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同济大学自主智能创新基地:锚定未来产业,铸造“同济创新创业生态圈”

“科创中国”同济大学自主智能创新基地:锚定未来产业,铸造“同济创新创业生态圈”
2022年11月06日 18:51 科创中国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产学研融合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按照“科创中国”建设“求实效、植内涵、提质量、筑生态”的总体要求,面向全国组织开展认定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工作。

近日,根据《“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建设实施与管理办法(试行)》(科协办函创字〔2022〕57号)《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推荐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的通知》(科协办函创字〔2022〕60号)要求,经评审和公示,194家单位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获得认定的创新基地进入建设阶段,建设周期为2022年至2024年。

我们将陆续刊发首批入选基地简介,展示基地风采。

同济大学打造创新创业孵化高地

同济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溢出效应,为“一带一路”、上海世博会、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强力科技支撑。依托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构建“自主智能”技术底座,协同政府和领军企业优势,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同时,在校区周边形成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21年产值达564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校地合作典范模式。经历多年发展,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孵化硕果累累,同济科技园获评“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

同济“三全五环”服务体系全方位赋能企业成长

同济大学紧密围绕创新创业衍生孵化功能,坚持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政府政策导入为推力,以大学优势学科为依托,借助园区空间扩展、服务平台搭建等方法,为创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专业的孵化服务和优质的创业人才。

经历不断探索,学校已形成“三全五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伴随以“创新启蒙、创业教育、创业资助、创业关怀、创业加速”五个相辅相成的服务环节,保障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的深度服务支持,使大学生创业成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服务工作机制,为创业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提供专业的指导,并搭建了投融资、项目申报、创业培训、人力资源、市场推广、评优评先、专业中介、财务代理、党建工会等九大专业孵化服务平台,由此细分出包括同创汇、集知产、品质行、引进门、聚名利、帮你算、一点通、人才桥、找资金、走出去、专家堂、律相随等十二个具有突出专业性的品牌服务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各方面需求。 

历经多年沉淀,孵化出同臣环保、同岩土木、中卉生态、源慧信息等一批亮点科技企业,培育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0家,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16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7家。近三年以来,年均为创业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近百场,申报科技项目资助4000万元,融资6亿元。

同济大学推进“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同济大学入围“科创中国”创新创业类创新基地,将继续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群布局和校区分布的特点,坚持校、地、企紧密协同合作。

首先,将进一步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创业企业孵化工作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增强企业培育能力。一是建立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实验室、重大科研设施等资源面向科技园企业开放共享的机制,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围绕科技成果的全生命周期,在价值评估、技术培育等关键环节,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提供专业服务;三是围绕创业孵化链条,建立分级服务模式,开展精准孵化。

其次,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一是积极新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为环同济乃至全上海的中小研发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实验测试服务,打造科技创新亮点;二是打造创新服务集群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企业孵化基金设立实现突破;三是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领域形成明星项目,持续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瞪羚企业。

同时,建成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共生型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体系”,把基地打造为创新策源高地、应用示范高地、制度供给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带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基地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动能;二是不断提升自身的企业服务能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领域培育出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三是推动“环同济”模式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成为知识、人才、产业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的创新高地。

  • 世界级天文台产出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 “悬赏金”超1.5亿元!聚焦徐州市“1号产业”,十大项目等你“揭榜挂帅”→

  • 科学探索奖第五年 将248位“无名”青年科研者推向台前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