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明实践”后半篇文章,三明工业产业这样做

日期:2021-01-29 15:11 来源:三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 | |

  2021年1月29日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大家集思广益,为2021年以及“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谋新篇布新局。 

    

  全力推动2021年工信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局影响全局、启程关系全程。全市工信系统要做好“三明实践”后半篇文章,持续做实做足“工业三明”文章,深化“五比五晒”,着力“产业优”,加快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力争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2%、16%以上,完成单位GDP能耗目标任务。  

  在增强产业动能上实现新突破  

  图片  

  顺势而为谋项目,要紧盯产业前沿动态,洞悉产业发展趋势,按照“三年一滚动、一年一调整”的方式,立足“三明实践”这一全方位重大机遇以及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央对口支援等叠加政策,策划一批有前景、有效益的商机项目。  

  瞄准龙头抢项目,瞄准对口支援的央企、共荣共生的国企、行业领军的民企,精准策划一批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  

  扬优补短打基础,推动石墨和稀土等资源就地转化使用,要联合贝特瑞集团攻关微晶石墨产业化技术,协同厦钨新能源公司争取稀土分离指标。要对标对表省级标准化园区试点,顺应“轻资产”投资趋势,建设一批适配性标准厂房,推进产城融合,促进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在优化产业生态上凝聚新合力  

    

  “一企一策”服务重点企业,坚持优惠与贡献对等,做好“一企一策”的评估兑现,给予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得感;推动“一企一策”向高成长企业、上市后备企业拓展,力争新签订或续签、提升“一企一策”50家以上,培育三明的“金娃娃”。  

  “一项一策”推进重点项目,落实落细“五个十”重大项目工作机制,持续做好专班服务,推进三钢技改提升及延伸产业链、科顺新材料生产基地建设等8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年内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推进恒瑞医药、国投集团循环经济产业等7个签约项目落地建设。  

  “一业一策”培育重点产业,做大做强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两大主导产业,集聚提升一批高端零部件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树“枝繁叶茂”,力争2021年实现产值1700亿元。提档升级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  

  在提升产业质量上迈出新步伐  

    

  突出创新发展,实施新一轮技改行动,力争到2023年全市规上企业新一轮技改面达95%以上,70%以上企业生产设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年内推动100个以上项目列入省级技改重点项目库,大力支持三钢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新增省级首台(套)设备5个以上,扶持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10个以上。  

  突出绿色发展,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力争全市“十四五”能耗控制指标增量在300万吨标煤以上,年内创建省级绿色工厂5家、绿色园区2个,实现绿色设计产品“零突破”。  

  突出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闽西南协作和京闽合作,建设好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三明中关村科技园3个共建园区,加快台氟、三立福(安辰)等项目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科创型企业,提升产业创新链和价值链。  

  在实现“开门红”上拿出新实招  

  图片  

  一线服务,结合“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推动企业迟放假、早复工。力争至2月27日(正月十六)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85%以上。  

  用好政策,指导企业用好省市两级的一季度增产增效用电奖励、一次性稳定就业奖补、“手拉手”奖励等政策,促进企业多生产、多用电,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进一步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  

  压实责任,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疫情防控部署,指导企业提前储备防护口罩、测温枪、消杀用品等各类防疫物资,全力抓好工业企业特别是民爆物品和煤炭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管,确保过一个平安祥和的节日。  

  奋力推进“十四五”工信领域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总体要求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做实做足“工业三明”文章、着力“产业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推进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为新时代新三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工业支撑。力争到2025年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两大工业主导产业产值分别突破2000亿元、550亿元,建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2个以上。  

  图片  

  牢牢把握三个“新”,找准工业高质量发展超越方向。 三个“新”指的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推动工业发展的根本遵循。特别是在“三明实践”宣传报道之后,为我们争取政策、对接项目、推动转型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要发挥比较优势,真招商招真商、大招商招好商,做好“产业链+”文章,实现工业发展动能转换、发展质量跃升。  

  图片  

  突出做强三类“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会提出构建“四三三”产业新体系,涉及工业产业的可以归纳为“2+2+1”,即全力抓好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新型建材、高端纺织两大优势产业,积极鼓励扶持生物医药产业。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些产业,开展全链条梳理,厘清薄弱缺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加快锻长板、补短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全面强化三轮“驱动”,着力厚植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创新驱动,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工业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改行动计划,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研发攻关,研发更多独门绝技,培育更多“单项冠军”。二是龙头带动,坚持“合算合规”、优惠与贡献对等原则,持续拓展完善“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提高政策精准度、实效性,培育三明“金娃娃”。三是项目促动,落细落实百亿产业链招商行动方案,用好产业链招商地图,加快引进一批增后劲、优结构的大项目好项目。  

  图片  

  持续完善三大“平台”,着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一是园区平台,要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化、绿色化、特色化建设,推进产城融合,打造产业舒适生态圈。二是服务平台,要常态化开展“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制定工业产业专项政策,增加“政企直通车”服务内涵,拓展“法官工作室”法治服务,全力解决好企业问题。三是互动平台,要在企业、项目一线多花时间,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服务好企业,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一竿子插到底抓落实,营造政企互动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纠错 纠错 评论 评论 关闭
相关链接:
智能推荐 点击进入>>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