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东北部。辖21个乡镇(场),总面积220.18万亩,135万人,历史悠久,生态秀美,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绿色农业示范县、生猪生产调出大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城、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全国“魅力小城”和“最美小城”,国家寻根朝祖旅游点,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县,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历史文化名城,绿化模范县,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和对外开放重点县。

中文名

淮阳县

外文名

Huaiyang County

别称

宛丘、陈州

所属地区

中国,河南

下辖地区

城关回族镇、安岭镇、四通镇等

面积

1406.6平方公里

人口

130.35万人(2014年)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东部

著名景点

大汶口文化遗址、太昊陵建筑群、龙湖、龙山文化遗址

地标建筑

太昊陵建筑群、龙湖、平凉台古城遗址等

地方特产

黄花菜、槐山羊、陈州驴

知名产业

纺织、食品、机械制造

电话区码

0394

邮编区码

466700

行政类别

地方方言

中原官话

车牌代码

豫P

气候条件

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

基本概况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位于河南省周口市10县市中心,面积1468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场,总人口130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为国。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燃升了人类文明的圣火。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建都始称陈,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到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道教始祖老子生于陈国苦县,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上古时代,这里一直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陈风》10首。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轼、苏辙、晏殊、范仲淹等文坛巨匠留下歌咏淮阳的千百名篇。厚重的历史文化,构筑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史可查的达3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城所在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位于万亩龙湖之中。占地875亩的太昊伏羲陵庙耸立龙湖北岸,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位居全国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辉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的龙湖风景名胜区,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圣地。

环境资源

淮阳县

淮阳地处淮海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闻名全国的农业大县,盛产小麦、大豆、花生、棉花、玉米。粮、棉、油产量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畜牧业居河南省领先地位,是全国油料生产五强县和淮山羊、黄花菜、花生、大蒜生产出口基地。工业迅猛发展,已建立以塑料、纺织、食品、皮革、医药、化工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降解地膜、彩条布、PVC塑胶管、万吨皂素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PE管材生产线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形成生产规模。西气东输燃气管道过境,并在县城西部开口,一批“气代煤”、“气代油”项目,正在筹建。

现代化的交通线路为淮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淮阳东靠京九,西依京广,南临漯阜,北枕陇海,距新郑国际机场仅180公里。漯界、阿深、国商、许毫四条高速公路和106国道穿境而过,省际、县际及城乡公路四通八达。沙河枢纽工程的竣工,使水上运输由沙河入淮河、长江,直达南京、上海。全县电力充沛,程控电话连接城乡,直通国内外。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使古都淮阳蕴涵了巨大商机。开放的淮阳,欢迎四海宾朋来这里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行政区划

淮阳县共下辖7镇、11乡、2农场,即城关镇、新站镇、鲁台镇、临蔡镇、四通镇、安岭镇、豆门乡、朱集乡、冯塘乡、刘振屯乡、王店乡、大连乡、葛店乡、黄集乡、白楼乡、齐老乡、曹河乡、郑集乡、县原种场、县农场。共有497个行政村,2273个自然村。

历史沿革

6500年前,中华人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名为宛丘。后炎帝神农继都太昊之旧墟,易名为陈,陈由此始。夏,陈属豫州。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妫满以国为姓,是为胡公。陈胡公妫满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孙、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战国时期,楚顷襄王迁都陈城,历经38年,史称郢陈,故淮阳又称“陈楚故城”。秦时初设陈县,后置陈郡。公元前196年,西汉置淮阳国,淮阳由此始。东汉改淮阳为陈国。三国时曹植为陈王。北周初名陈州。宋改淮宁府,1913年改为准阳县。因该县位于淮河之北故名。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首称淮阳。南北朝时,郡、州、县数次易名,但区域无大变化。其间,北周首次改信州为陈州。隋开皇年间,县更名宛丘。历唐、宋、金、元县名因之,区域无大变异。其间,宋宣和元年(1119年)置淮宁府。明,以陈州治,县为附郭,宛丘县名泯没。时县境面积2500平方公里。清袭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州为府,置淮宁县。

民国2年(1913年),裁府复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隶河南省。之后,县境有4次小区域调整,共划出村136个,划入村26个、街道10条。民国21年(1932年),设河南省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治淮阳,县属之。民国27年(1938年),县城沦于日本侵略军,日伪设淮阳县政府,属豫东道,隶河南省。同时,民国县政府南迁水寨镇。民国34年(1945年)光复后,民国县政府,治城关,属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隶河南省。民国32年(1943年),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淮太西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治东夏亭(今西华县境内),属中共水东特委,隶中共河南省委。民国35年(1946年),建立淮阳县人民政府,治戴集(今葛店乡境内),属淮阳专区。民国38年(1949年)3月,中共先后建立的周口县、界首县、夏亭县、淮阳市同时撤销。

建国后,淮阳县属淮阳专区,隶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治淮阳。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县改属商丘专区,水寨镇划给项城。1959年,商丘专区撤销,县改属开封专区。1962年,恢复商丘专区,县再改属之。1965年,置周口地区,淮阳县从属至今。

历史文化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为国。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燃升了人类文明的圣火。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建都始称陈,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道教始祖老子生于陈国苦县,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上古时代,这里一直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陈风》10首。

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轼、苏辙、晏殊、范仲淹等文坛巨匠留下歌咏淮阳的千百名篇。厚重的历史文化,构筑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史可查的达3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城所在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位于万亩龙湖之中。占地875亩的太昊伏羲陵庙耸立龙湖北岸,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位居全国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辉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的龙湖风景名胜区,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圣地。

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淮阳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史可查的达32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太昊伏羲陵庙,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周围五省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

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座有史书记载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两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遗址。考古发掘出九个“中国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国城市建设历史推进到4700年前,史学界称之为“华夏第一城”,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考古发掘”。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处,淮阳县城所在地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东汉时期的陈王刘崇墓,是至今考古发掘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砖石结构墓。

面积16000多亩龙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领部族从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在这里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因此可以说,龙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湖。湖中景点众多,全国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16处,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中原水城独有特色,被誉为“中原明珠”、“内陆奇观”。

这是一片历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灵之水,《诗经•陈风》: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是对3000年前龙湖美景的真实描写,这里姹紫嫣红的莲花,是商周时代留下的优良种群;茂密生长的蒲苇,曾是夫子“陈蔡绝粮”的充饥美食;绝无仅有的白龟,把羲皇“一画开天”的传说变成了史实;这里荡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七台八景声名远播。剪枝公园被称为“淮阳独秀”、“天下奇观”。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