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水源出江西省莲花县武功山,流入湖南省境内,向南流至攸县汇入洣水,一名伯水,古名攸溪,攸县之名以此。攸县汉置,梁陈间改叫攸水县,隋省,唐复置攸县,故城在今湖南攸县网岭镇罗家坪村,五代梁时徙今治,元元贞元年(1295),攸县人口逾万户,按当时制度规定升格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撤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清属湖南长沙府,解放后攸县被划入株洲市管辖。与攸县相邻的县,东部是莲花县、东南部是茶陵县、南部是安仁县、西部是衡东县、北部是醴陵市。

中文名

攸州

所属地区

湖南省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东部中间

面积

2648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渌田镇、网岭镇、桃水镇、皇图岭镇

政府驻地

攸县春联街道东城新区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桃花谷、白龙洞、酒埠江、灵龟峰、马鞍山等

机场

西南距衡阳南岳机场90公里

火车站

攸县南站、攸县站、安仁站

车牌代码

湘B

别称

攸县

人口

81万

电话区码

0731

邮编区码

412300

行政类别

地方方言

赣语、客家语

主要公路

106国道、平汝高速公路

由来

攸水源出江西莲花县武功山,流入湖南境,向南流至攸县汇入洣水 ,一名伯水,古名攸溪,修县之名以此。攸县汉置,梁陈间改曰攸水,隋省,唐复置攸县,故城在今湖南攸县东,五代梁时徙今治 ,元元贞元年(1295),攸县人口逾万户,按当时制度规定升格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清属湖南长沙府,解放后攸县被划入株洲市管辖。

地理位置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临江西萍乡、莲花,南通粤广,西屏衡岳,北达株洲、长沙,素有“沿海的内地,内陆的前沿”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攸县居两省四市交汇之所,辖20个乡镇、533个村社区,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总人口76.9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第8位。

攸县地处湖南省东部中间,北抵株洲、长沙,南连郴州、广东,西屏衡阳、衡东,东邻江西吉安,位于株洲、衡阳、郴州三市经济交汇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井冈山,全县辖20个乡镇,总面积2648平方公里,总人口81万,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交通物产

攸县交通便利,是资源丰富的大县。攸县县内水陆交通并济,公路交错纵横,醴茶铁路、吉衡铁路、106国道、平汝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北通320国道,西与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相连,运输极为方便。境内气候温和,农业物产品种繁多,是全国商品瘦肉猪、商品粮、速生丰产林和油茶生产基地县;

地下矿产资源富集,已查明的矿藏品种20余种,其中以煤、铁矿石、玄武岩、花岗岩、石灰石居多,煤炭储量在3亿吨以上,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拥有劳动力40万人以上,有18万人常年在外经商务工,“攸县的士”成为湖南省十大劳务经济品牌之首。

风景名胜

攸县城东有一座山叫灵龟峰。灵龟峰林木茂密,独立于洣水河畔,形似一只逆水浮游的巨龟,故此得名。灵龟峰与对河白茅洲相望,峰上屹立有古刹灵龟寺、观音殿。远看殿宇依山而建,凌空而立,气势恢宏;近看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秀美天成。故而灵龟峰享有峰奇、水秀、林幽、寺古,"梅城第一峰"的雅号。[1]

社会经济

攸州经济活跃,是发展提速的热土。攸县工农业发达,商贸繁荣,经济活跃,历来是湘东南经济交流中心。1997年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小康县,2000年被更为湖南省五个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之一。

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目标 ,突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农产品开发、旅游开发四大重点,着力实施民营经济领跑战略,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资源采掘加工、建筑建材、化工为支柱的20多个产业门类,建设了攸州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42.5亿亿元,人均GDP达到39427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湖南省第8名。

名人

谭震林

谭震林(1902—1983),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胡庶华

胡庶华(1886-1968)生于湖南攸县城关镇一个教师世家,17岁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同时又考入湖南私立明德学校,1911年京师译学馆德文班肄业。1913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先后入柏林矿科和工科大学,1920年获铁冶金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国民党早期党员。

后历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事务主任,武昌大学教授、代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上海钢铁厂、汉阳兵工厂厂长。1928年任国民政府农矿部农民司、农林司司长。1929年后任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校长,立法院第二届立法委员,第三、四届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授委员、六届中央监委,三青团中央;团部副书记长。1932年、1940年、1944年三次任湖南大学校长。

1935年8月至1938年7月出任重庆大学校长。 拥护国共合作,主张团结抗日。1947年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湖南大学学生反内战游行。1949年赴香港,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努力。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遭通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是全国政协第二至四届委员。

从事冶金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铁冶金学》、《冶金工程》、《中国战时资源问题》、《钢铁工业》等。素以廉洁的操守、热烈的心肠和干练的才学而著称。1968年6月17日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