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暴雨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内涝严重;湖泊蓄水容积减少,汛期湖面水位上升、易破圩造成灾害;围垦削减了湖泊的调蓄功能,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中文名

内涝

外文名

Waterlogging

本质

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灾害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学科

自然地理学

后果

湖泊蓄水容积减少

分析

内涝可能与排水有关。建于1985年的楼房是介福桥附近最早的楼房之一。但是随着周边楼房的修建,这栋楼房也成为了附近地势最低的一栋楼房。有居民告诉记者,一到下暴雨,周边来不及流走的雨水,便涌向这栋楼房,最终就在这里形成了“游泳池”。

在最近三年,每年都发生了这样的内涝,前面几次都请消防部门来帮助排水。这次发生内涝,在雨小了后一个小时内,积水便自己退去。居民分析,发生内涝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来不及排水:“是不是当初设计的排水管道太小,要不就是排水管道长期没有清理,遭堵了。”

损失严重

广州5年来年均内涝损失超5亿元。据了解,广州市城市洪涝灾害逐年加重。严小康在会上说,连续5年来,平均每年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5亿元。今年6月发生的内涝灾害,造成8人死亡、1人失踪,经济损失27亿元。

广州市水利局局长刘伟全说,广州市的防汛工作还存在四个挑战:一是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还不完善;二是城市排涝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江河缺少控制性工程,堤防的防洪能力偏低;四是防洪工程措施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会议邀请了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城市洪水管理专家克拉克教授,中国国家水文局副总工程师辛立勤等参加,专家将为东莞的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为东莞治理内涝提出建议。

预警

内涝来前1小时即可预警。广州市为解决洪涝灾害采取了系列措施,其中一项是建设东莞市城区内涝监测预警系统。东莞市三防办副主任罗进生说,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城区内涝的监测预警。该系统采用了雷达测雨技术,提高了测雨的准确性,对可能产生洪水灾害的暴雨进行预警;采用独立开发的内涝仿真模型,对城区洪水演进及内涝现况和趋势进行展示和渲染,当出现超标准洪水时,进行预警。

罗进生说,该系统由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建设,目前完成了数据收集、模型开发等工作,预计在明年汛期前能试运营。系统投入使用后,会对未来10分钟、20分钟、30分钟、60分钟等的洪涝情况进行预警,提醒市民提前做好应对洪涝的准备。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陈洋波副主任表示,根据国外经验,该系统对防洪涝的贡献率达15%。

正考虑在峡口建大型电排站。刘伟全表示,在新一轮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广州市正考虑在峡口建一个大型电排站,提高我市排涝能力。峡口为东莞运河与东江的连接处,每当暴雨袭莞引起洪涝时,为减轻内涝造成的损失,东莞运河的峡口水闸需要开闸,往东江泄水。但在东莞运河、东江水位同时高涨时,开闸泄水的效果不明显,寮步等镇街受浸较严重。如果峡口的大型电排站建好后,可以强力将运河水抽往东江,缓解寮步等镇街的内涝压力,减轻受灾损失。

内涝防治

传统内涝的防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不透水地面比例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许多研究者也着手于对内涝的研究上。传统的内涝防治方法主要是增大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管径,以增加在强降雨或长时间连续性降雨条件下的输水能力。

内涝防治的发展方向

由于中国目前许多城市处于非常缺水的状态,而雨水又是一种低污染的水,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水资源。今后将会以内涝的控制与雨水利用相结合的理念。

城市内涝治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内涝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自然调蓄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城市看海”现象时有发生,与全面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为此,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实施意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实施意见》对“十四五”时期加快治理城市内涝作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旨在系统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力争5年内见到明显成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