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想要爆火的人和城市,都应该好好研究下哈尔滨的案例。

这个冬天最火的城市,毫无疑问,就是 哈尔滨,3天狂揽60亿,多个热梗火出圈,沉寂多年的大东北爆发出了强劲的翻红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在研究这一事件时,翻来覆去说不到重点,今天我就直击问题的核心,告诉大家东北爆火背后两大关键的核心原因。

01时势造英雄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中国古代先哲在翻阅浩瀚的史书时,都会不约而同的指出一个关键的字,那就是——势。

顺势而为,以待天时,是无数王侯将相、古圣先哲人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你所做的那件事,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那么大概率就是遗憾收场悲剧落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 东北爆火这件事。

很多人一再强调,东北之所以能火,是因为鹤岗的低房价、便宜的沈阳早市、量大实惠的东北菜、真诚直率的东北老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简单动一动自己的小脑袋就能想清楚,上面提到的这些优势,几乎就是东北的基本属性,几十年如一日,一直都是如此,如果这是爆火的核心原因,那以前东北为什么没有火?

所以很显然,这些优势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核心因素。

东北之所以能在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爆火,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踩对了三个大势。

第一个大势——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就拿 鹤岗来说,那里的房价一直都很便宜,为什么以前没人关注?答案很简单,因为以前中国的经济还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年均7%、8%甚至10%的增速是社会的常态,大家去外面闯荡有大把的机遇,当时但凡是有点志向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去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安家,所以那个时代流行于互联网的主要内容是三天一座楼的深圳速度,是先赚一个亿的造富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内容更容易火,因为社会的一个整体大势就是高速增长和人生逆袭,有这个基本的土壤在,与之匹配的内容就有可能火。

反观鹤岗的低房价,就显得与那个蒸蒸日上的时代有点格格不入,如果你在当时和周围的人说,我的梦想是去鹤岗买房安家,那大家多半会觉得你没有出息,所以很少有人会去聊鹤岗相关的话题,就算有人拍摄了短视频,也不具备爆火的基本元素。

因为从传播学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有那些让大家反复观看、自愿转发的内容,才有可能出圈,比如日本核污水、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 如花这样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转发了对你是有收获的, 比如收获了爱国心,收获了老公对你的顺从等等,而去鹤岗买廉价房子安家这件事情,转发出去别人很可能会瞧不起你,收获的只有鄙夷,那自然就不会有太多人去传播这件事情。

看懂了传播学和人性的基本逻辑,我们再来看鹤岗这两年为什么会突然爆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一切都没变,唯一的变化就是时代的大势变了。

中国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如今的常态化发展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趋于平稳,一旦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赚钱的项目变少,人们的思考方式就会发生变化,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

1. 反感奋斗,开始流行躺平文化。

2. 消费降级,买东西更加注重性价比。

3. 逃离大城市,大批年轻人返回老家。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当社会环境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鹤岗的低房价、便宜的 沈阳早市、量大实惠的东北菜、拼多多、价格实惠的零食店铺……这些高性价比的事物转发出去更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自然也就有了爆火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这个基础之后,东北又踩对了第二个大势——短视频直播时代。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没有各路博主的实地打卡,东北的高性价比生活也不会引发全网的关注。

东北幸运的地方就在于,它遇到了一个好时代,一个人人都能上网的好时代,一个人人都能刷视频的好时代,想象一下如果现在还是2G时代,发个图片都费劲,那东北的美景又怎么能被全网得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更绝的是,东北还踩对了第三个时代大势,那就是疫情之后的消费积压。

2023年的五一为什么会是史上最拥堵的五一?因为它是疫情之后的第一个长假,同样的道理,今年的东北为什么会格外热闹?因为2023-2024的雪季是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完整雪季,很多人早就想去东北旅游滑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积压了好几年的需求,终于在今年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下一波爆发出来,这才形成了一个现象级的旅游盛景。

02打铁还需自身硬

当然,除了外界的时代大势,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打铁也需自身硬!

在中国的土地上,也许还有比哈尔滨性价比更高、更美、更热情的城市,但你很难找到比哈尔滨更重视游客体验的城市了。

根据哈尔滨文旅局自己的回应,为了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更满意。

他们已经做了整整一年的准备了,从2023年年初开始,他们就在多平台多维度的宣传黑龙江,还邀请了很多头部博主给 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引流,打造了多个知名IP。

比如说索菲亚教堂的旅拍、红专街早市、淘学企鹅等等,而且每个视频发出去之后,他们都会搜集游客的真实反馈,游客说哪里不太满意,他们就会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比如说,有游客说在索菲亚大教堂拍照的时候,如果有个月亮就更好了,他们看到评论后就弄了个人工月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游客说哈尔滨天气太冷了,他们收到反馈之后立马就造了很多小暖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东北冻梨,几百年来都是一整个直接吃,东北王张作霖都搞不了特殊,可一听说游客不知道怎么吃冻梨,哈尔滨立马就弄出了冻梨摆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游客宠到这种地步,就不是简单的待客热情那么简单了,而是东北真的太需要来一波发展的强心剂了,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们不惜倾举城之力!

为什么东北会这么拼?

你看看这几年东北的热搜新闻就知道了。

GDP增速全国垫底。

出生率全球最低。

投资不过山海关。

东北人全国大迁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多了这样的新闻,导致很多人现在一说起东北,第一印象就是冰天雪地不适合居住,缺乏产业只适合种地。

但实际上,东北的巅峰期可不是这样的,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曾经无比的辉煌。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全国14个直辖市,东北占了足足7个。

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156工程,东北占了57个,其中哈尔滨一个城市就独占13个,比其他单独一个省份加起来都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年代的东北,以仅占全国10%的人口,产出了全国69%的化工品、78%的电力、93%的钢材、95%的机械,几乎就是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共和国最艰难的时刻。

现在的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

中国的第一架直升飞机是东北造的、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也是东北造的、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第一架轻型轰炸机、第一架大型水上反潜轰炸机……全都是东北造的。

东北雄厚的工业实力曾经是新中国最大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为了援助三线建设,为了整个家庭的健康成长,从60年代开始,作为老大哥的东北几乎是散尽家产,在15年的时间里,东北向全国各地迁移了200多个工厂、援建了300多个项目、输送了100多万的人才。

现在炙手可热的深圳和上海,都是背靠东北的援助发展起来的,当年两万辽宁工程兵千里建设大深圳的佳话,至今依然还在民间流传。

可如今弟弟妹妹们都长大了,东北老大哥却变得落寞了,为了适应国家战略调整,也为了让整个大家庭都能够吃饱饭,在大家最需要的时刻,东北又默默地转型成了全国的农业生产基地,努力给全国供应着小麦、大米、玉米等不太赚钱的农作物,牺牲了自己,守护了我们的铁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由于缺乏对应的产业,东北的年轻人很难在当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无奈的背井离乡迁往全国各地,随着人口的持续流失,东北经济愈发的没有了活力,实在是没有办法,老大哥在才不得不在旅游业上倾尽全力,因为这可能是他们少有的逆袭良机了。

很多人说哈尔滨是“讨好型市格”,这个说法其实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对自己的家人好并不是讨好,而是一种简单的情愫,就像东北人称呼我们南方人为小土豆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哥哥对弟弟妹妹的一种爱称,淳朴的东北人可能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他们只是看到弟弟妹妹们回家,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