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对延边老区的真实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在延边这片热土上,有革命烈士17740名、革命历史遗迹1200余处,龙井市三合镇清泉村烈士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这座纪念碑不仅表达着后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其背后更有一名老人长达58年义务守碑的动人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窦常龙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时光回溯到1964年,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龙井市三合镇清泉村建成,时任清泉村党支部书记的李银基主动申请,成为了“守碑人”。此后的岁月里,每当清明节、中元节到来的时候,李银基便会自发组织党员和村民带着鲜花、水果、食物和酒水一同去祭奠英烈,坐在马扎凳上给英烈们讲述家乡的变化,祖国的飞速发展。平日里,他也会带着英烈画像,深入学校、村部宣讲他们的英雄事迹。

“这位战士名字叫全东学,刚刚结婚3个月,就离开了家乡,连自己女儿的模样都没见过;金凤山是抗日游击队员,被敌人围困后烧死在屋内,年仅19岁”“他们最大的不过30岁,最小的20岁,为了保家卫国,与家人分离,在前线浴血奋战,用生命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每当有人来为烈士们祭扫的时候,李银基总会如数家珍般向大家介绍烈士们的生平,说到动情之处,老人总是泪眼婆娑。

民警探望李银基老人(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来此祭奠的人经常问李银基,为何如此珍视这座纪念碑,老人道出了缘由:“在你们看来,这座纪念碑篆刻的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名字,可对我来说,他们却曾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因为他们中既有我儿时的玩伴,也有我熟识的故人。”为了能更好地看护纪念碑,离自己敬仰的英雄更近一些,2019年,老人直接在纪念碑不远处盖了一座房子,日日夜夜住在这里。

三合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窦常龙是一名戍守边关十余年的“老兵”。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那年,李银基老人来队给大家讲革命英烈故事的情景。从那一刻起,老人守护纪念碑、传承烈士精神的身影和故事就深深根植在窦常龙心中。从那以后,窦常龙和同事们便会经常去探望李银基老人,和老人一同去祭奠英烈,为村民宣讲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李银基老人为三合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讲述烈士事迹(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青丝到白发,壮年到垂暮,李银基老人赤心守护纪念碑五十八载,直至生命变成“墓碑”。2022年12月16日,这位耄耋老人走完了平凡而又厚重的一生。弥留之际,老人亲笔写下书信,希望自己离世后,能够有人接过“守碑人”的接力棒,继续守护英烈忠魂。窦常龙听闻,主动申请成为新的“守碑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窦常龙接过象征“守碑人”信物的马扎凳(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清明节前夕,一场庄严的“守碑人”交接仪式在纪念碑下举行。“守的是碑,传承的是精神,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也必须被铭记,我一定会将守碑精神和烈士事迹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窦常龙在老人的屋前、烈士们的碑下表达着肺腑心声,亲手接过李银基老人送给接任者的信物——一把老人祭奠英烈时随身携带的马扎凳,正式成为了“守碑人”。全体党员在窦常龙的带领下,高举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边境大地。

英烈的精神生生不息,漫山的金达莱花含苞待放,犹如李银基老人对新“守碑人”的无声期许。三合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全体移民管理警察将以国门卫士的使命担当传承不朽的烈士事迹和李银基老人坚韧的守碑精神,让革命薪火永耀边疆。(孙罡、檀洺)

编辑:郭东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专题
    更多>>
    做客央广网
    大时代
    远山的回响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