦的”

大姐:“不是,我白天在公司上班,下了班跑代驾,一般晚上2点回家,第二天早上7点多起来,再跑会儿滴滴再去上班,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

我说:“怎么这么辛苦?”

大姐说:“没办法,压力大啊,孩子现在上高二,正是关键的时候,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每个周末都要去上补习班,希望他明年考一个像样的大学。”


我:“现在不是双减,补习班不是都关停了,不允许文化课补习了吗?”

大姐:“你不知道,明面上不让集体补课了,但是我家孩子数学比较薄弱,不补不行呀,现在都是一对一的补习了,价格更贵!每周两天,每个小时好几百,没办法,人家小孩都补,你不补不行啊。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以后的路会更难。 我们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不能让孩子走老路,一代要更比一代强,做父母的吃点苦无所谓,希望孩子有点出息。”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安慰她“好在已经高二了,再坚持一年多你就解放了”

大姐:“我老公跟我都是起早贪黑的,真的,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的睡一觉”

不知道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家长,但是我想对于她来说,新的补习费用也是一项不小的支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对于国家一个孩子上不上大学无所谓, 但是对于这大姐来说,那是她辛苦努力的全部。



教培机构被禁止上市,禁止资本介入教培市场,很多人都说教培行业没有未来了。很多人评价一个行业有没有未来,都是以融资和能否上市来评判的。

美容院、足道、理发店、农场、水果店…… 都没有搞融资,上市敲钟,我们不能说这些行业没有未来吧!

公交站地铁口卖手抓饼的大妈 不一定 比每天挤着地铁上下班的写字楼白领赚的少。

教育培训是个性化的服务市场,人都是有过上美好生活、自我提升,增加竞争力筹码的渴望的,这个市场永远存在。

我的观点是: 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有未来!

教培行业依然有未来,只是存在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今年上海的疫情让我们看到平时不起眼的 萝卜、土豆、青菜 竟然如此珍贵。中国GDP第一的城市,中国最有钱的城市,商业金融、服务业、工业非常发达的一个城市,在疫情来临时候还不是要吃喝拉撒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同样的道理,人类只要持续繁衍,就要想方设法去教育培养自己的下一代。


教育培训行业虽然目前市场严重萎缩,身边很多行业朋友要么被迫转型,要么转行。教育培训行业在接来下的3—5年时间行业天花板触手可及。很多朋友一致都说教培行业没有前途了,赚不到钱了,趁早离开吧,一盆盆凉水泼地人心寒。

我始终坚信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教育培训行业目前遭遇的打击只是在供给端 而不在需求端。为了验证我的这一猜想,我亲自去过一些三四线城市,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和 知识星球里和数十位三四线城市校长交流,发现他们那里的家长让孩子培训的需求依然旺盛,很多培训机构转型成家庭辅导模式、自习室模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永远不会变,教育资源稀缺,教育资源决定了未来的社会阶层,社会资源分配,很多父母无法躺平。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决定了教育培训需求永远不会消失。




生存,活下来才是硬道理,最实在。

小机构有小机构的活法,大机构有大机构的死法。

韦博英语、易贝乐英语、优胜教育、 新诺英语、树童英语、巨人学校、百特英语、 学霸君、杰睿教育、精锐教育 ...... 这些机构大不大,但是无一例外都渐渐走向了消亡。

大机构好比是恐龙,遇到环境变化很难及时调整适应,就灭绝了。

小机构是“小强”,适应环境变化、自我调整能力很强,所以就活下来了。

大机构,特别是集团性教育公司过度依赖于政策、资本,一旦遇到政策性问题倒下来很快,这次双减政策就是很好的说明。

大机构和小机构运营模式不一样,很多大机构都是靠资本发展。现在政策驱离了资本介入教培市场,相当于给很多中小机构驱离了虎狼。

我们中小教培机构说实在话赚的都是辛苦钱,有的校长说自己几点回家,自家孩子几点睡觉,孩子周末哭着喊妈妈陪他玩,但是真的没法做到,校区还有上百孩子周末等着上课,偷偷抹着眼泪去上班。我们对于自家校区孩子付出的时间精力远远大于自己孩子。中小教培机构永远也不会想着和资本挂钩去发展。

教培行业加大了资金监管,未来过度的预收款模式就如同弱化版的「 庞氏骗局」,这样的发展模式犹如饮鸩止渴,只要销售收入还在扩张,那么已经危如累卵的机构还能表面上活得风风光光。一旦销售扩张不如预期,立马导致资金链断裂,机构资不抵债,只能倒闭跑路。现实也是如此,小心谨慎对待预收款的新东方、好未来过去成为了行业霸主,双减政策出台后都可以体面的退出学科培训舞台。而疯狂做大现金流的培训机构,靠现金流硬撑的基本都跑路了。

目前市场阶段做小而美的培训机构是明智之举,是你练习蹲马步扎稳脚跟的黄金阶段。就像一个人一样目前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体质阶段,努力学习,以待时机出山。

不过做小而美并不代表不需要管理,不需要运营,不需要营销,不需要招聘,就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中小机构应该把做培训机构当做一项有情怀的生意来看待。

线下培训学校发展不健康四大主要原因:

①定位不清晰 ②教学无结果

③销售无意识 ④服务没温度


只要你把以上四点做好,做到位,一二家校区经营起来不难,在地方上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它不香么。

有需求就有市场,国家成立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司目的是为了让这个行业更为规范,而不是让这个行业消亡。


做教培一定要有爱心,有敬畏之心。

这个世界上两类人不能搞忽悠,一类人是医生,因为人家把命交给你。一类人是老师,因为人家把命运交给你。

做教育,以爱为底色, 怀揣使命感,用生意人的思维经营,教育好自家校区每一个孩子,这是一件有福报的事情。

总之一句话 未来教培市场上会有很多小而美的培训机构异军突起,

很难出现像过去上百家连锁校区集团性教育培训公司了,

教培行业依然大有大为,不过需要转换形式,详情可以咨询我。


回答到此终结,以上就是我对教培行业未来趋势的一些思考,更多的是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如有不恰当之处还望海涵。

如果想加我好友 ,请发送“ 公司 +职务+姓名 及来意 ”,只加教培圈高管&教育投资人真实好友。

深度分享经验,伸手党勿扰民,佛渡有缘人, 同时我还能带你加入教培更大的社群圈子,帮你省钱少走弯路。

知识星球链接如下,先加入星球,才能加我好友提供咨询服务。


节省时间成本,提高沟通效率,请记得发个人详细介绍,交个朋友。+WeChat : xmzp100

发布于 2022-08-26 21:33

我就在这个行业,说说我的想法:也好也不好

我分两个维度讲:

一,就整个行业发展态势来讲,教培行业发展前景很广阔。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大的问题之一,计划经济的手段固然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更多的还是要靠无形的手。教培行业的本质逻辑也是让更多的人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而且,3456线城市消费升级,首先得到体现的就是教培,而且课程品类上也由艺术素质、英语、数学、语文、小科目在发展。授课形式上,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到多媒体到双师到AI也在迭代。所以,起码未来10年内教培行业仍然会持续增长。

二,聚焦个体创业者,挑战重重。

某种程度上,教培行业是个外看赏心内看伤心的行业。刚才还有个创业2年投资一百多万的县城机构校长,跟我说,这教育培训也没那么挣钱啊,干得累死人!

教培本质上和其他生意一样,都是要解决成本和营收的问题。教研、教学、服务、营销、运营,五个板块必须都合格,看似简单,但这里面充满了权衡和变数。同样一套招生方案,他行你不行,即便把团队直接嫁接过来,也不一定行。同一套课程体系在长沙可以,到了娄底就不行。去年还不行,今年就突然行了。为什么呢?太难了!

所以办学是个技术性很强的生意,而且随着互联网和线上的介入,要求会越来越高。那些现在几千上万人的学校,你让那个老板把校区归零重新做,他大概率是做不起来的。

但,也没有那么悲观。还是有很多投资人在这个行业挣到了钱。如我认识的一个武汉做工厂的老板,去年11月入行,现在已经开始盈利了。他的成功秘诀,自己总结,就是:

选对产品(不是好产品)、组好团队、精准定位、开放思维。

先这样吧,希望能帮到你

发布于 2020-12-23 13:57

K12 课外培训市场空间大、增速快

2018 年市场规模 5205 亿元,增速11.9%,其中线上 K12 课外培训市场规模 443 亿,增速48.4%。三大类培训中课程培训刚需,市场占比最大,发展速度稳定;语言培训受低龄化线上教育和留学产业链发展推动,边际增速上扬;素质类培训兴起,市场潜力大,保持高增速。

K12 课外培训行业集中度未来 3~5 年内有望快速提升

传统 K12 课外培训市场呈现区域化、本地化长尾供应特征。线下培训市场是“双巨头+区域龙头+本地机构”的竞争格局,好未来与新东方处于绝对领先位置,但是 CR10 仅为6.5%;线上培训则是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模式验证的企业快速聚集流量,形成第一梯队。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K12 课外培训市场将维持“量价齐升”

底层逻辑是,考试分数决定升学的教育体制不改变,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会持续推动对孩子的课外培训支出。我国当前 K12 课外培训整体渗透率为 36.7%,对比文化相近的东亚地区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教育支出不断增加、课外培训渗透率不断提升, 叠加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刺激、技术进步等因素,短期很难触及行业天花板。

产业扩张机会主要来自:

1、下沉市场,对低线城市渗透扩张

一二线城市机构集中,学生参培率高,市场竞争激烈。低线城市拥有更广大 K12 学生基数, 但是渗透率较低。

2、继续提升线上 K12 课外培训渗透率

线上教育渗透率远低于线下,“双师班课”与“一对一”直播模式跑通提升在线培训竞争力。

3、素质教育和 ToB 市场的发展机会

这两片蓝海都具备千亿级别的市场空间,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但行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

K12 课外培训行业快速发展正经历阵痛期

行业痛点需要解决:

线下机构经营成本抬升、师资供给不足、区域间差异大;

线上机构获客成本高、盈利能力不足。2018 年监管趋严、规范政策频出,全国范围开展摸排整改:短期市场持续承压,行业开始整合与出清;长期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加速市场集中度提升。

编辑于 2020-11-19 19:55

写在2021.5.13

几个真心建议,送给碰巧看到的朋友:

1.今年整体的教育行业政策不是很乐观,如果还未入行开机构的话,建议观望半年左右再看;

2.教育行业的水还是挺深的,可以先去机构里做一段时间再做打算,积累一些运营经验,可以从事市场或销售岗位;

3.大机构之所以没法下沉过去,跟三个方面有关,一是营商环境,一是招员工难,一是市场体量有限;

4.后期要开的话,也不建议加盟,直接自己学运营,引进课程体系就好,这样才能把投资总额控制住,后期的回本和运营压力会小很多。

5.教育行业即将迎来资本退潮期,与每一位从业者和企业主都息息相关!财富公平和教育公平,会是接下来的主旋律。当然,教育行业依旧存在机会,比如:兴趣特长培养、学生成绩补差。

在基于:1.合规办学;2.内容同步;3.合理收费等三大核心诉求的情况下存在,并最终变成学校教育的补充

一言概之:教育行业的商业时代已然过去,接下来进入的会是百花齐放的教育时代。还未办理办学许可证的,还在继续超纲教学的,还没适应一次只能收取三个月学费的,请一定要注意哦!

资本退潮,进入门槛提高,对局内人有好处,但仅限于你真的是在做教育。同时,请千万要去留意账户上的现金流与未耗课是否对等,如果有缺口的话,那过往欠下的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还了。

规范运营,控制成本,比持续招生,持续教学,要重要得多!

编辑于 2021-05-26 17:56

谢邀请,我一直从事教育行业工作,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大家好,我是羽翼互动benny。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地增加,教育行业一直备受人的关注,尤其是辅导班机构,人们对辅导班的需求逐渐加大,开辅导班的市场前景是不错的。不仅在未来3~5年,我觉得教育培训业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应该会一直不错。

老话说“再苦再穷不能穷教育”确实是这样的,吃喝、穿着、居住····这个和教育比起来都没教育重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曾经在2011年5~6月对北京、哈尔滨、石家庄、银川、成都、西安、南京、广州8个城市4960个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的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的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虽说这个数据是往年的,但是身边的学生家长,没有几个不给孩子报辅导班的。

为什么我觉得有很大发展空间呢?

1.学生量大,

教育部发布《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比上年增加2105所,增长0.41%;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0亿人,比上年增加545.54万人。这些都是潜在的学员。

二胎政策的放开,潜在学员的数量会越来越大。

2.家长的重视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越来越重视。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是个不公平的,所以更多的家长会给孩子选择辅导班。而且相对来说,给教育投资的回报是最大的,而且教育也是最公平的。

因为孩子接受教育程度的多少与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孩子在校内接受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了,而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肯定会去课外辅导班去补习功课。

3.社会现状

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大,现在双职工的家庭增多,照顾孩子和辅导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爷爷奶奶又辅导不了,所以家长只能将孩子送到辅导班去。

所以我觉得,教育培训行业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如需教育教育咨询,请关注“羽翼互动营销咨询”,我们会有专人回答。

发布于 2020-03-25 15:37

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市场都明显是一个走向收缩的行业


双减让资本市场退出教培行业可能是宏观上的变化,而在微观上,95后受到政策的影响选择进入教培行业创业的越来越少。无论是因为政策的影响导致的市场信心不足,还是因为投入能力的限制,总之,无论是学科还是非学科实际上,新进入的年轻创业者正在急剧下降。


目前的行业的 从业者如果回想一下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年纪大概也就是在25岁左右,甚至很多人在校期间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教培生涯,事实上目前整个行业内的从业者更多的也是70、80、95前,这意味着无论你怎么去带节奏,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市场都明显是一个走向收缩的行业。

当然这并不代表说校外的艺术素质教育市场就完全不能做了,而是说这个行业目前面临的是一种市场规模缩小、行业被动挤压的局面,无论是因为校内的美育教育内容的增加还是新增人口的减少,校外的这种低层次兴趣类的诉求会越来越少。


而目前市面上为数众多的各种科目的艺术素质机构在面临进入门槛和市场压力的条件下,无论你是否愿意,都面临着整合或者被整合的问题。

简单来说,市场上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培训机构了。当然如果一个小机构想要被兼并的时候,实际上你并不会有太多的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谁会占据更大的优势,很显然是那些在运营能力上更有优势的机构。

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个行业目前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实在是有限,在所谓刚需的提分诉求被限制之后,真正参与校外艺术和素质教育培训的家长们,你很难明确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诉求,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别人学我也学,孩子想学那就学或者根本就是没人带孩子的问题。

而对于机构方来说,几乎所有的机构无论是服务内容还是营销策略都是极其相似的,或者说一个机构想活下去只需要靠勤奋基本上就足够,甚至很多人一点都不勤奋也照样可以持续下去,这背后也恰恰说明了这个行业的低社会价值的属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难过,不要难过,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革,任何一个行业、机构或者个体都有不同时代所赋予的不同的任务和使命,这和年龄无关,而只是和你是否能赶得上时代的发展趋势有关,就如同当年你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时候所看到的繁荣景象是一个道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所有人挣的都是趋势的红利

我们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决定于你的认知水平,如果想要创造更大的价值一定就离不开持续升级你的认知水平。

你是否能理解,所有挣辛苦钱的行业将越来越不值钱,比如计件工,做的越多拿的越多的工种正在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如果你不能理解,你就思考一下美团骑手这种做多拿多的工种是否有什么竞争力。

你是否能理解,勤奋是一个创造价值的重要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教培行业靠勤奋就可以生存的时代因为行业门槛被政策性拉高,而让勤奋的回报价值急剧锐减。

旧格局的打破,一定会有新机遇的到来

从短期来看,规模优势前提下的质量的优化是首要任务。如果你的机构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数优势,就一定要在这个优势上重点发掘那些脱离低层次兴趣需求的高价值用户。
这部分的人群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实际上其对于服务产品的诉求会更加的明确,比如更加贴合认知水平的体验感,更加符合圈层需求的客户分类,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参考文化课的快慢班的形式来去重新梳理自己的品牌差异化。

而如果你的规模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你面临的就是一个战略抉择的问题,是延续现有的模式还是勇于创新升级。这其实是对于进入市场的那一刻市场定位不清的一种补课,是对于品牌价值的重新梳理和优化。

对于新入场的群体来说,其实会更加具备一种后发优势,毕竟相对于即有的从业者已经所形成的惯性,后来者会具备更好的调整空间,无论是科目的组合还是营销模式的创新,甚至于商业模式的构建都会有更主动的操作空间,比如体育培训。

从投资模式来看,哪怕是没有疫情或者双减的加成,小店多点的模式也会更符合最基本的商业规律。对于目前场地规模已经够大的机构,需要更多考量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和合规的身份去吸纳其他的机构的加入,从而形成一个结合体,用常说的那句话就是抱团取暖。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是单纯的租房子、或是利润分成的方式、或是股权的深度结合就需要全面评估之后才能形成具体的思路。

从经营区域来看,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县城乡镇,基于线下的私域流量,也就是我常说的社群模式,是每一个机构都特别需要去关注的。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之下,没有资本的加持其实很难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而区域性的小品牌会成为一种常态,这显然离不开私域流量的有效经营。

从长远来看,教培行业的未来必然是属于成人市场,只不过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本身的经营难度并不大,也正因为门槛较低才导致了如今的行业性的同质化。而成人市场很明显需要更加优秀的经营能力,毕竟你无法通过传播焦虑去促动成年人去采取消费行为。

面向成人群体的绘画培训、书法培训、舞蹈培训、声乐培训等等科目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上的追求,也是一个圈子文化的传播。这对于经营者而言在自身的素养、学习力、影响力等诸多层面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以共同价值观所聚合在一起的成人,他们具备更为主动的消费决策能力,其背后也具备更加有价值的各类资源,在这个前提之下,成人培训市场的商业模式充满着无穷的想象力。

转型是为了找路去实现更长久的盈利,

升级是为了抢时间去找到调整的空间。

转型也好,升级也罢

你要么特别有钱,你要么动的特别早

如果你两样都不占,

那扁鹊华佗也帮不了你。

编辑于 2022-05-01 17:41

教育培训行业是否有发展前景?这个问题我已经回复过无数次,但每一次还是会有很多人继续来问我,今天我就针对性从课程、优势、运营模式来给大家细细分析。

一、在线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走向

1.向下延伸

什么是向下延伸呢?就是将用户年龄下拉到针对于K12领域的学生们。这类的学生基本年龄在6~18岁,从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年龄阶段,特别是针对小升初、中考、高考三个大型考试来针对性设置课程。

如今,K12领域课程价格少则几百上千,多则上万,这个价格层次来说是很多家庭可以承受的。而像地理、化学、数学、英语等针对性门课学习更是备受欢迎。教育机构也可以针对于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三个考试设置相对应课程,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去提高最高的分数。

2.向低延伸

向低延伸就是不管是什么人群都可以学习的课程,有些可能是因为自身兴趣而报名的某类课程;有些是因为自身需求所学习的技能型课程等。这个时候只要你的课程类目够多,而你的用户人群就越广,或者你针对性的做兴趣类或技能类课程。

3.向高延伸

向高延伸,就是将课程的门槛提高一个难度。例如借助人工智能、VR等工具帮助学生学习,也可以将这类课程列为新兴教育。比如:通过VR技术学习化学、地理等科目,通过情景学习,实现质的飞越。

二、在线教育相对于线下教育的优势

1.空间、时间优势

在线教育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空间、时间优势,学生可以在任意场合、任意时间去进行学习,不再局限于线下的课堂学习,节约因去固定地点学习造成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交通费用等。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完全部课程。

2.对知识的掌控更高

之前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并不是很高,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实适合此类课程。而在线教育可以在小程序、APP、PC端等各渠道进行学习,还支持先试课再买课,我们可以先去听公开课看是否适合自己,再去花钱买VIP课程,相对于线下教育来说,这个优势恐怕是最大的优点了!

3.其他优势

其他优势这个点主要体现在课程阶段性上,很多时候去购买课程基本都是需要一整套的购买,可能你已经掌握了初级知识,想要学习中级、高级知识,但是无法支持单独购买,必须全套购买,这个时候需要花费更多的课程费用。

在线教育可以设置入门、基础、深度、巩固等模式,以小课模式去进行售卖,这个时候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性购买课程,不仅能减轻学费上的负担,也能节约很多时间成本,特别是在直播系列课上。

三、在线教育如何运营?

1.录播课

售卖录播课程,只卖课无服务,这个是大多数在线教育机构的卖课模式。这个模式就比较节约人力成本,我们只需要提前把自己要售卖的课程录制完毕,到时候就直接可以售卖,后期也不需要老师去进行跟进解答。

2.直播课

直播+互动,卖课+服务,这种的话比起录播模式来说多了一个服务成本。而这个服务成本也是这种模式的卖点。因为在线教育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冷冰冰的,有一个老师在进行讲课、互动、跟踪,会让人觉得比较真实、贴心,更能获得口碑和复购。

3.一对一

一对一针对性答疑服务,按时间收费,这种一对一模式是收费最贵的。目前就有很多教育机构和企业都在应用这种在线场景模式,例如掌门一对一。尤其是在外语学习的领域,特别是口语。用外语老师一对一服务为学员讲解英语,针对性纠错和答疑,这样子的效果更佳。这种模式师资水平特别重要,人力成本也高,比较适合于高端市场。

4.人机交互

可能很多朋友对于人机交互这个概念不是很明白,人机交互就是学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和系统进行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简单的说就是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老师回复,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

这个系统里已经有了海量的语音数据和问题数据,可以识别用户说的每一句话、询问的每一个问题,然后进行相应的回答,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可是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有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的公司,像一些几个人的工作室或者小公司很难完成这种模式。

以上就是我从课程模式、在线教育的优势、运营三个方面给大家分析的教育培训行业发展前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也认可的话,麻烦给我点个赞!

发布于 2019-04-24 09:26

1、疫情和疫情的防控到底何时才能结束,好像没有人能知道确定的时间。确定的是拖的越久给教培行业带来的冲击就越大。

2、到了现在这个时点,其实对很多没有线上能力或主营业务无法线上化的机构来说确定的就是这是灭顶之灾。别熬了,无用功,只会让窟窿越来越大。早点关门,把该退的预收款退了,该发的工资发了。自己回家歇几个月,等着东山再起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青山就是你的良心和良心铸造的口碑。

3、各地教委开学时间和上课方式不一致,所以给各地的K12培训机构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很少有利好的,无非就是比空的程度有多大。

4、对于那些周末要上课、暑假要压缩地方的教培机构来说,招生、排课、消课、扩科都是大问题。大多数机构面对这种情况,规模化扩张是不适宜的。只要之前预收款没花的太狠,现金流不断,还是可以平稳的熬过去的。但是如果之前就有挺大窟窿要填的,那也是凶多吉少了。

5、行业的目光都集中在K12这一市场最大的领域。但是受疫情影响的并不仅是K12,而是几乎全行业的各个细分赛道。比如大学、成人领域的面授机构,也面临着同样的冲击。而且普遍来说其实困境更大,因为很多都是加盟商模式,多头困境。当然K12加盟模式的困境也大体相同。

6、疫情之下,再去讨论面授机构的线上化问题或是再谈什么OMO的概念已经没有任何的讨论价值了。这几乎是唯一能抓到的救命稻草,抓不住或压根没法抓的,见文章第二点。

7、现在很多声音在质疑在线教育的效果问题,认为疫情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在线教育效果不够好的问题。这声音没错,但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废话。效果如果真比面授好,那好未来和新东方等等面授机构不早就应该被在线教育的群狼干的业绩下滑了吗?事实是,没有。

8、疫情过后,在线教育的用户会不会回撤?肯定会,因为效果问题。但是这有两个问题,其一、即便回撤了很多,也会留下来很多,比没有疫情更多,这就够了;其二、疫情防控周期拉的越长,回撤的幅度就会越小,因为习惯养成也因为能撤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9、最近股市上的公司都不太太平。很多人一直不厌其烦的让我评论跟谁学。对于跟谁学,我一直说的是“看不懂”,我在这里强调一下,我是真看不懂,当然实话说我也从来没认真看过。请媒体再引用我“看不懂”的时候,不要再说什么我质疑了,我真没质疑,就是真看不懂,我也有自己的能力和视野局限,别拿我当枪使。当然,这主要还是怪自己嘴欠,就多余说出来“看不懂”这三个字。昨天很多人又问我怎么看好未来的事儿。我的统一回复是“不评价”,其实不是不方便评价,而是我确实连一篇相关的文章都没完整看过,我都不知道具体什么事儿,我也没法评价,那太不负责任了。作为行业的一份子,我希望跟谁学和好未来都安好。

10、希望疫情防控早日结束,但通过我信奉的张文宏医生的一到两年的判断,只能说教培行业的苦日子可能只是刚刚开始,能止损的及时止损吧。祝教培行业各位安好。

2020年的教育行业,是一个大洗牌的阶段,疫情加速了行业的自净,让一部分心存侥幸的从业者出局,而活下来的那一部分,唯有保持敬畏之心,回归到健康的运营,方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一骑绝尘。

编辑于 2021-06-02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