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工作
思维
职业发展
商业

怎样提高做事效率?

问题不光是针对工作,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各各方面. 小到收拾房间,安排旅行计划,大到找工作,房子装修 提高效率的前提是不以牺牲质量为基础 我觉得一定有某…
关注者
4,337
被浏览
552,419

234 个回答

我先给你模拟一段没有效率的场景

今天是周日你计划在家把周一要演讲的 PPT 认真准备一下除了今晚有一个聚会今天也没其他什么事想想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你打开电脑泡了一杯咖啡准备开始工作

突然电脑上弹出一则新闻8 旬老人长期被保姆殴打

你难以抑制住内心升起的怒火点开了新闻越看越气愤忍不住在评论区里狠狠地问候了一下这位保姆的全家你在愤愤不平中关掉新闻抿了一口咖啡打算让自己心情平复一下赶紧回到工作中来

突然电话铃响起原来是你朋友她说最近工作不顺利和同事正在上演宫廷闹剧被打小报告穿小鞋可能因此将被辞退内心委屈不已找你诉苦

你强忍着听完她的抱怨并想方设法安慰她的情绪突然一封电子邮件出现在屏幕的弹框你点开后发现竟然是个段子……你不小心笑出了声竟然被你朋友误以为是对她的不敬一通解释后终于友善地结束了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

你长叹一口气又抿了一口咖啡脑海里思绪万千你顺便打开了朋友圈看看她最近到底过得如何刷着刷着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段特别搞笑的小视频你忍不住打开了抖音关注了这位视频中搞笑的妹妹顺便欣赏了几段她其他的舞蹈……

越看越有意思根本停不下来不知不觉时间飞逝了 2 个多小时

眼看就要到饭点了你猛然想起晚上还有个饭局立马起身收拾了下行头匆忙出门

吃完回到家已经是 10 点了你洗完澡倒了杯咖啡放了点轻音乐刷完最后一波朋友圈……时间终于来到了 11 点你对着空空如也的 PPT你又抿了一口咖啡……

你是不是也有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看上去忙得很结果一天过去了发现啥都没做好效率极低

为什么会这样

你是否也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拥有三头六臂同时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计算机一样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但是你知道吗

就算是计算机它的 CPU 也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任所谓的多任务就是高速切换处理单任务通过把 CPU 的计算时间切成足够小的时间切片然后供不同的任务轮流使用而已

人脑也是一样如果你想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也是不可能的你得先结束一个任务然后切换到另一个任务这个切换过程由人脑中有一个叫丘脑网状核TRN的组织负责

所不同的是CPU 切换一次只需要 22 亿分之 1 秒而人脑则是 5~15 分钟

因此如果你想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切换的时间成本极高

一件事还没有认真开始又转向另外一件事了时间都耗费在了没有价值的切换上整体效率自然就会变得非常低

为什么切换需要那么多时间这个过程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如果大脑同时接受多种任务信息

比如数学物理语文英语课一起上或者电影培训课电子书一起看或者韩剧日剧美剧抗日神剧一起刷……

结果会怎么样

结果你什么都听不到什么也都理解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理解某个新信息你需要调用相关背景知识去连接才行没有这些背景知识你是无法理解它们的

所以当你接收到某个信息你的大脑为了能够让你理解它就会启动寻找相关背景知识的工作如果这个过程被打断又来了一个其他领域的待处理信息大脑就需要擦除之前已经调用出来的背景知识重新连接新的背景知识再重新梳理

除非你在这几个领域都已经非常精通都是条件反射级的调取速度不然调用这些背景信息时量大且缓慢切换的过程就会变得特别的耗时

那不擦除让两件事情或者多件事情并列进行可不可以

那样背景知识就会混乱可能就无法正常理解新信息思考问题了甚至可能出现串频的现象就像你和多个人一起聊微信消息竟然回错了人

因此想要提高工作效率你就必须避免这些没有效率的来回切换避免进行多任务同时处理这是所有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必须把时间切成一段一段每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学会专注

专注才能提高效率

就像工业革命让社会的整体效率因为分工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原来汽车是富人的专利因为制造一辆汽车要几十个熟练技师围绕一辆车持续奋战 700 多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亨利·福特通过流水线的方式让这个制造时间缩短到了 12.5 小时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在环节中的每一个人都更加专注了

再拿近两年大热的人工智能来说

人工智能的计算放弃了使用传统的 CPU转而使用原来专做图像处理用的 GPU不是因为 GPU 速度更快而是因为 GPU 比 CPU 更专一可以只负责相关的人工智能计算而不需要去管计算机的其他任务

当然现在谷歌有了让人工智能运算效率更高的芯片TPU

从 CPU 到 GPU再到 TPU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两个字专注

专注才能提高效率

你思考的过程是基于大脑中出现的背景知识进行梳理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我专栏的 第四章如果在背景知识中出现了不相关的干扰信息就会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过程甚至会导致人们输出错误的结论这些干扰信息信息论中有个专有名字叫作噪音

比如你正在思考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问题但是最近要计划一次出国旅游那么有关出国旅游的信息也会同时出现在你的大脑中

这些就是你当前脑海中的噪音如果少还好你能分辨它们并排除在你的思考之外但噪音如果太多就会影响你的正常思考了甚至你想着想着就开始想出国旅游的事俗称走神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封闭式的特训营比零散的学习有用因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输入的是同类信息你就可以用同一套背景知识去理解他们不需要来回切换也没有噪音的干扰你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很多

而且脑海中都是相关的背景知识你的思考就省去了不断寻找背景知识的过程现在就只剩下梳理了思考的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并且随着不断地思考同样的问题这些背景知识之间的连接也会进一步加强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你的思考效率又会进一步提高如此往复不知不觉中你便进入了所谓的心流状态新想法新创意如泉水般不断奔涌而出键盘上的代码行云流水键盘下的文字妙笔生花眼前的设计巧夺天工……

这个过程甚至让你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你不仅把原来一周的工作量一天就给完成了连质量也上了好多个台阶

就是专注的力量

那我们应该如何获得专注的力量呢

用番茄工作法吗

别急

编辑于 2024-03-11 19:42

01

关于效率,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小学课本里的一个案例,就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烧水泡茶”的两个算法:

算法一:1.烧水;2.水烧开后,洗刷茶具;3.沏茶

算法二:1.烧水;2.烧水过程中,洗刷茶具;3.水烧开后沏茶

这两个算法哪个更高效?

很明显,第二个更高效,这就是所谓的统筹安排。

也叫所谓的并联。

同一个时间段内,本来是做一件事,你现在完成了两件事,这就是效率的提升。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串联:先做完A,再去做B。

相对来讲,并联肯定比串联要节省时间,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可以并联的任务。

比如,跑步、通勤路上听某些学习音频,在陪孩子参加舞蹈、画画等兴趣班的同时看书,或者一边做家务一边打电话等等。

假设,你需要统筹完成部门的年度总结,一般的做法是,你先下发一个通知,要求部门内部各个模块给你提交他们的总结,等你收集齐了模块的总结之后,再着手去梳理。

实际上,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你先思考一下部门今年的工作成果和亮点可能在哪里,设计一个模板,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大家提交数据,告诉大家你要什么,而不是让大家自由发挥。

在各模块准备各自总结的过程中,你还可以设计部门总结的整体框架,研究整个公司的年度战略以及部门核心KPI,收集公司OA系统中关于本部门的相关通讯报道,跟部门负责人去访谈以便了解领导的想法。

这样等各模块数据提交上来以后,你就可以快速上手,骨架已经搭好了,填充数据即可。

在开始之前,你还可以设计一个部门年度总结撰写的整体流程,这样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执行者对这几个同时并行的任务比较了解,不是第一次操作。


02

做好流程管理,是提升效率的一个基本的方法。

流程管理的核心本质:把大任务细分成相应的小任务,清晰完成任务的步骤,知道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以同时做。

一般的流程有三种,包括“顺序”、“分支”、“循环”。

顺序-分支-循环

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任务都可以用流程图画出来的。

当你把流程图画出来的时候,你会感觉很清晰,对事情的了解也增加了。

如果你画不出来,代表你对这件事还是不够清晰,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你的效率就没办法提升。

梳理流程、优化流程的目标就是提高效率。

优化流程有两个基本手段:串联、并联。第一,相互串联的子任务之间,顺序可能很重要,改变顺序,可能会提高效率;第二,把一切可以并联的子任务挑出来,同时进行。

实际上,有很多牛逼的人,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流程图,比如他们会详细规划自己一天的安排。

网上有人整理过达尔文、贝多芬、富兰克林等人的时间表。

【达尔文】

0.00---07:00 睡觉
07:00--07:30 散步
07:30--08:00 早餐
08:00--09:30 工作
09:30--10:30 读信件
10:30--12:00 工作
12:00--12:30 散步
12:30--13:00 午餐
13:00--15:00 写信 读报纸
15:00--16:00 打盹
16:00--16:30 散步
16:30--17:30 轻松的工作
17:30--18:00 闲着
18:00--19:00 读小说
19:00--20:00 吃茶&鸡蛋
20:00--21:00 下棋
21:00--22:00 读自然书籍
22:00--24:00 躺在床上想问题


【贝多芬】

22:00--06:00 睡觉
06:00--06:30 早餐
06:00--14:30 作曲
14:30--15:30 吃饭&喝酒
15:30--17:30 带着铅笔和纸散步
17:30--20:00 在酒馆里读报纸
20:00--22:00 吃饭&喝酒

【本杰明.富兰克林】

22:00--05:00 睡觉
05:00--08:00 想一想:今天做什么好
08:00--12:00 工作
12:00--14:00 读书、看账本、吃饭
14:00--18:00 工作
18:00--20:00 晚餐、音乐、消遣、聊天、检查
20:00--22:00 想一想:今天什么做得好


03

还有一个最大的并联任务,就是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将工作和个人成长相结合。

用另外一个词,就叫做:为老板打工的同时,为自己打工。

不管你是一个学生、一个自由职业者还是一个上班族,有一个事实是:时间是你自己的。

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单位上班,在每一个地方所消耗的时间,都是自己的时间,不是别人的时间。

所以要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做一件事,就要好好想想这件事能锻炼自己什么,从这件事中学会了什么,如果应付了事、得过且过混日子,实际上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也是最没效率的事情。

我们不能只顾埋头于做某件事的效率,却忘记了人生的效率。

就像稻盛和夫所讲的,工作是万病良药,把当前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学习并保持精进,是提升自己的最好的方式。

如果我们不珍视当下,总想着等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到了另外一个岗位、到了另外一家单位再精进,这种等待的状态是最没效率的。

有一句话现在很时髦,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04

跟效率相关的,就不得不讲一讲效能。

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追求效能。

什么是效能?

就是一个人既有产能,又有产出。

既能在一个相对的时间段内出更多的成果,也能长期保持这种出成果的能力。

就像下金蛋的鹅一样,既能下蛋,还能持续下蛋。

既能兼顾短期,又能兼顾长期,既能做正确的事,又能把事做正确。

这就需要打磨我们的产能,做到产出和产能的平衡。

或许你轻而易举的完成了这个月的目标,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做了必要的准备,能完成今年的目标、明年的目标甚至是3年、5年的目标。

这个阶段有饭吃,下一个阶段是否也有饭吃。

这几年混得不错,40岁、50岁以后是否也能混得不错。

因此要平衡现在和将来两种需要,潜在的、持久的、不断上升的成功才是值得称颂的。

这就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提出来的一个核心的课题。

那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能呢?史蒂芬柯维老先生提出了七个习惯:


主动积极
以终为始
要事第一
双赢思维
知彼解己
统合综效
不断更新


昨天看到中国最贵的商业顾问刘润的文章,其中也强烈推荐这本书:

要做到高效能,我们就必须把这7个方面变成自己的习惯。

效能是习惯带来的。

用一句大白话就是: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优秀并不见得就是一件牛逼的事情。优秀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

优秀的人把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行为做成了习惯,这个习惯最后成就了他,从而拥有了效能。


05

提高效率,最重要的一件事,我认为是以下两点:

001一定要做对的事情
002一定要用对的方法,做对的事情


如果你遇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从来不去选择,那么你很有可能在文山会海中出不来,人生根本谈不上效率可言。

甚至你可能走错了路,还非常勤奋的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

这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以终为始”。

首先知道自己的“终”在哪里,明确个人定位,然后再去奔跑。

这就是做对的事情。

在职场也是如此,如果你做的事,不是单位的重点、不是部门的重点、不是团队的重点、不是小组的重点,你很可能是打杂的,你做的那些事即使需要你加班加点,也不会产生多少价值。

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或许你需要做一些边角料的工作,但是长期如此,就需要正视并想办法调整。

就像岳云鹏一样,在德云社经过了漫长的十年默默无闻求艺之路,由于人不机灵,刚开始手艺也不行,只能主攻扫地业务,在师兄弟眼中不招人待见,很多人视他为空气,差点就成为被干掉的人。

但他做了一件对的事,就是老老实实跟着郭德纲,没有二心,老老实实练自己的本领,苦练内功,疯狂恶补相声以及与相声有关的知识,练贯口,背太平歌词,背段子,长时间的努力见了成效,慢慢地也能找到一点感觉。

最终终于在德云社众多“优秀员工”出走的当口,找到了一个展露头角的机会,最终功成名就。

遇到一个好的时机,努力练好内功,别闲着,能力是走天下的通行证,这就是对的事情。

持续锻炼身体,在重要的关系上进行持续投资,持续打磨自己的作品,持续修炼自己的技能,这些都是对的事情。

做对的事情,才能带来真正的效率。

就像巴菲特那样,持续的累积,终于在50岁以后赚到了他人生中99%的财富,但这需要50年。

做对的事情,就会产生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才是最大的效率。

如果我们的付出,一份时间只能卖一份价钱,那么这辈子可能只能维持生存,很难谈得上更好。

如果我们今天的付出,对于明天没有任何意义,那么这份付出的价值就不是很大,我们需要对此好好去检视一下。

只有今天一点一点的投入,能够产生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又反过来强化自己的投入和付出,并在明天能够带来更大的回报,这种事情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希望。


小结:

效率的提升,需要考虑并联和串联,相互串联的子任务之间,要考虑顺序,改变顺序,可能会提高效率,可以并联的子任务要尽量做到同时进行。

最基本的效率提升的方法就是做好流程管理,什么事先做,什么事后做,一步一步的流程是怎样的,如何优化流程,要做到心中有数。

时间是自己的,在平时要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将工作和个人成长相结合,永远为自己打工。

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追求效能,不仅追求一件事的效率,还要追求一生的效能。

优秀是一种习惯,一定要做对的事情,一定要用对的方法做对的事情。

复利效应,才是最大的效率!

最后,别忘了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内深耕细作!


PS:辛苦写的近3000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一下...

经常有朋友问我如何做深度复盘,送你一篇我这两年在复盘上的重要心法:《这样复盘才能翻盘》。

关注公众号:虚舟老师,回复关键字“复盘”领取。

编辑于 2019-03-28 11:05

要想提高做事效率的前提是,我们首先得做成一件事。在做成事情的基础上,再考虑提高效率的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在做事之余,你有没有思考过,如何才能做成一件事?看到这个问题,你陷入了沉思,因为你好像真的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即使这样,也没有关系。那么我们就从现在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好了。

为了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找到做成一件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参考周岭的新书《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以下简称《认知驱动》)。虽然这本书中所说的成事指的是培养一项习惯或者掌握一项技能,但是对于我们思考成事的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将书中成事的方法普及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事情上。

提起作者周岭,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他写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如果你读过这本书的话,相信你会非常有收获。同样,《认知驱动》也是一本让人读完有收获的书,你会看到许多底层的规律和方法,对于我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在《认知驱动》一书中,周岭给我们分享了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会发现这个分类非常有道理,因为在做一件事情前,我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之后才是行动。

01/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现在请你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你在做一件事之前,会有怎样的想法或者心理活动?是觉得自己做不到,还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抑或是感觉自己能力不足?正是这些担心和忧虑减少了我们做事的自信程度。那为了增加我们做事的信心,我们可以尝试周岭在《认知驱动》书中分享的以下方法:

方法一,学会好好说话。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说话习惯?无论是和别人说话,还是与自己对话,你通常都会如何说?比如,在做事前,尤其是觉得这件事困难时,你会如何说?是说“我不做到”吗?那你有没有观察过,当你这么说时,你是不是开始变得消极,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比如“我暂时还做不到”,你的感受又会如何?是不是开始变得积极,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克服困难?

由此可见,语言对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在我们做事前,或者在做事的过程中,但凡遇到困难,我们要学会好好说话,多说一些积极的话语,以此来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方法二,学会包容。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智慧的增加,我们就会发现世界是复杂的,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尽管我们知道,可我们有时还会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为此我们不喜欢一件事,就不去尝试;做事就急于看到结果,没有耐心;觉得自己无法掌控事情,就开始焦虑等等。

为了改善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就需要走出二元对立,学着包容。我们需要明白做事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结果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到。所以我们要给自己一些耐心和信心。

方法三,学会应对压力。但凡做事,我们就会感觉到压力。为此,我们会觉得压力是不好的,如果能过上一劳永逸的没有压力的生活,那该有多好。可实际上,压力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有轻重之分。如果压力适度,反而对我们的生活有好处。

可是我们一觉得压力大,心理负担就重,更谈不上好好做事了。因此,我们要学会应对压力。为此周岭在《认知驱动》书中,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方法,即“尽量不要同时设定很多目标,主动降低期待,不急于看到成果。”下次觉得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是不是给自己安排的事情过多?如果是的话,我们可以少安排一些事情。

此外,关于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并不只是以上这些学会好好说话、学会包容、学会应对压力,在《认知驱动》书中,周岭还给我们分享了许多其他的心法,比如在做事前明确目标、明确做事的价值、学会理性思考等等。这些做事的心法会让我们明白做事的意义,增加我们的自信心,帮助我们克服心理障碍。

02/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克服了做事的心理和情绪障碍后,在做成一件事前,我们还需要掌握做事的技法,也就是明确做成一件事的方法。如果我们清楚地知道做事的方法,那么事情的完成也就事半功倍。当然,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完成方法,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方法,指的是做事的底层逻辑。为此,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周岭在《认知驱动》书中分享的如下方法:

方法一,写下来。在做事前,你会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吗?如果你没有书写的习惯,现在可以试着把要做的事情一件件写在纸上。虽然不写的话,我们也会记录在大脑里,可是写在纸上,会一目了然,让目标更加清晰。除了写下要做的事情外,我们还可以写下做某一件事的目标和意义。目标和意义清晰,会增加我们做事的动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写下自己在做事过程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完善做事流程,提高做事效率都很有帮助。

方法二,降低期待。虽然我们可以把自己要完成的事情写下来,但是分配在每天时,我们要学会降低期待。要知道每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所以,我们每天只要完成两三件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就已经很好了。不贪多、不图快,一次做成一件事,不仅会积少成多,还可以保证质量。

方法三,深度练习。在保证做事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学着提高做事的速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练习。深度练习会提高我们做事的熟练度,如果是习惯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养成习惯;如果是技能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熟练掌握技能。除习惯和技能外,生活和工作中的其他事情,如果也能多加练习的话,会帮我们节省时间。这样我们可以用多出来的时间,用于休闲放松或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如果你尝试了写下来、降低期待以及深度练习等做事的方法后,你还想了解更多,你可以实践《认知驱动》书中其他的做事方法。当然,方法是否对我们有效,得我们实践过才知道。我们在实践后,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经历,将方法加以改进,变成适合我们自己的做事方法。

03/启发

相信你在了解《认知驱动》书中的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后,会收获独属于你的感悟和启发,让你的生活有所改变。正如周岭在《认知驱动》书中所说,“只要书中有一个点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真实的改变,这次阅读就是有效的,这本书就是超值的。”

实际上,在读《认知驱动》这本书时,我经常受到触动。为此,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书中最触动我的三个点:

第一,输出意识。不管是向他人学习,还是读书所得,我通常会觉得知道了就是一件好事。可实际上,知道了并不能改变什么,知道了还得做到,也就是输入了知识,要有所输出。比如,读书后,用自己的话写读书笔记、书评,将书中知识用于实践,这些都是输出。在培养习惯、练习技能的过程中记录心得体会,这也是输出。只有不断输出,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做到了多少东西。

第二,价值意识。学习写作以来,我一直困惑于写作的意义。我知道写作可以记录自己的心得,分享出来,也许会对他人有所帮助。但是,写作到底是要写什么?了解了周岭所说的价值规律后,我这才明白,写作要写出对别人有价值的内容。一旦明白这一点,那么日后在选书时,就会选一些经典好书,在写作时,就会精心打磨文字,让文字有价值。

第三,利他意识。在了解利他意识之前,我总是会想,别人能给我什么。可是这样想的话,一旦得不到,就会失望。了解了利他意识之后,我突然意识到,重要的是我能给别人什么。而且,凡事从利他的角度来考虑,会有许多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好处。

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关注自己的付出,不期待获得什么,心态更平和,关系也更融洽;在自我成长方面,关注提高自身能力,希望自己所学可以帮助他人,学习更有动力;在写作方面,提醒自己写出有价值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当然,深受触动以及获得启发后,最重要的还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实践。只有行动起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所改变。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认知驱动》这本书有了更多的了解。仔细想来,当我们做事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行动时,我们不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向过来人寻求建议和帮助。但是,在了解了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后,接下来就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收获做事的经验和心得,而且还会收获成长。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会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发布于 2021-09-29 15:56

泻药。我的一点经验:

把耗时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紧迫程度要排个先后顺序,然后一个个做完。

做的时候专心做,做完之前不要瞎想其他事情。

但如果不幸瞎想了,且想到了什么重要的事,那就要停下来判断一下:如果耗时较长,就加到那个顺序表里;如果随手能解决,就不要拖,马上切换过去解决掉,还能当作休息。

发布于 2019-02-23 16:29

正是因为不够聪明,所以把这些提高效率的工作习惯坚持了五年,然后,我升职了。

对于我这样一个处世不够圆滑,说话不够好听,也不喜欢须溜拍马,甚至有点笨笨的职场老实人,怎么会获得领导的青睐?

听说董事会高层领导们对我的评价是这几个字:精力旺盛。

别看我年纪小还是一个女生,出差加班随叫随到,经得起折腾,抗得起高压,走路带风,神采飞扬,高跟鞋蹬蹬蹬踩地铿锵有力,大多数事情都能在下班前刷刷刷打卡完成,只要有我在,整个团队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亢奋。

我升职难道不是因为我的盛世美颜么?

同事们一万个白眼从我头顶飞过,主管叫我传授一下升职心得——效率管理。

我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收集信息(A)——整理信息(B)——制作方案流程(C)——概念设计(D),偶尔还被塞进别的团队帮忙擦屁股,收拾烂尾项目(E),或者哪个项目经理缺心眼的、不想得罪人的就叫我去跟甲方斡旋(撕逼)(F),还有各种会议记录(G)。

在整个设计团队中简直起到了举(一)足(无)轻(是)重(处)的作用,而且头三年基本都是各种打杂。

我总结了效率管理无非涉及到三个维度:假设性思考、速度和习惯。

先谈第一个维度,提升效率的根本之“道”——假设性思考——实战之前,必须预演。

《零秒工作》的作者赤羽雄二在麦肯锡工作15年,他说,能够带来超常工作速度的就是——假设性思考。

假设性思考,是指针对某个问题有一个大致的理解,不论是问题本身还是解决对策,从最初就应当设定一些假设,围绕这些假设不断思索,例如:“这一点就是问题的关键吗”,或者是“如果这样做会有怎样的效果”等等。

那些“工作能力强的人”在平时就特别注意观察和思考,在面对许多问题时,会从一开始做出一个假设,在解决的过程中再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就如同火警在接到火灾电话时,会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但平日里为了能尽快赶往现场,消防队总是做好了随时随地出动的准备。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中叫做预演,每天在上下班通勤途中对明天即将发生的工作进行心里预演,就能在心理上战胜焦虑、恐惧、倦怠,因为实战之前,必须预演,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根本心法。

其次,假设需要经过验证才能接近正确答案。

假设如果不经过验证,就没有任何意义。假设的验证,是通过采访和分析故障信息等手段展开的。

这里说的采访,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找到那些对相关问题特别了解的人,然后询问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论是公司的同事、顾客,还是合作企业的人,只要是非常认真地不断提问,那么很多人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采访者他们的意见。

在设计行业,故障信息则要通过使用者的参与,监理部门的再次评价,以及开发商、住户的反馈信息投诉等来判断。

以采访和故障信息的分析为基础,迅速地修正自己最初的设想。具备假设性思考能力的人,对许多事物都有自己明确的意见:“这件事是这样的”或“那件事该那样做”,不存在没有任何意见的情况。

最后,假设之前,首先需要熟悉如何做出假设。不仅仅是熟悉,还需要有某种程度的行业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假设常常会出现偏差。

为了找出线索,我一般是先找寻一位对该行业特别熟悉的人,然后一口气询问对方许多问题,从而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仅仅依靠想象力为基础来进行假设性思考的话,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准确度很低,很不现实。

再说第二个,提升效率的行动之“法”——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设计或者任何一个快消、零售、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时间压力非常大,市场变化之快可能比你敲键盘的手速都要快,而且设计师们还有一个天敌——人为因素——甲方和领导的想法,最后改图改到自己都怀疑这图TMD到底是谁画出来的?!

那么,能应对变化的,唯有速度二字。

怎么提高速度呢?最根本的就是要合理分配时间,也即时间管理。

有一个经典的方法,美国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的GTD法,五个步骤:收集、处理、计划、行动、回顾。


收集:把要做的事情逐一列下来。


处理:把2分钟内能做完的事情立刻做完。

有些事情尽管不难,却长久地占据在你的脑海中,让你的大脑无效运转,并且还会掩盖你真正需要处理的问题。


计划:把需要2分钟以上才能做完的事情找出来,做进一步的规划和筹备。


行动:可以把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的事情交给别人做,然后要回顾自己的任务清单和执行情况。


我常用的工作时间划分模式是:土豆+青蛙+番茄钟,土豆(To Do list)收集到分解的过程,挑出青蛙(重要的事),用番茄工作法(一次只做一件事)专注的把青蛙干掉。


以我的工作内容为例,常规性工作ABCDEFG七个部分中,根据四象限法则,按照事情优先级、重要度画图。

每次遇到新的项目,我会提前一天下午或晚上把收集(A)-整理信息(B)做完,早上提前到公司来进行头脑风暴(C),找到good idea,再整合资料,手绘PPT框架(D),下午把汇报PPT做完,晚上再调整一下,准备第二天早上的会议,领导提出修改意见,如此循环往复。

把最不需脑力的制作PPT的工作放在下午,把最需要保持清醒的工作诸如头脑风暴、给领导汇报等安排在早上。而整理会议记录这种低效能的工作则利用讯飞等语音转文字工具快速搞定。

时间管理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管理自己每天的行为和目标的关系。只有将愿景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达成人生的期望。

再谈第三个提升效率的常用之“术”——习惯——水滴石穿,金诚所致。

习惯的力量有多大?它可以让我们用潜意识控制行为,生活中好的习惯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

习惯1:10分钟的站立会议

《高效15法则》一书中记录乔布斯边走路边开会的工作方法为员工们所诟病,但是这个办法被扎克伯格一字不差的照搬过来,工作效率果然大大提升。

我敢保证,如果把会议参与人员缩减一半、让会议次数减半、让员工站起来开会、开会时禁止带手机、将会议时间限定在10分钟以内,你的工作效率起码提高一倍,因为中国人真的太喜欢开会了。

习惯2:利用通勤时间学习英语或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是商务人士必备,在拥挤的地铁中学习,其效率要高出很多倍。如果想要提高英语能力,那么每天做 30~60 分钟的听力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上班途中的时间最为适合。

英语技能提高了,你可以更加快速地搜集到独家资料,任何行业如果学会用英文写作、演讲将是一个职场杀伤力满格的利器。

习惯3:凡事先行一步

早到办公室30分钟

提前在家里花几分钟浏览新闻网页

时常去翻看公司的年度、季度、月度工作计划和财务报表,预测公司发展

和领导、同事们约饭,提前了解公司发展业态和投资规划方向

晚上就把第二天的穿着搭配好,这点对于选择困难症尤其女生非常重要

习惯4:练习专注力,屏蔽社交媒体

韩国作家《深度工作》中说,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就是专注力,每天我们都差点被繁杂的网络信息淹没,打开手机就忘记到底要干什么,吞掉了我们许多时间,这些时间刘未鹏叫做暗时间。


暗时间简单的说就是思维的时间,也就是没有产生直接成果的时间。一个人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

在办公室、外出办公地点和自己家里的时候,尽量使用同一台笔记本电脑。

在自己家中使用大屏幕电脑。

尽量减少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

工作中把手机调为静音

习惯5:备份意识,避免返工

因为现在几乎都是电子化办公,无法避免硬件损坏等突发状况,你可以利用石墨文档、百度云、印象笔记等app备份,避免因为文件丢失的返工,也是提高效率规避损失的好办法。

习惯6:清零意识,避免杂乱

每天下班时收拾电脑桌面和办公桌

定期清理电脑里的资料、书架上的书

对于设计师而言,如果把时间都花在找纸、找笔、找各种工具上就是大大的浪费。

习惯 7:对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

例如收集信息的方法,我说的不是去哪个网站搜集,这个技巧实习生稍微练习一下都会知道,那你作为一个老员工的职场竞争力在哪里?

那就是无数次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去突破各种提高效率的方法。

明显我的工作的第一部分就是重复性劳动,虽然每个项目不一样,但是搜集信息的方法已经被我流程化系统化,并主动编制了公司第一份信息管理的文件夹,虽然在推进的过程中被人吐槽过于复杂,但是自认为我之所以能够快速找到任何项目所需要的文档、图片、案例都是归因于我擅于总结。

习惯8:每天花1%时间做计划和反思

做计划的app有很多,例如滴答、清单,而反思的方式有晨间日记、A4纸笔记法、九宫格日记、手账等。

有了记录和对标,就会知道前车之鉴,不断修正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模式。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效率管理的三个维度:

【道】——假设性思考——心理预演

【法】——速度——唯快不破

【术】——8个微习惯——滴水石穿



思维导图:莫言言

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 ; 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 ; 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李笑来说:你怎么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


坚持养成自律的好习惯,综合运用“道”、“法”、“术”,你一定能收获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外面下着大雨,一个人在房间里码这么多。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在人群中留下足迹却又孤独离开更可怕的了!

要是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收藏喜欢~

我是 @韩老白 ,欢迎留言,关注。

——更新——

未雨绸缪是每个成年人必备的素养,有些道理别等工作之后才懂:


嗨,我是老白,从景观设计师跨界新媒体,坚持写作四年,获得了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知音传媒新媒体文案顾问、今日头条MCN等头衔,并即将出版《高能文案》《新媒体文案》两本书,有关个人品牌变现、写作赚钱、个人商业模式升级的问题都可以来撩我哦~~

发布于 2020-10-15 19:36

全文3000字,从本质的角度告诉你如何提高做事效率


抓住本质,始终抓住本质,只抓本质,你就会发现,大多数问题都不存在了,大多数工作都不需要干,这样,你就干明白了,活明白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一: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权重管理,时间永远不够用,精力永远不够用。永远只做最重要的那件事情。

我们的人生其是一个残局,你永远不可能等到万事俱备,你永远需要在当前环境下,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其实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只有接受这个简单的事实,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时间管理的四象法则,尽管方法是对的,但是操作起来却得不到期望的预期。

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区分一项任务是否重要,是否紧急。也就是分不清楚权重。



二:焦虑的根源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事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人的天性就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克服焦虑最简单的方法: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三: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拉伸区,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四:怎样拥有耐心?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实,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五:高效做事的关键是保持极度专注,而非一味比拼毅力和耐心。不过,保持专注需要花费精力,而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一桶水,有的人总量多些,有的人少些,但只要在困难的事情上消耗精力,精力桶的水位就会慢慢下降。

反观那些轻松的职场精英,他们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通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更科学的模式: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六:完美并不存在,行动比完美更加重要。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

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七:冥想--它会扎扎实实地影响你的生存质量与竞争力。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工作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我们的基本配置都差不多,没有谁的大脑更加特殊,但是人们在大脑的使用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使用“工作记忆”的能力。

人类的大脑看起来很厉害,但意识所能处理的信息数量并不多,平均在7各左右。

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

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仅需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也就是说,让7个小球同时做一件事,如果其中某个小球走神了,把它柔和地拉回来即可。

坚持这种练习,你就能养成专注的习惯,讲专注变成无意识的行为,在不冥想时也能自动抑制思维离散,控制涣散的精神。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可以从物理的角度让人变得聪明。

闭眼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你会感受到它的效果。



八:抓住核心中的核心

事物80%的问题是由20%的主要矛盾带来的,而这20%的主要矛盾中也有一个核心。

如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那就是用20%再乘以20%,即4%。

这4%就是事物的牛鼻子,牵着牛鼻子,一切迎刃而解。

高手跟普通人的区别,就是能不能找到这个4%。他们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集中自己80%的精力,去应对这4%的核心。

大多数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找到这个应该聚焦的点。

一定要找到属于你的4%。

你的时间很有限,很值钱,你只能将时间分配给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



九: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怎么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现实有益。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

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十: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这其实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

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

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

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讲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

没有谁从刚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碰碰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



十一: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

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讲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十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回避困难。

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然而,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会自动消失。



十三: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

事实上,计划总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通过实践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我们很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完成的。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如果想做事,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设定得太高了,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知。



十四:

我们所有人,有一样是我们永远都逃不掉的,那就是可怕的勤奋--高效而可怕的勤奋。

刻意练习的关键,就是通过不断重复训练稍微困难的任务,从而获得最高效的进步。

想要拥有获得能力的能力,你要勤奋。你不仅要勤奋,还要可怕的勤奋。你不仅要可怕的勤奋,还要高效而可怕的勤奋。


十五:

怎么把1个小时用出3个小时的效果?

你要在这17分钟里做出一个决定---接下来要花费17小时做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做?

在做选择时,你必须考虑:

哪些事情是你实现人生目标必须做的?

哪些事情是对你的人生目标帮助不大的?

哪些事情是你即使失去现有的条件也一定要完成的?

选择,是提高效率的第一要义。

有了高效而可怕的勤奋,有了自己的选择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真正提高做一件事情的效率。这个时候,你须借助方法和工具。



十六: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帮我们实现个人成功。

1:积极主动,用“选择的自由”对自己负全责。

怎么做?

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

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2:以终为始

怎么才能以终为始?

要注意三件事:确定目标、坚持原则和做好计划。

很多人面对复杂的环境,尝尝迷失了自己的目标。

3:减少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专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在它慢慢变得紧急之前,把事情处理完毕,这就是要事第一。

对个人成长,赚钱项目感兴趣,欢迎看我的个性签名。

编辑于 2023-02-24 22:07

很多人处于一种日常“瞎忙”的状态:每天都感觉很忙,很累,但回过头来看又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没做成。不要被“忙碌”带来的成就感和快感所蒙蔽,你要做的是把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学会本文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法,你可以迅速提高自己效率,快速达到自己的目标。本文译自Medium,作者Anthony Moore,原标题为" You Don’t Find Time; You Make Time. Here’s How. ",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沃伦巴菲特曾说,成功人士和真正成功人士之间的区别在于,真正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事情都说不。

你可能需要更多地说“不”。

每次你对某事说“是”,就意味着你对其他很多机会说“不”。世界上最成功、最非凡的人几乎对每件事都说“不”,只等着对最好的机会说“是”。而这个机会将决定他们一生的事业和成就。

拥有700多亿美元净资产的非凡投资者沃伦•巴菲特曾说过,100个机会中,他可能会只会对其中的1-2个说“是”。他的投资策略是懒人投资法。事实上,真正成功的人会对大多数事情说“不”,因为大多数事情都不会让他们到达真正想去的地方。

史蒂夫·乔布斯也有这种心态。几十年前,他说:

人们认为专注意味着对你需要专注的事情说“是”。但这根本不是专注的含义。专注意味着对上百个其它好主意说“不”。你必须谨慎选择。相比已经完成的工作,我对那些没有完成的工作一样感到自豪。创新就是对1000 件事情说“不”。

你可以做一些了不起的事情,前提是你得有时间。

少关注那些“看起来很酷”的机会,多关注那些真正伟大的机会。即使你要等一会儿。

对一件事说“是”意味着对其他许多事说“不”——所以你要明智地进行选择

我认识的最成功的人不是“忙人”,他们是专注的人。——杰夫·金斯(Jeff Goins ,畅销书作家)

生活不全是工作。我要和朋友一起喝啤酒,或者和最好的朋友打2个小时的Skype电话,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无价的。每个人都需要时间放松。但是对一件事说“是”就意味着对其他许多事说“不”。如果你总是对错误的事情说“是”,比如那些最终并不能帮助你达到目标的机会,那么很快,你就不能对真正重要的事情说“是”了。

当我在美国公司做文书工作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让我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让我加入一个委员会,参与开发新项目,指导新员工,还有参加无穷无尽的会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所有这些事情都说“是”,直到我意识到它们是多么没有意义。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作家,去参加一个无聊的会议根本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我开始对几乎所有的事情说不。这些无聊的会议和项目开始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有了一个新的目标——尽我所能完成我的日常工作,但我所有的空闲精力都用于实现我真正的目标:成为一名作家。

最终,我成功了——我现在全职在家写作,做自己的老板。而这都得益于我无数次的对其他事情说“不”,这就是代价。

别“瞎忙”,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很多人宁愿享受在待办事项清单上划掉一项小事而产生多巴胺,也不愿真正投入到重要的工作中去。为什么?因为“忙碌”可以让你感觉很好,让你你觉得自己完成了很多事情。

但是充满忙碌的生活会耗尽你的精力、注意力和自制力。当你一整天都很忙的时候,回家做重要的工作是很困难的。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过一种专注的生活,或者即使是专注,也是专注于错误的事情,比如金钱、名声、嫉妒和攀比,或者“战胜竞争对手”。

大多数人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太忙。人们很容易陷入忙碌的工作中,久而久之就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书中,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对什么是“紧急的”,什么是真正的“重要的”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

James Covery Time Management Matrix

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左下角——处理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如电子邮件、会议、或者其他干扰。

这会让你非常忙,而且你的时间很快就被浪费没了。你不会完成很多事情,但你会感觉很累。既没有做什么事情,又很累,那种感觉非常糟糕。

但是如果你设定了什么可做,什么可不做的界限,拒绝瞎忙,你很快就会变得更有效率。你会开始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意义和焦点,你会开始实现真正的目标,而不只是检查你的待办事项清单。

坦率地说,很多人就是喜欢忙碌的感觉,他们会以自己忙碌的奔波的样子为荣。然而,也有人意识到追求“忙碌”是多么的愚蠢。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你是愿意向别人炫耀你有多“忙”,还是愿意真正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做有意义的工作?

所以,你要选择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把你的时间浪费在“忙碌”上。

高效和非常成功的人如何看待时间

“你如何在未来6个月内完成你的10年计划?”——彼得·蒂尔,亿万富翁

世界级的大师并不追求“平衡”,他们实际上是追求时间的富足。“平衡”意味着将精力分配到每件事上:33%用于家庭,33%用于工作,33%用于放松等等。

但是想想看。你真的满足于只给分家人33%的精力吗?你真的满足于分给你的工作、或者你的放松时间33%的精力吗?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会把100%的时间投入到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上。

他们高度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不管是他们的工作,健身房锻炼,还是家庭时光。无论你在干什么,你都要全心全意去做。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他们学会了如何掌握时间。他们明白“平衡”不是目标,富足才是。他们了解到关于时间的最重要的事实是:规则是编造出来的。它们并不适用于你。你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何你能想到的目标。你只需要知道如何利用你拥有的时间。

如果你不能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你就会没有时间

伟大的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曾经说过,他是如何能够年复一年地写出长篇、多产的小说的。他说:“如果我能有大量连续的、不间断的时间段来安排我的生活,我就能写小说了。但如果大块时间被分割开,我作为小说家的生产力会大幅下降。”

时间是很容易溜走的。你想分神一分钟,转眼间一小时就过去了。你需要保护自己的时间,要不然你就不会有任何时间剩余。一旦你排除了所有的杂念、干扰和拖延,你就能在一周内完成别人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事情。

四年制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和我一样,读的是4年制的大学,但在你想要从事的领域,相关的课程不到12节课,其余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课程,比如与你的目标无关的“通识教育”。如果你每星期上课3个小时,连续4个学期,共16个星期,那总共就是19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但实际上,192小时就是8天。8天时间获得“四年”学位的一半。

显然,我们不能这么算,作业、论文和学习都需要时间。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95%的在校时间都是松松散散的过,除去寒暑假、出去玩和聚会,你可以在几周内完成“4年制”学位的要求。

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余生中都背负着这个被误解的“四年”原则。

他们听到的是“15年按揭贷款”,所以认为买房需要15年的时间。他们听说退休年龄是65岁,所以他们认为不可能提前退休。他们每年有两周的假期,所以他们认为去欧洲旅行需要5年的时间。

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困境。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完成1000倍的事情,比以前快100倍。

NaNoWriMo(全国小说写作月)是我最喜欢的例子之一,它要求要在30天内写完5万字的小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作家在短短4周内完成了巨著。这些作家中的许多人已经从他们的NaNoWriMo成果中获得了六、七位数的收入。

以我自己为例,当我和妻子搬到韩国时,我完全不懂韩语。但是,当我的同事们都在参加韩语课程时,我发现了一个视频,在这个视频中,我通过记忆策略在5分钟内学会了阅读韩语字母。上了几个月的韩语课,我的同事们仍然几乎看不懂字母表。而我通过训练后,已经可以为他们读餐馆的菜单了。

如果你放弃休息、松懈、准备和拖延的时间,你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周内完成你最大的目标。

总结

“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仍然会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Grant Cardone

你可以完成惊人的事情,前提是你要有时间。

争取更多的时间,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要百分百的投入。你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

不要分心,不要胡思乱想。一件事通常不会花费像大多数人说的那么长时间。当你完全专注于某一时刻的任务时,你就能进入状态,比你周围的任何人都能更快地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发布于 2019-11-25 17:33

目标明确,每个效率高的人都会有一份明确详细的做事计划。做每一件事之前,事前准备起很关键的作用,有管理时间意识,时间就是效率。

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保证足够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养成阅读的习惯,当你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做事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很多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超常发挥,与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分不开的。而自信,是让自己心态正向转化的最好方式。

当效率不高的时候,学会放平心态,一步步的来,让自己在积累中产生质变,最后真正的做到高效率。在定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制定一个合理目标,不能好高骛远,最后完不成。 要学会善于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而且是做好这件事。能够走多远,是看选择之后努力程度和采取的方法和态度。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全情投入激发做事的决心,从而提高自己高效的做事效率。

空闲时间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更有效的提升自己对所有问题快速提出解决方案,才能提高应对能力,更有效率。

发布于 2023-01-21 22:11

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的一个关键是:


不断削减,谢绝一对一的交流和互动。


尽量增加一对多的交流和互动。


一对一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对方的某种特殊情况和问题,需要去理解和解决,这样一下子原来非常流畅的节奏就会被突然终止卡住了,造成无数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一对多的时候,不会因为外界任何个体的问题被卡住,总是有更好的选择可以绕过去,效率和节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写文章和制作录像是比现场演讲更高级的一对多,写程序被反复调用又是比写文章更高级的一对多,制订 API 又是写程序中更高级的一对多。

最大的财富是闲暇时间,对闲暇时间的最大杀手是一对一的交流,给一个老板打工,或者做一次只能卖给一个客户的定制服务。


切记切记。

发布于 2022-01-18 15:44

关于提高做事效率,这里给你分享4种思考模型:

1、艾森豪威尔矩阵模型

这个模型很常见,经常学习的人,肯定会知道这个四象限矩阵的(我们更熟悉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

这个看图就可以很明白了,之前也讲过,就不具体说了。

2、个人能力模型

很多人对于自身的能力,并没有深刻的了解。

根据这个模型的三个维度,每一段时间,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然后根据1分(完全不适用)到10分(完全适用)的分数,将你的回答填入这个模型当中。

①必须:你目前的能力,在某些事情上,是你必须要掌握的要求吗?

②能够:你想要做的事和你的自身能力,能够多大程度做到吻合?

③想要:你目前的能力和你真正想要的结果之间,有多大的关联性?

譬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又不是太重要的事情,那么你“必须”的分数,就不会太高。正因为不会太高,你行动的意愿也不会太强烈。同时,如果现在让你写一篇文章会感到很吃力,那么你的能力,在这件事上就显得不太足够,彼此无法做到匹配吻合。所以也表明,你的能力跟想要的结果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换言之,你的能力,无法输出你想要的结果。这时你应该懂得怎么调整了。

【刚开始,你先把评估分数记在这个模型上面。隔一段时间后,大概一个月左右,再填上相应的分数,看看“三角形”的变化形态。如果模型当中的“三角形”不断在变化,说明你在自我调整;如果“三角形”总是一样,你就要问一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①这些事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②你有没有能力得到想要的结果?③你在现有的基础上,还能做些什么?④你是否真的希望自己能够掌握这些能力?⑤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你弄清楚自己的方向,让你有针对性地调整努力的策略和方法。】

3、认知扭曲原理模型

认知扭曲,是人们做判断时,通常都会犯的一种错误。这种认知上的思考错误,会影响到我们的决定。更糟糕的是,我们所有人都无可避免地犯下这种错。由于大脑的固有运作机制,这种认知扭曲是无法解除的,但我们可以锐化自己的思想,把这种认知上的错误,尽量降到最低。

①所谓“锚定”,其实就是最先植入我们脑袋中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

①验证偏见:对于某些事情,我们总是带着已经形成的假设和想法,去解读眼前的信息。有时候甚至刚好相反,你会屏蔽所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忽略所有不利的意见,有选择性地看到你想看的东西。

③可用性偏见:每个人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去评价外界的事物,因为这个评价体系,是来自于你自身的经历,也是唯一可获取的参考来源。

④快慢偏差: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凭直觉,就能够判断到事情的正确与否。相信直觉,也是我们的认知扭曲。

4、肯定式探询模型

当你遇到某些困难时,任何抱怨和批判,都是一种对消极面的反应,某程度上是于事无补的。但如果你能够学会肯定式探询的思维,你就会慢慢发现事情的可取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去改变方法,调整行动方案。

把“为什么问题总是存在”,转换成“试试以这种方法能不能解决到问题”,这种思维的转换,就是让你通往最终目的的前奏。

以一种开放和正向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才能够真正把问题解决。任何负面或者消极型的言谈,不仅不是用来解决问题,反而却是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你一秒就获得改变的。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用汗水和时间换来。坚持很重要。

无论你学习什么,有意识套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直到你大脑里相关的神经元连接起来,你才会最终掌握到它们。这就是进步了。

内容来自: 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网 /国内最专业的快速阅读记忆训练平台(电脑、手机皆可训练),快速阅读、记忆力、注意力、思维、高效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

编辑于 2018-12-25 17:32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做的事情迟迟没有动手,某件事情花了很长时间还没做好,但别人却在预定的时间顺利地完成了...

做事效率低下,不仅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而且还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优化做事的流程,掌握正确的做事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任务。


1. 列出做事清单,确定顺序

列出需要做的事情的清单,并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确定做事的顺序,为每个待办的事情分配合理的时间。减少并行的事情,即最好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确保你做的事情是当下最重要的,用事情的紧迫感来倒逼自己提高效率。

做事没必要过分追求完美和细节,特别是那些只需要简单完成的事情,没必要花太多时间。比如你在列举一天的工作清单,没必要太在意排版。如果某件事花了太多时间,要有一些紧迫感,因为这会耽误做其他事。

合理安排好做事的时间,把主要的精力花在重要的任务上。根据自己的一天的效率情况分配做的事情,在效率高的时间段做重要的事情,效率低的时间段做一些简单琐碎的事情。


2. 建立预先准备机制

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分为想和做两部分,如果事情想好了怎么做,通常做起来会很快。

很多人做事慢的原因是边想边做,边想边准备,做到这里想到需要什么东西再去准备。这样做事不仅效率低下,还常常因为缺少某样东西而耽误了事情的进度。

想要提高做事的效率,建立预先准备机制很关键。

①提前想好做事的计划和方案

对事情做好预先的调查和了解,对于做这件事有个整体的思路。做这件事需要几个步骤,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可以利用自己的哪几个时间段去做这件事,事情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需要哪些资源等等。

②提前准备好事情需要用到的资源

提前准备好做这件事需要用到哪些资源,就像你做菜前,先把材料都准备好,做菜会很快。

另外需要准备的资源,不仅包括物,还包括人。做事前,有需要其他人支持或者协作的,需要提前进行沟通,避免事情做到一半,别人却没能得到别人及时的协助。比如你的工作需要设计师做一幅图,那需要提前跟设计师进行沟通,排好档期。

3. 提高专注力,专注于当下的重要任务

工作生活中,保持专注力可以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

很多人常常做着手头上的事情,却被好友的微信聊天或者微信公众号的新推文给吸引了,然后想要再继续手头上的事情,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那么好的做事状态了。

有许多人会认为,在同一时间段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可以提升做事的效率,但实际上不同任务的侧重点不一样,想要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思维上需要有一些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不同任务中来回切换,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消耗自己的精力,让自己感到疲惫。

要保持做事专注,要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最好是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远离手机等杂物的干扰,还要远离会打扰到打扰到你做事的人。

专注于手头上的事,并且最好同一时间段只做一件事,与这件事无关的都暂时先放到一边。

➤ 延伸阅读: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4. 掌握做事的要领

相近的事情的做事方法是近似的,做过几次之后应该总结和形成个人的经验,懂得怎样做才更有效率。

即便是没做过的事情,事情本身的前后操作方法通常也是类似的。按照合理的做事的思维框架,对事情会有个大致的判断。并且事情做了一些之后,可以形成自己的做事经验。

想要做事更有效率,要多去思考之前的工作方法还有哪些可以优化的空间,或者可以请教对这件事比较有经验的人如何做事,对做事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优化。

另外,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要学会授权他人做事,甚至是花钱请别人做事。要学会分工,学会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你需要做一个精美的图片,但以你的能力需要很长的时间,你完全可以让公司的美工帮忙完成。再比如收集某个行业的数据,如果是你自己去搜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还不一定能收集到,你完全可以花钱购买相关的行业报告。

5. 定期总结反思

定期的总结反思是一个人形成自己的做事方法、提高做事效率的好方法。

从自己之前做过的事中,总结相应的教训和经验,遇到类似的事情就可以借鉴相关的经验。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还能避免错误再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形成自己的做事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总结复盘的好习惯。

另外,还可以巧用番茄、To do list等效率工具,帮助提高做事的效率。


简而言之,提升工作效率,我们需要列出做事清单,安排好自己一段时间的需要做的事情,建立预先准备机制,提前想好事情怎么做,准备好相应的资源。做事过程需专注,专注于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并且要掌握做事的要领,学会授权他人或花钱请人做事。定期总结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形成自己的做事方式和经验。


➤ 延伸阅读:

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静心学习?

有哪些值得每天一看的网站?


知乎: @易灵微课

微信公众号:易灵微课(yike-fm)

有限的时间,只为“价值”买单,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进步!

编辑于 2019-02-20 20:41

掌握两个思维,迅速让你的做事效率提升一百倍!

1.投产比思维。

做事之前先想清楚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是紧急的,哪些是不紧急的。

举例:你现在尿急,如果不赶紧去卫生间解决的话,轻则尿裤子,重则膀胱爆裂。

很显然,即使现在正在进行高考,也不得不马上进行解决。

这是属于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因此必须立马解决。

第二是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举例:现在你正在读书学习,小明突然约你去一起打篮球,如果不同意的话,小明可能会很难过,这个时候你该怎么选择?

和小明去打篮球的话,那么制定好的学习计划全部被打乱了,不和小明去的话,可能会破坏彼此的友谊。

从长远来看,此时的读书学习会为你将来取得成功更重要,因此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比和小明去打篮球,价值更高。

所以从投产比来说,我们应该优先选择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这样将来会有更大的产出。

等有空闲了,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找小明打篮球,去做刚才的紧急不重要的事。

因此排在第三位做的,是紧急不重要的事,而且这块尽量少花精力和时间。

最后就是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了,举例:我们本来准备上网查资料,结果一打开度娘,马上跳出来不少爆炸性辣眼睛的新闻,这时候我们忍不住点进去看。

完了,本来准备查找资料花2个小时,结果一不小心浏览那些娱乐新闻,浪费了2个小时。

因此对于这种不紧急不重要的事,直接pass掉。

第一时间把那些弹出的娱乐新闻差掉,迅速点击关键词,目标明确的查找相关资料。

人在一天中,紧急重要的事情毕竟少之又少,因此,要想提升做事效率,就得把每天大块的时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学习,一时不能马上给你带来回报,但经过日积月累后,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巨大的回报。

对于不重要紧急的事情,能推掉就推掉,能远离就远离。

对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坚决第一时间咔嚓掉。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上网,浏览信息,可能上着上着最后被网给上了。

就说抖音吧,很多人本来打算就看个10分钟睡觉,结果一不小心就看到半夜3、4点,根本停不下来。

2.性价比。

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打车直达,可以坐公交,也可以先坐一段地铁,再打车或者坐公交。

若是你每小时能挣50块钱,打车只要30,坐公交只要一块钱,但是要多浪费一个小时,先坐地铁再打车只要15,时间是一样的,也可以先坐地铁再转公交只要8块钱,但要多浪费半个小时。

这四种交通方式的选择下,你该如何选择。如果是紧急重要的事,那么请直接打车,否则耽误了事情,带来的后果远不止打车的损失,先坐地铁的话,转车期间容易浪费时间,全程打车你还可以思考等下如何应对。

如果是紧急不重要的事,那么就先坐地铁在打车吧,毕竟打工挣钱不容易,在能省则省的情况下,最快达到目的地。

假如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那么坐地铁转车转公交都行。

若是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是不是你认为我会建议你坐公交过去?错!直接推掉别去。

别在无谓的人、事、物上面浪费时间。

买衣服、买鞋子也是一样的,你可以花同样的钱买10件便宜的衣服,也可以花同样的钱买一件贵的衣服,最后都是穿了2年。

可是衣服除了为遮体而用,还有漂亮、舒服,衬托你的气质的功能。

因此,既然是花同样的钱,平均每天花在便宜的衣服上和贵的衣服上的钱是一样的,那还不如卖贵的性价比高。


不管你做什么事,最终都要看这件事的投产比和性价比怎么样,那么这会有利于你快速的做出选择,将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最大化的利用。

看完三件事:

1.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文章(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2.关注我和专栏,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关注公众号“boss修炼社”,每天为你分享创业、营销、个人成长干货。

谢谢你的支持!

编辑于 2019-02-17 13:32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要想提升效率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磨刀”的意识。

7年前,我在刚刚进入职场时接到的第一份工作是进口件库存管理。这份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岗位,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表哥和ERP操作员。每天和大量的数据报表还有ERP系统打交道,然后按部就班的走流程,库存查询,ERP审批和操作。

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这样的,每天早晚各做一个报告发给部门的老板供他们参考决策,做这个报告需要先从数据库中抓取一个数据表,这个表格大概四十多列两万多行,经过30多步的手工筛选整理,我要把它变成一个二十列左右约100行数据的表格,然后再利用数据透视图等工具做出想要的图表,然后粘贴到邮件中发出去。我相信很多企业都有大量类似的岗位存在,有时候,这类岗位也被贴上一个标签叫做“螺丝钉”亦或是人们口中的“绿叶”岗位。

我还记得我从某名校毕业的前辈手里交接这份工作时的情景,他像传授绝世武功秘籍一样,缓缓的打开自己的笔记本,里面工整的记录了三十多步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并且用不同字体颜色标明了重点,他向我边操作边讲解,讲了整整一个下午,然后坚持让我在他的指导下自己操作一遍,中途还故意埋了了几个小陷阱来考察我对步骤的掌握程度。最后,他反复交代我,做这个表格的核心是细心,因为中间任何的错误都有可能让我必须重头再来。

前辈在和我完成交接之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感觉自己终于摆脱了这份繁杂枯燥的“负担”,迎来了自己的肖生克救赎不再“身陷囹圄”,只剩我在风中独自凌乱。我相信大家在职业发展初期都会遇到类似的境遇,我自己当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国际知名的贸易公司,所经营的一定都是高大上的业务,我怎么能来这里做excel,弄ERP系统呢? 不过既然这个是我份内的工作,职责所系,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结果是做了两个星期之后,我就崩溃了。每天早上和晚上各花一个小时来进行重复操作不说,还要高度专注,一个小错误有可能就要从头再来然后就要花更多时间然后便会打乱一天的工作计划,好几次因为下午的报告没来的及做完我不得不加班来做。虽然我不知道那位前辈及他的前任是如何坚持的,但是彼时的我确信如果不能做出一些改变优化这个工作流程,我迟早是会熬不下去的。

既然决定去改进,我应该怎么做呢?我先咨询了一圈儿身边的同事,一开始我得到的答案是,这个表已经这么做了三年了,应该没什么办法改进。后来一个部门的excel高手指点我说可以问问售后支持部门的同事,因为他们的excel技能很高,于是我就去请教了一个售后支持部门的同事。他在聆听了我描述的应用场景之后便跟我说:“或许你可以考虑用宏和VBA来实现很多步骤的自动化”。但是他因为不了解我的表格结构和要求,也只能帮我到这了。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excel里还有个功能叫做宏。既然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我认为这就值得我去尝试一下。于是我买了好几本excel畅销书,并天天去泡几个知名的excel学习论坛,我发现要实现表格的自动化,前提是我的数据和整理的步骤要标准化,就好比如果每两汽车的车轮都是不一样的,便无法用流水线自动化生产的。于是我进一步去研究整个数据表,去想明白每一步操作背后对表格的改动,并通过反复尝试来实现自动化。一个月后,我取得了一个让我振奋的阶段性成果,因为使用了宏和VBA,我几乎可以让程序帮我跑完所有手工的操作,成功的把整个操作时间从一个小时压缩到5分钟。不过我并没有止步于此,我认为现在这个表格虽然做起来很快,但是除了我以外其他人操作起来还是有点费劲,我能不能让这个过程更优化一点呢?于是我又加了几个按钮,保证不管是谁,只要按说明点击三个按钮,马上可以得到想要的图表。做到这一步就够了吗?我还是没有满足,因为已经研究这些数据一个多月,我对很多数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之前给领导看的图表并能突出的反应问题,于是我自己又重新对图表做了优化,拿掉了几张多余的图,增加了更有展示性的一些图表。那这样做就完美了吗?答案是还不够完美!最后我又在报告里增加了一个内容:那就是我会先把这些图表自己分析一遍,然后把我觉得需要领导关注的点用文字重点标明,让领导注意。正是因为做机械工作的步骤被大大缩短,所以我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

还有那个让我欲仙欲死的ERP操作,我曾经做过统计,一个小时正常人纯手工可以完成40条物料的录入操作,即便最灵巧的人估计也就可以完成60条录入操作。而本年度的公司库存梳理大约需要2万条ERP的物料转录入作,如果纯手工完成的话,我和同事们会面临巨大的工作量!那既然excel的问题都能解决,这个操作可否简化,或者有没有别的替代方案呢?于是我又想到了平日里会经常进行物料大规模录入和转移的售后部门。我特意去找部门相关的资深人士请教,经过沟通交流才发现绝对不虚此行!有一个叫Dataload的插件可以帮助录入数据,这样只要我导入了与系统匹配的信息,这个插件就可以自动帮我进行录入操作,我只需要泡杯咖啡并监视着录入过程有没有发生错误即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尝试,就让我们工作组节省了数百小时的工作量。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我最切身体会到这个道理的一次经历。后来,我们这个库存管理团队还受到了公司年度优秀团体的表彰。

工作上拿到任务应该先思考工作思路再着手执行,很多人不喜欢动脑子带来的负担,接到任务一个猛子就扎进去,然后不断碰壁,伴随被越来越多的头绪搞得无所适从。先具备索取思路的意识,效率自然就来了。

发布于 2019-02-25 19:15

利用周末时间,梳理了一个「二阶三段」成功算法。

以让自己更专注,更有效率,也更清爽快乐。

这个理论大概这样:

具体来说,

对于每一件事都会有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

针对这3个阶段,分别匹配不同的标准与算法。

事前阶段。

在这个阶段,标准有两条。

一是否标准前置?

也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确定成功或者失败的标准。

这个标准一定要提前明确。

不能出溜到哪儿算哪儿。

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事情发生后,因别人的反馈的变化而摇摆。

也避免自己被情绪所裹挟。

二是否符合第一性原理?

这点可以参考马斯克的方法论。

我们制定标准的来源,应该是从事情的第一性原理出发。

要经过一次深度的思考。

事中阶段。

这个阶段的标准也有两条。

一是,专注。

即是否身心合一地专注在此时、此处、此事。

是否直下承担。

是否能够看到希区柯克说的那一条清晰的地平线?

二是,量大。

也就是要有量的积累。

这种积累,需要足以对别人形成数量级的碾压。

人一能之,已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而不只是多出来三三两两。

二是,舒服。

这一条是最近才有的体会。

机缘在书法。

之前自己更喜欢柳诚悬、赵子昂、文征明这些书家的字。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最近有了变化。

开始喜欢苏轼、喜欢董其昌、喜欢倪元璐。

他们的字或许没有那么谨严周正。

但我能从他们的字迹中读到快乐,读到舒服。


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斑斑点点之中,你能感觉到他们当时的快乐。

这种快乐,不需要写字本身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来增减。

他们享受其中。

这种舒服快乐的状态,已是得道。

事后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要面对事功的成败,别人的评价,世俗的纠缠。

也要接受各种成败利钝的考量。

在这个阶段,对于绝大多数事情来说,我们其实只有一条应对措施:

DKDC

Don’t Know & Don’t Care .

不知道,也不关心

这三个阶段归责不一。

事前与事中阶段,是我们自己的课题。

事后阶段,是别人和苍苍者的课题。

摊摊手,莫纠缠。

自从开始用这个「二阶三段」算法,自己的确清爽许多。

然后,也在今天有了一点新的顿悟。

想到天赋与努力的事儿。

天赋是什么?

天赋在哪?

……

我在想:天赋其实是我们看不见的东西。

它更像是“彩票”。

当你努力到一定程度。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

有标准,有召唤,有持而不懈的努力。

同时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竭尽心力,

而且,已经穷尽手段,

到了最后的第3个阶段。

这个时候。

苍苍者看你辛苦,就会给飘给你一张“彩票”。

或者得开大奖,

或者徒增欢喜。

这个“彩票”,就叫天赋。

发布于 2023-11-24 21:05

效率=做工/时间

所以你会发现时间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变量,

因此时间管理就是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接下来,我将对这张思维导图进行详细解读,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定位、规划和执行,逐一介绍每个部分的重要性和实用技巧。

1. 让我们来探讨时间管理的核心导向——"木桶长短板"原理(陈思炜原创)

你可能听说过"木桶原理",它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无论一个水桶有多高,它能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短的木板。换句话说,水桶的容量由最薄弱的部分决定。

第二种解释是,如果你将一个木桶倾斜,它就能容纳更多的水,而容量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这意味着木桶的效用由最强大的部分决定。

简单来说,

要么专注于提升长板,要么补充短板。

虽然这两种理论看起来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我的文章 【陈思炜提升根本能力系列】长板和短板哪个更重要?解密木桶原理的真正含义!职场新人必看!(全文共3629字,看完别忘了实践)中指出,木桶原理中的短板理论和长板理论是一种动态平衡组合,取决于个人职业定位和规划,并随着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看起来可能像一些专家常说的空洞陈词滥调,

但是我们将其与"时间管理"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

许多人认为时间管理就是提高效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时间规划最终是为了提高"成事"的效率。

然而,时间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将精力集中在特定任务上,

更重要的是知道何时做什么,这才是最高效的方法。

进一步说,真正的时间管理内核在于了解现在对未来的影响,

甚至利用未来的预测来调整当前的行为。

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核心。

2. 时间管理实操的三步

2.1 定位

2.1.1 确定方向

确定自己的"大方向"是否经过深思熟虑且相对最优,

这一点非常重要。许多英雄和勇士都因此而失败。

世界上哪条道路是永远平坦无阻的呢?

每次遭遇挫折都陷入自我怀疑的消耗显然不是高效的做法。

这一点至关重要。许多英雄和英雌都在这一步上失败。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一帆风顺的。

每次失败后,自我怀疑和内耗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提高效率毫无帮助。

2.1.2 目标拆分

这一概念其实很容易理解:

时间管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我们应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去努力?

只有面对足够具有挑战性的大目标,

才有必要运用时间管理的概念。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的目标是在9个月的时间内以大三学生的身份考取100+的托福成绩。

第一个方面:计算每周用于学习托福的平均时间。

  • 每周总时间为24*7=168小时。
  • 每周睡眠时间为7*7=49小时。
  • 保证校内成绩不低于3.5需要平均每周学习时间为7*6=42小时。
  • 每周其他生活事务占用时间为3*7=21小时。
  • 剩余时间约为168-49-35-21=56小时。

第二个方面:计算每天常规学习所需的时间。

  • 托福考试的基础是词汇,根据记忆规律,我们需要每天进行词汇学习。
  • 根据个人词汇量基础和距离托福100+的差距,制定每天花不少于1.5小时背单词的计划,之后每天保持0.5小时用于巩固。
  • 每周需要10.5~3.5小时用于词汇学习。

第三个方面:计算每个题型所需投入的时间。

  • 托福考试的四个部分中,听力占据重要地位(除了阅读不涉及听力,写作和口语都需要听懂后回答)。
  • 根据听力提高所需的精听和听力专属词汇学习,制定每天3篇精听1小时的计划,以及利用休息放松等碎片时间学习听力词汇。
  • 每天需要1.5小时进行听力题目,1.5小时进行阅读,每周需要4小时进行写作和口语。
  • 每周总时间为(1.5+1.5)*7+4小时=25小时,共计7+25=32小时。

第四个方面:计算各类练习题目需要逐步增加的时间。

  • 托福各类练习题目的难度差异很大,需要循序渐进地练习。
  • 根据难度排序,确定每套题目需要2小时完成,并需要1小时进行错题分析和总结。
  • 每周需要做3套题目。
  • 每周总时间为(2+1)*3=9小时,共计(3+20+10+34)/3=19周,约5个月。

第五个方面:确认每周整体的托福备考节奏。

  • 前两个月需要的时间为10.5+32+9=51.5小时(在56小时可支配时间内)。
  • 两个月后需要的时间为3.5+32+9=44.5小时(在56小时可支配时间内)。

通过以上的拆分和规划,初步确定了目标拆分和规划思路。


2.2 规划

2.2.1事件管理

时间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事件外和事件内。

在事件外,我们需要在开始一项任务之前进行计划和准备工作。

而在事件内,我们需要进行控制和调整,以确保任务顺利进行。


(1)事件外

我们通常会运用多任务优先级管理的方法,

一个非常经典的模型,

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将日常繁杂的任务分为四个类别。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

其实我们不需要手忙脚乱,因为生活中需要立即处理的事情并不多。

结合这个图示,我们还可以衍生出一个新的方法,

加减法法则

加减法法则是一种在安排时间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增加或减少某些任务或活动的原则。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增加对自己有益或有意义的任务或活动,

同时减少对自己无益或无意义的任务或活动。

举个例子:

你是打柴的,他是放牛的。你们在山坡上相遇,聊了一会儿。他的牛吃饱了,你的柴还没有准备好。


你依旧是打柴的,他还是放牛的。某天,你一无所获,但是通过与放牛人聊天,得知东面山上有很多柴树,而西面山上有个悬崖,不好走。第二天,你按照这些信息前往东面山,收获满满地回家。


你依然是打柴的,他还是放牛的。你们决定在村口合作开一家卖牛肉串的店。你用你打的柴烤出了特殊香味的牛肉串,而他的牛则吃纯天然的草。经过三年的努力,你们开了50家店。五年后,你们的公司成功上市。


避免第一种情况,保持第二种情况,并发掘第三种情况。


(2)事件内

在进行任务时,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多维度的进度管理,

就像大公司使用各种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一样。

在管理方面,首先要进行监控,而要进行监控,就必须进行记录。

同样,对于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务也是如此。

通过对记录的分析和处理,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事务对于我们最终目标的影响符合82定律。

也就是说,80%的事务可以通过适当的优化来提高效率,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

然而,我们也不能总是对自己的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改变。

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小步试错法,一种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思维方式。

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小步骤,每个小步骤都有明确的目标、资源、时间和计划。

完成后记录下来,进行回顾,以便改进下一个小步骤。

小步骤通常应尽可能短,最多为四周。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应尽量少纠结,多行动。


2.2.2协作管理

协作部分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要做好以下三点,就可以迎刃而解。

  1. 明确目标和分工:在开始一个协作项目之前,需要明确项目的目标、范围、进度、质量和风险,并分配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工作、资源浪费和目标偏离,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协作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非常重要。保持信息的透明和及时,可以使用电话、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各种沟通工具,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反馈问题、分享经验和资源。同时,要注意沟通的方式、语气和礼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避免冲突和误解。

3. 利用协作平台:在协作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协作平台或软件,例如Teambition、Tower等,来管理项目的进度、任务、文档等。这些平台或软件可以帮助协作成员实时查看项目的状态、分配和完成任务、上传和下载文件、评论和讨论等,提高协作的便捷性和效果。


2.3 执行

前情提要:

以下内容是基于我个人的亲身体验,经过验证有效的方法。

其中一些方法也被写入了我前几年出版的《方向的力量》一书中。

2.3.1时间维度

在时间维度上,要做到"开源节流"。

即使拥有强大的思想,也要依赖健康的身体。

开源是延长高质量生活的前提,也是保证时间效率的重要手段。


(1)精力

从提升精力的角度来看,我强烈推荐有氧运动,特别是慢跑这类不受场地限制的运动方式。

对于最大化"精力和体力",只在健身房锻炼肌肉并不足够,因为它对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不够直接。

我的朋友、亲人和同事常常问我,为什么我从不午睡,几乎不喝咖啡或浓茶,却能在每年超过355个工作日,朝九晚十一的工作中保持高效。

我认为秘诀就在于这里:

我从2016年开始坚持慢跑,至今已经连续跑了347周。

我并不追求创造成绩,而是定期进行慢跑来给自己充电,保持足够高的体力水平。

我也极少熬夜,宁愿选择早睡早起的方式。


(2)斗志

自我激励有时也被称为"打鸡血",这个说法不难理解。

在许多情境下,为了帮助自己或他人鼓起勇气,增强自信,

"打鸡血"或灌输鸡汤都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我还记得刚入职场时从事前台工作时,大佬们经常以某岛国全国第一保险销售人员为例子来激励我们。那些最早加入百万圆桌俱乐部的人,在每次面见客户之前都会冲进卫生间,面对镜子大声喊出"我是最棒的!我一定可以!客户是我的!胜利属于我!"。

这种集体行为也被称为"抱团取暖",

双方在有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上,

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

并愿意分享个人的资源、信息和经验,以共同进步。


节流意味着减少对时间的浪费,而关键在于:

重要的事情绝不能被琐碎的小事所干扰。

学会拒绝他人的请求是第一步。

我将其分为三种情况:


回还是不回

根据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回应还是不回应是一个问题。

首先要看对方的请求是否合理、合法和合情。

同时要考虑是否符合个人的边界、利益和能力。

对于不能或不想做的事情,就要坚决拒绝;

而对于可以或愿意做的事情,可以考虑接受。


何时回

之前提到的多任务优先级管理在这里也能派上用场。

对于非常紧急或重要的请求,应尽快回复;

对于不太紧急或重要的请求,可以适当推迟回复;

而对于不太明确或需要你做出决定或承诺的请求,可以先询问更多细节或条件,然后再回复。


怎么回

要根据双方的关系、性格、态度以及你想要维持或改善与对方的关系来决定如何回复。

对于亲密或熟悉的人,可以用随意或亲切的语气回复;

对于陌生或正式的人,应使用正式或客气的语气回复;

对于固执或敏感的人,应使用委婉或温和的语气回复。

总之,在回复时,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和表情,

同时考虑对方的反应和感受,避免引起误解或不快。

除了开源节流,简单原则和赴约确认也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管理技巧。

简单原则:

在进行工作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和选择,以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和质量。简单原则适用于各个领域和场合,如设计、管理和日常生活等。然而,简单原则并不意味着一刀切或忽视细节,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做出合理的取舍和优化。过度简化可能会导致问题,例如失去个性、创新和灵活性。因此,简单原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理性来运用,而不是盲目地遵循。

赴约确认:

随着工作内容的增多,我们越来越不能随意取消或爽约。

我曾经为了面试一个候选人从外地赶回公司,却发现对方没有按时出现,而且没有提前通知我。后来联系对方才了解到他有特殊情况,想要推迟面试,而且他之前发的邮件我没有收到。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提前确认约定的时间,以避免出现以上的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体现对自己和对方的尊重和诚信。


2.3.2效率维度


(1)抗干扰

我将抗干扰分为两种方法:


为自己创造安静且积极的学习/工作环境。

为什么在图书馆自习往往比在宿舍效果更好?

为什么戴上耳机听音乐学习有时候效果更佳?

原因就在于这个方面。


练习主动抗干扰的能力。

举个例子,在我教授托福的过程中,我曾向学生们提出一个建议,以应对真实考场中复杂的环境:

在9:00-9:30之间,考生都可以入场,这会导致脚步声、考生和监考老师之间的交流声产生间歇性的干扰,而已经进入听力环节的学生会受到刚入场学生耳机里的响声的影响,已经进入口语环节的考试又会受到正在进行听力部分的考生耳机里的声音影响。

因此,在考前几周开始,建议学生们在模拟考试时打开电视或其他嘈杂的环境来进行模拟考试,以逐渐适应和抵御干扰。


(2)碎片化与集中化

深度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

只有按照80/20的比例来分配时间,才能最大化这种组合学习模式的价值。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我建议你阅读《深度工作——如何有效利用每一点脑力》这本书。

我在下面附上我之前阅读后完成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3)劳逸结合

一个人一天的专注力是有限的,这也是番茄工作法和有无意识切换的原理。

番茄工作法侧重于在劳动和休息之间找到平衡,利用定时器(如25分钟工作和5分钟休息)来分割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以提高专注力和效率。

有无意识切换则是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高度脑力劳动后,进行一些机械式的、不消耗过多精力的工作作为一种休息。


(4)有输入必有输出

这也被称为费曼学习法,即通过将所学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讲给别人听,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介绍过费曼学习法的具体方法:



(5)有发散必有批判

复盘是提升自身的一种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过去的经历,发现优点和缺点,并找到改进方法,避免错误并增加自信。每次复盘都能够学到东西并不断进步。以下是一些复盘的技巧。

定期复盘

复盘不应该是偶尔或随意的行为,而应该成为一种有计划和系统性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工作或学习的周期设定合理的复盘频率,如每天、每周、每月或每个项目结束后。定期复盘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总结和反思,避免遗忘或混淆。

有目标复盘:

复盘不应该是毫无目的或只关注结果的行为,而应该是有方向和重点的思考。我们可以根据目标和期望设定明确的复盘主题和问题,如“我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我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我可以如何做得更好?”等。有目标复盘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避免敷衍或自满。

有方法复盘:

复盘不应该是随意或只凭直觉的行为,而应该是有逻辑和依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复盘方法和工具,如“五个为什么”、“SWOT分析”、“PDCA循环”等。有方法复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客观地理解经历和结果,避免肤浅或主观的判断。

有行动复盘:

复盘不应该仅停留在思考或只关注分析,而应该是具备实践和改进的行动。我们可以根据复盘结果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并跟进。有行动复盘可以帮助我们将收获转化为实际效果,避免空谈或停滞不前。


3. 实战案例

我要提前说明一点,下面的图表仅代表我的个人时间管理大纲,它的难度较高,不适合盲目模仿。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都不同,所以在制定时间管理计划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看到,

我将客户跟进事宜、持续推进、时间顺序和紧急重要之事横向分割了时间,

内容和完成情况纵向分割了任务,构建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

让我能在特定的时间专注于唯一的事情。

这些分类依据正是基于之前详细介绍的时间管理方法论。


说实话,即使对于像我这样一个被人们称为“工作狂”的人来说,

如果没有提前进行时间管理,也很可能会被琐事所困扰,导致手忙脚乱。

因此,采用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避免无谓的忙碌是至关重要的。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有条不紊地规划和管理时间,

以确保能够专注于最重要和紧急的事情,

而不被琐碎的事务所干扰。


4. 总结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与大家分享我对时间管理的一些见解和心得。

我个人认为时间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


时间管理要求我们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执行,运用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并持续进行复盘和改进。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

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与质量,

最终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


正如曾国藩所说: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这是我们一生中要不断学习的课题。


相关推荐

发布于 2023-08-04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