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三院WJ-700“猎鹰”无人机再次完成技术突破

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2022-09-04

4386 0 0

北京时间2022年8月27日,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WJ-700“猎鹰”无人机再次完成新的技术突破试验验证。作为国内无人机总体研制“国家队”的海鹰航空公司,团队里的每个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昭告,中国航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无人机领域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其实,早在2021年1月11日,“猎鹰”无人机以及他的团队就已经在互联网上出圈了,猎域千里,凌于长空,这款高空高速察打一体无人机,首飞成功曾一度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猎鹰”无人机总体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三十出头,总师42岁,年龄最小的设计师刚刚25岁。这是一支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统一行动。

这是一群自我要求极其严格的青年才俊,为达到“高空高速,精确打击,长时飞行,全面领先”的研制目标,他们自我加压,推翻重来,针对高空高速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市场需求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超大展弦比气动外形设计、总体飞行性能优化设计、全新复合材料机体结构一体化设计制造、故障可重构的全自主多余度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市场夹缝中抢夺先机

当下,竞争性采购已在无人装备领域趋于白热化,“猎鹰”无人机作为三院重点型号,市场推介尤为重要。在三院领导下,海鹰航空公司紧急协调各方力量,吹响了研制集结号,以时间换市场空间!一次,三院隆重邀请多个用户进行现场观摩。在飞行演示试验前夜,各项准备均已就绪,当晚10点多,靶场突然通知需要大幅压缩飞行试验时间。“试验时间压缩,这样能完成预定任务吗?”“猎鹰”无人机研制团队下定决心要闯一闯!型号副总师李总斩钉截铁回答:“可以,我们现在立刻做准备!”他一边分解布置任务,一边轮流叮嘱注意事项,各系统开始紧锣密鼓有序开展工作。任务规划专业成员开始调整航迹点和任务点,飞控系统同步仿真仿测,总体调整飞行任务要求,更改协同指挥程序中的一条条试验口令……1月份的北方寒风刺骨,零下30°的严寒环境挡不住团队市场推介的热情。零点的钟声敲响,完成航线调整规划,李总对数据一一进行校对;凌晨两点,完成仿测,他细致检查更改后的各项数据及应急处理预案;凌晨三点,他对指挥程序中的每条口令及发送时刻进行细致校对,再三核对无误后同应急预案一起整理完毕,此时,天,又蒙蒙亮起来了……


在这漫漫长夜的技术准备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手冻僵了就用暖水袋捂一捂,脚冻麻了就跺一跺,每个人都以保障飞行试验成功为己任。地面启动电源是无人机发动机地面起动的关键设备,由于严寒环境,导致电源内的电池性能下降,型号机务老李和小郑主动请缨,冒着严寒天气,通宵坚守在机库里,始终保持电池加温状态,确保了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

在一飞冲天的“猎鹰”面前,疫情也难以阻挡。2021年7月,国外疫情泛滥,归国机票一票难求。为抓住新型号市场先机,海鹰航空公司李总和小彭冒着生命危险远赴海外进行市场推介,成为了疫区中最美的“逆行者”。他们抛弃个人安危,抓紧一切时机与外方进行沟通谈判,最终获得市场意向订单。在这期间,两人先后进行了近20次的鼻拭子检测,导致鼻腔多次严重出血。

在收到谈判紧急通知后,型号总师刘总经过6天连夜准备,紧急出访,带队开展合同谈判,最终签订合同订单。


在质疑否定中顶半边天

“猎鹰”无人机研制团队除了少数几个总师、副总,大部分都是工作不满5年的85后、90后,甚至95后。新技术难度大、团队成员太年轻,研制压力不言而喻。如果说WJ-700型号的诞生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超越的过程,那么技术团队的青年们也必然是经历了一个从质疑到期待的洗礼。

作为技术指标领先的高空高速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猎鹰”在最初立项论证时受到多方质疑:“目前技术能否实现高速无人机对时敏目标的侦察打击?”“国外用的均是低速的,高速型号是否有市场?”“目前的技术水平能否实现拟定的航时指标?”“全复材结构能否实际应用?”....面对这一切,研制团队基于科学预判,下定决心要拼一拼!尤其针对无人机高升阻比设计的关键技术,技术团队深入风洞试验单位,24小时连续不间断工作,最终突破了大展弦比无人机高空长航时设计技术,实现系统指标闭合。

型号研制进入滑行试验关键阶段时,面对型号总体专业人力资源严重紧张,设计优化、研制生产、内外场试验验证和市场推介等工作“五线”并行开展的情况下,团队新人小田仅入职1个月就被派往外场,在帮学导师指导下担任起了现场副指挥的工作。在后续的飞行试验中,他始终担任地面1号指挥,主导了多次飞行试验现场工作,承担了型号研制的关键任务。从2020年7月到2021年11月,小田累计出差超过300天,在外场艰苦环境中快速成长。当时团队里面流传这样一句玩笑话:“我们的小劳模小田是回北京出差的。”


7月,团队还新入职了一位95后女孩天琪。刚入职不久,就到外场做测控主岗,一时间,质疑声四起:“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出身的天琪懂通信吗?要不要从北京再调一个人过来?”“天琪毕竟是新人,她做主岗我不太放心。”甚至团队两总也曾电话询问她的师傅海旺,“天琪做主岗,你放心不放心?”。面对质疑,师傅肯定地说“我放一万个心!”

这份“一万个心”的信任可不是随便张口而来。天琪自加入猎鹰研制团队以来,几乎每个夜晚都会打电话向师傅请教疑点,复盘当天的工作。那句“师傅,我还是有点不放心,您能再给我讲讲吗?”是每晚回荡在海旺耳中最为熟悉亲切的话语。随着时间推移,研制团队成员都能看得出天琪对项目的理解早已深谙入心,她仿佛把整个飞行试验的流程在脑子里过了几十遍。日复一日,正是这股子拼搏的“韧劲儿”,让这个“95后”的姑娘终于得到整个试验队和型号两总的信赖。

在科学探索中果断抉择

型号总师刘总是产品方案论证中期接手任务加入到WJ-700研制团队的。一进团队,他便结合当前市场实际需求,对方案进行了重新审度。为追求极致,他做出“将性能指标在原有基础上再提升30%是有非常可能实现”的判断。

在新目标下,团队果断抉择,推翻原有方案,开始重新论证。为了满足无人机高性能指标要求,WJ-700无人机大量采用新架构、新方法,新技术使用率接近50%,在国内高空高速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系统首次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使用新材料就会带来新问题,生产工艺、质量管控等都需要团队重新摸索。当发现加工出的材料初样件性能不达标时,团队从源头开始,从设计到生产制造全过程梳理了一遍又一遍,最终发现症结,攻克技术难关。

“指标再提升30%,之前总体方案中的具体参数以及各分系统设计方案只能全部作废,一切重新来过。这是自我施压,敢于‘归零’的表现,这份决断来之不易,我们的团队在这方面顶住了压力,我也真诚感谢团队每个人的支持与担当!”刘总激动地说。

说到担当,就不得不提那一次飞行试验特情的出现。飞机返航一切如常,二十分钟后即可顺利着陆。突然,地面站红色警示灯闪现,一级飞行特情出现了。时间仿佛进入了慢放,瞬息之间飞行监控人员脑中涌现出万千思绪。冷静判断,快速思考,在全面评估其他设备工作状态及数据后,黄总大胆决策,放在手边的应急处理预案来不及翻看,也无须翻看…一番指令和操作后,红色警示消除了,从开始到结束仅仅用了不到3分钟,飞机按原计划进场并稳稳着陆,直至刹停,地面控制站里凝固的空气又流畅起来。“在科学探索的路上是没有坦途的,既然选择了这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那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我们的可靠性进一步得到证明。”团队专业副总黄总说。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如今更具市场竞争力、更具前瞻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猎鹰”。

敢闯、敢拼、敢担当,敢为一流的航天基因,成就了中国飞航,也引领着“猎鹰”无人机研制团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勇于自我加压,敢于创新突破,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制发展路线。青春的岁月,因梦想的倾注而熠熠发光,个人的理想,因家国使命的融入而慷慨激昂。追逐航天梦、强军梦、强国梦的路很长,但他们毫不畏惧,一路坚持一直“敢”!




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