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变》一书说:帕尔默所写的《教学勇气》激励我们回想立志从教的初心,指引我们重树“天职”观念,从而给我们注入无怨无悔地从教到底的动力。

分享一下阅读《教学勇气》的随笔、思维导图及摘抄。

在导言部分,作者认为要探讨“构成教师自我的内心景观”必须通过三个重要途径,即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

导言部分思维导图

理智的应该是指关于教学和学科相关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学科教学的相关知识。

情感的途径是指我们在教学时应使师生产生有利于交流的情感——喜怒哀乐等情感会在教学现场或强化或弱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的,教师个人的情绪会影响教学的过程,比如某天你心情愉快地走进教室,带着饱满的精神与活力开始授课,可能这节课会进行得特别顺利,师生互动会更加和谐。相反,如果某天你心情郁闷,可能会觉得这个学生不顺眼、那个学生更捣蛋了,这样的情绪可能会导致一节课草草收场。

精神的途径是指我们应以多种方式来回应内心急欲与外界息息相通的渴望——这种渴望会激发人们对工作的热爱,是激发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第一、二章

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二章思维导图

一、换位思考,不断反思

作者善于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他说:“只要我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变性,忘记了自己不断走向实现自我的漫长历程,我就对学生有了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

“通过回想我们的导师,我们就能想到自己,通过回想我们自己,我们就能想到我们的学生。”

当我们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们肯定也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老师,我们可以借这样的经历让自己不要成为学生讨厌的老师。

我们也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也许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学生的眼中却是一件天大的难事,如果我们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就能根据他们成长的步伐,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教育。

明白了学生成长的多变与漫长,才不会对学生有“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这样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就会从容许多,不会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当我们发现我们是牵着一只只蜗牛去散步的时候,就让我们慢慢走吧,说不定沿途也是风光无限呢。

第二章 学会倾听,对症下药

我们诊断学生有何“病情”将决定我们对学生如何“治病”。这就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每个班都有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出于以自保求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年轻人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

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就算体育课也没法让他喜欢。他来学校要么睡觉,要么画一些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的画,有时还会捣乱、影响别人。整个人没有一点朝气,看到他仿佛看到行将入木的人。

刚入学时他们应该都是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为什么几年的学校教育就让他们变成这个样子呢?

也许因为他无法适应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也许他在学业上一再的受挫让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实他真的不笨,他的问题应该就是“根植于更隐秘、更难驾驭的内心深处”——某种恐惧,但老师还无法倾听到他“尚未发出的声音”。


所以,老师应学会倾听,才能对症下药。

摘抄:

P2“本性与本职的契合”可称为天职

P3身处困境但心中力求完善和淡泊的个人,得用“充满勇气的心灵”来接触外界。

P30如果你对教学满腔热忱……那么摆脱教学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对教学了然于胸。

P31对优质同教学来说,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认识学科同样重要……是否能认识学生、认识学科主要取决于是否能认识自我。

P37教师拥有的力量是足以创造促使学生尽量多学或根本不学的条件的。

P42-44

每次上课都应是我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一场古时称为“教育”的那种教学相长的交流。

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老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好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在教学中折射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好老师则在教学中将自我、学科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学勇气就是教师在面对强人所难的苛求进仍能尽心尽力地坚持教学的勇气,凭着这股勇气,老师、学生、学科才可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之中。

P52甘地(Gandhi)称他的人生是“体验真理”的人生。

布伯(Martin Buber)说:“所有真实的人生都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穷无尽的相遇。

P53 我们许多人是出于性灵的理由而成为教师的,这种意欲从教的心灵中充盈着钟爱某门学科的激情,助人学有所成的豪情。

P55洞察力和领悟力才是接受教育的真正收获。

P57依赖外部的“各种技术办法”不足以长时地维系人们关注教学的热情

我们再次坚信内在世界具有发行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力量,我们之所以成为教师是一度相信观点与见识至少与我们周围的世界一样真实可信,强大有力……相信内心真理能赋予人们变革外在世界的力量 。

哈维乐任捷克共和国首任总……“……要拯救人类世界唯有依赖人的心灵,因为人类世界是否得救要取决于人的反思,取决于人的谦恭,取决于人的担……人不应是外部力量的牺牲品,而应是拥有不可剥夺的内心力量……”

P60在师生的这种相遇中,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导师特立独行的品质,还有学生由此激发出来的择善而从的品质。

P64教学技巧要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则因人而异:当我们更多更深地了解自我时,我们就能学到展现而非掩饰自己个性特点的各种教学技巧,由此可产生优质教学……来自反思的自我认识,对我的教学到头重要,因为它提示了我的内心与学生的内心之间复杂多变的性质。

只要我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变性,忘记了自己不断走向实现自我的漫长历程,我就对学生有了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通过回想我们的导师,我们就能想到自己,通过回想我们自己,我们就能想到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