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CENTER
研究中心

电气分中心

微电子研究中心

微电子研究中心电气分中心
依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建立。围绕国家集成电路和“双碳”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电力芯片、智能装备和智慧能源系统等技术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智慧能源系统、智能装备和电力芯片的人才引育综合平台,建成智慧能源系统、装备及芯片领域的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产学研用创新机构,深入服务绍兴地方经济,辐射长三角,助力区域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和双碳战略的扎实落地。主 任:丁 一副主任:郭 清联系电话:0575-88772700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向Ø 智慧能源系统规划与安全高效运行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的风险评估、兼顾韧性和经济性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与设计、灵活资源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平衡调控的技术及装备、源网荷互动商业模式和市场化机制设计。联 系 人:丁一、叶承晋Ø 功率微电子测试在功率芯片检测、失效分析、可靠性测试及电力电子器件测试装备技术开发等方向展开研究,面向功率器件相关企业需求协助技术攻关,并对外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检测服务和合作。已获批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联系人:郭 清、张 斌Ø 功率器件高端检测装备研发聚焦大功率器件测试检测装备的产业化,开展大功率模块动静态测试技术及装备、功率半导体模块三维成像工业CT技术及装备研发。联系人:张军明Ø 低碳智能电力装备及应用创新研究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智能电力元件、设备、系统,如模块化低压并联动态电压调节器、高压串联DVR、通用变流器成套(结构、绝缘、散热、抗干扰、系统集成PEBB)技术,解决大规模BESS电压/容量/效率/安全性低、成本高等行业痛点。 联系人:陈国柱
Mroe

信创分中心

微电子研究中心

微电子研究中心信创分中心
依托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建立。聚焦集成电路方向,是开展芯片设计、半导体装备开发、先进光电封装及应用为一体的研发链整合和产业链孵化创新平台,目前已经建成了 MEMS 器件研发平台,正在建设先进光电封装平台,着力打造以异质集成设计、工艺、封装、应用为主线的研发体系,以此为基础联合申请省级研发平台,支持绍兴集成电路相关产业发展。具体方向包括:激光器芯片研发、光通信芯片研发、新型芯片研发、光电混合封装和半导体设备及应用研发。主  任:陈红胜常务副主任:钟蓉戎副主任:王曰海联系电话:0575-88778600主要研究内容及方向:Ø 电磁技术研发围绕新型人工电磁结构、异向介质、电磁波隐身、深度学习与智能电磁波调控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射频通信领域。重点开展5G天线、微波光子、太赫兹通信等研发。联系人:陈红胜Ø 异质集成与封装技术研发围绕集成光子芯片、先进光电封装开展研究。重点开展密集波分复用/解复用芯片、异质集成芯片与封装、光相控阵雷达芯片等研发。联系人:杨建义Ø 高精度MEMS传感器技术研发围绕高性能MEMS传感器、微系统及微能源技术开展研究。 重点开展地震勘探MEMS振动传感器及系统、微纳卫星用MEMS惯性传感器等研发。联系人:车录锋Ø 光芯片与装备技术研发围绕光通信、光互连、激光器等方向开展研究。 重点开展新型光天线、微波光子芯片、高速光开关、激光器等研发。联系人:王曰海Ø 非线性光学技术研发围绕集成光电子技术及光子计算、中红外集成光电子传感及通讯,红外超表面波前调控及成像系统开展研究。重点开展超表面透镜芯片、光学算子加速器、柔性传感器芯片等研发。联系人:林宏焘Ø 医学电子芯片技术研发围绕医疗设备传感和治疗关键功能部件的集成化和芯片化开展研究。重点开展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检测和治疗相关的心脏磁导航接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并拓展医学电子功能芯片在微创治疗和健康监护等方面研究。联系人:皇甫江涛
Mroe

大健康材料分中心

生命健康研究中心

生命健康研究中心大健康材料分中心
依托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建立。聚焦大健康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开展生物医用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发光材料与器件、功能分离膜与组器件、石墨烯康护材料及其产品的制造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其工程应用,建设成为服务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与培育的高水平研发基地,同时支撑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强化学科的工程教育与社会服务能力。主 任:高长有副主任:朱利平联系电话:0575-89106166主要研究内容及方向:Ø 再生医学材料与器械研发围绕表界面改性生物材料、疾病微环境响应性材料、梯度生物活性材料、超分子纳米生物材料,开展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生物材料加工和医疗器械产品研发。联系人:高长有Ø 石墨烯大健康研发围绕石墨烯远红外理疗、抗菌抗病毒等康护原理研究与器械开发,重点开展石墨烯发热材料、相变储能材料及功能化石墨烯等方向的研究,推进石墨烯与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联系人:高超Ø 医用高分子材料和组合医疗器械研发围绕植介入组合医疗器械(血管植介入装置,介入瓣膜,尿、胰、胆管支架,多孔药物涂层技术,亲水润滑涂层和多功能抗凝血抗菌涂层)和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微整形交联凝胶、微针贴片的开发和生物粘合),重点开展功能涂层材料和新型组合医疗器械、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器械的研发。 联系人:计剑Ø 功能膜材料与器件研发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水资源、环境、健康)的分离膜材料、组器件及膜分离技术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转化,推进“面向药物分离纯化、有机溶剂精制和回收以及盐湖提锂等的特种过滤膜”成果落地应用。 联系人:朱利平、朱宝库Ø 发光材料与器件研发围绕爆炸物/毒品检测荧光材料与器件、临床病理诊断用荧光试剂与试剂盒和超高洁净不锈钢管纯化学抛光新工艺,研制爆炸物检测荧光材料与器件和毒品检测荧光材料与器件,开发临床病理诊断用荧光试剂与试剂盒和环境污染物荧光检测系列试剂。 联系人:孙景志、张浩可
Mroe

生命科学分中心

生命健康研究中心

生命健康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分中心
依托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建立。以国家战略为牵引,聚焦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治、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新型疫苗的研究和开发等前沿颠覆性技术,重点开展转化性研究工作。为推动基础研究到创新医药产品的跨越发展, 配套建设了一万平方米的符合监管要求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的 GMP 实验室,配套了项目孵化专项经费和孵化机制,打造浙江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引擎,争创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主 任:赵  斌副主任:郑  云联系电话:0575-82591881主要研究内容及方向:Ø 肿瘤信号转导与精准治疗研究   利用小鼠模型研究肝癌异质性,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具有差异化驱动基因的小鼠肝癌模型库,并结合临床资源,系统性阐明多样化的基因突变导致肝癌表型异质性的规律和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分子标志,评价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疗效。联系人:赵斌Ø 抗体与B细胞治疗前沿技术开发以及转化应用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超过行业主流水平、体外新型高通量抗体筛选与亲和力成熟平台,慢病毒靶向基因和药物递送平台,以及基于B细胞的细胞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开发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联系人:黄德力Ø 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与新药开发致力于研究泛素信号的异常调控和人类疾病的密切关系,重点在蛋白质降解药物(PROTACs)方面开展研发工作。联系人:金建平Ø 肝癌肿瘤异质性分子机制研究构建经胆管注射癌基因的小鼠肝内胆管癌模型,结合临床肝内胆管癌高频突变,筛选恶性基因及其组合,解析关键致癌机制、及针对既定亚型筛选可能的靶向方案。联系人:姬峻芳Ø 遗传性血液病分子病理机制与应用研究围绕范可尼贫血症(Fanconi anemia, FA) 这一遗传病基因的遗传缺失与范可尼贫血关联性研究,阐明范可尼贫血通路功能在DNA损伤修复和缓解复制压力的分子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系列问题。联系人:李磊Ø 精准修饰蛋白质药物的开发致力于整合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研究蛋白质的修饰和蛋白质的生命周期。重点开展实用化学生物学技术的开发和人工生命体系的设计,及其在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联系人:林世贤Ø 实体肿瘤治疗新技术研发 致力于研究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逃逸免疫监视的分子机制 ,鉴定新的肿瘤标志物及治疗靶点,重点研发针对不同类型实体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包括双特异性抗体、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TOTAC)药物、CAR-T疗法等。联系人:冯新华Ø 生殖健康与转化应用研究围绕“人类生殖疾病的分子诊断和精准治疗”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方案和产品的创新性转化研究,致力于发现一批可供分子诊断的新基因新分子, 并开发便捷检测试剂盒,发展提高人类卵子和早期胚胎质量、维持女性生育力的新技术、新方法。联系人:范衡宇Ø DNA损伤修复与人类疾病研究围绕DNA的损伤修复并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开展研究。主要致力于DNA交联损伤修复和同源重组修复的分子机理研究。联系人:黄俊Ø 心血管疾病遗传学研究围绕遗传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遗传学基础、分子机制、分子诊断、精准靶向治疗开展研究。 重点开发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新技术,推动靶向基因治疗药物和核酸药物成药性研究。联系人:王擎Ø 干细胞与神经保护和再生团队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的基础和应用转化开展研究。重点研究神经干细胞技术、 mRNA疫苗和应用AI技术筛选神经保护药物。联系人:肖志成
Mroe

亚洲文明研究中心

亚洲文明研究中心
依托浙江大学“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和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建立。围绕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以“国际化、特色化、数字化、品质化”为导向,从文化传承创新、文明交流互鉴、文旅融合发展等维度,多方位、多层次研究名城绍兴的城市定位、文化形象及其在国际交流领域的独特地位。主 任:黄华新常务副主任:贾海生副主任:张家成联系电话:0575-880111570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向:Ø 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协同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基本任务,重点开展绍兴“古城申遗”问题与对策研究、绍兴名城辨识度研究、数字化赋能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并通过开辟高端论坛、举办系列讲座、培育文化产业等路径,推动绍兴文旅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发展,形成“精神内涵、文化品牌、国际影响、产业支撑、生活美学”相互衔接的核心价值链,进一步提升绍兴文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广泛影响力和持续生命力。联系人:黄华新Ø 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围绕绍兴人文精神与江南文化传承研究、绍兴城市精神体系构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历史根源、文献典籍里的绍兴和考古文物里的绍兴的文化精髓,进一步实现“城市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精神认同”四个认同,不断放大“厚植文化、展现精神、赋能城市、提升活力”四个功能。联系人:贾海生Ø 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以坐实绍兴作为“东亚文化之都”之名为目标,聚焦越系文化对外传播影响,紧扣“四名”(名城、名人、名物、名胜)主题,收集整理散佚域外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文物器皿等珍稀资料,建构“文都绍兴历史资料数据库”,开展“东亚文化之都”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研究、“海外绍兴文化研究丛书”与“绍兴文化研究外译”项目,深挖内涵,开拓外延,提升绍兴的国际影响。 联系人:王勇
Mroe
NOTICE ANNOUNCEMENT
通知公告

04-23

2024

关于开展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考核评价的通知

09-05

2023

讲座预告 | 生命科学分中心专利讲座-创新药专利保护策略

09-05

2023

"职"等你来 |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2024届校园招聘火热进行中

08-30

2023

讲座预告 | 聚合物集成光路芯片研究与微波光子有源对消技术研究

08-30

2023

讲座预告 | 面向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的电催化膜反应器构建

08-30

2023

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绍兴市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的通知

News
新闻中心
深化合作!浙大绍兴研究院与浙江震元签约共建生命健康产业成果转化基地
  11月21日下午,2023“浙里好成果”走进绍兴暨环杭州湾创新联盟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绍兴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绍兴市委人才办、绍兴市科学技术局、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浙江省科技评估和成果转化中心承办,绍兴市研究院联盟协办。   对接活动上,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与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生命健康产业成果转化基地”,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海明与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高长有教授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共建生命健康产业成果转化基地是浙大绍兴研究院与浙江震元自2022年7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基地建设旨在依托双方优势,多方联动,共同推动生物医药、生物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石墨烯康护材料及其产品的制造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其工程应用,提升企业的高水平研发力、技术转化力,提升研究院产业化推广力,提升双方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助力环杭州湾区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本次对接活动会上,我院信创分中心与绍兴梅奥心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磁导航手术机器人”等系列科技成果作为“浙里好成果”进行展示,受到参会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健康材料分中心博士刘小伟、生命科学分中心博士孙闯受聘为绍兴市首批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
4月22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第二次会议在绍兴顺利召开。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谭蔚泓,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尔平,绍兴文理学院原党委书记汪俊昌出席会议。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鲁霞光,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刚,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曹绘宏,绍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飙,越城区副区长谷丰,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勇军,及绍兴市科技局、越城区科技局、滨海新区人才发展局、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潘云鹤院士主持。鲁霞光副市长致辞,对院士、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绍兴市科技创新情况。他指出,绍兴市始终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全力打造高水平自主创新示范城市。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作为绍兴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力量,要在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市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上发力。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汇聚了具有远见卓识的顶尖人才,希望委员们能积极建言献策,为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意见,绍兴市相关部门也将优化服务,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相信在多方合力下,定能将浙大绍兴研究院打造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窗口、高端人才的汇聚高地,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会上,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高长有作了题为《聚焦优势 引领产业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建设进展汇报,介绍研究院的重点建设工作,分析了建设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院各中心(分中心)负责人围绕中心建设进展作工作汇报,并提出了中心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委员们认真倾听、积极响应,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生物材料产业发展和院校合作等方面开展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潘云鹤院士作委员发言总结。他表示,委员们一致认为过去一年研究院脚踏实地、稳步发展,取得了杰出成绩,人才聚集成效显著,组织构架逐步完备,研发空间形成规模,成果转化获得突破。他希望,地方政府能持续支持研究院的建设,继续重视研究院的发展,保障研究院在科技驱动上持续发力,以科技为驱动力,形成大量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快速迭代。他建议,研究院要继续重视人才引育工作,协同地方做好配套保障,打通人才会聚交叉;要进一步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研究院大量科技成果在绍兴转化,到全国转化;要探索数字化建设,谋划大数据中心,服务研究院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要认真研究新质生产力,瞄准文化新质生产力,研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创氛围生态建设。 陈刚副校长作会议总结。他希望,研究院能依托浙大优势、发挥绍兴优势,聚集起一支集科技创新和工程研发为一体的高水平队伍,凝聚战斗力量,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落地绍兴,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做积极贡献。他强调,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们从研究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意见建议,为研究院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院一定要认真梳理、严格落实、高标推进。 
锚定目标奋勇争先 脚踏实地争创佳绩——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管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顺利召开
  4月22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管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绍兴召开。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鲁霞光,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刚出席会议并讲话,研究院管委会成员,绍兴市和浙江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会议由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勇军主持。  陈刚副校长对绍兴市各级领导一直以来给予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对研究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是联通浙江大学与绍兴市的重要桥梁,是浙江大学服务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探索服务区域发展创新、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他要求,研究院一要服务地方,深度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浙大和绍兴优势资源,强化高端人才集聚、科技联合攻关、平台赋能服务和科技交流合作,做好绍兴创新发展的智囊团、创新者和开拓者,助力推动绍兴发展新质生产力。二要服务学校,强力赋能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学校使命愿景为指引,在服务学校优秀学科建设、服务学校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学校科技全链条创新上作更大贡献。 他希望,研究院要坚定信念,凝心聚力谋发展、促发展,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浙江大学各相关部门能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为研究院发展做好后盾;绍兴市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帮助研究院发展,支持研究院行稳致远,谱写校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鲁霞光副市长充分肯定了研究院在人才引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绩,希望研究院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深化科技攻关、做好产业转化、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将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建设成为校地共建研究院的标杆典范,在助推绍兴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上走在前列。他强调,研究院一要全域化服务,立足越城区、滨海新区,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万亩千亿”省新产业平台,面向全市,做好技术攻关与产业服务;二要明晰市场化导向,面向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攻关绍兴企业共性问题,解决绍兴企业个性化难题;三要多元化筹资,开拓多元化筹资渠道,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寻找研究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绍兴市、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落实建设保障,为推进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会上,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高长有作《锚定目标奋勇争先 脚踏实地争创佳绩》建设情况汇报,详细汇报了研究院的建设进展与下一步重点任务。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副院长丁一作《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薪酬管理制度(试行)》起草说明,车录锋教授汇报了省重点实验室创建情况。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含经费预决算)》和《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薪酬管理制度(试行)》。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红色引领
  • 10 2024-05

    深化合作!浙大绍兴研究院与浙江震元签约共建生命健康产业成果转化基地

      11月21日下午,2023“浙里好成果”走进绍兴暨环杭州湾创新联盟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绍兴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绍兴市委人才办、绍兴市科学技术局、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浙江省科技评估和成果转化中心承办,绍兴市研究院联盟协办。   对接活动上,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与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生命健康产业成果转化基地”,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海明与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高长有教授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共建生命健康产业成果转化基地是浙大绍兴研究院与浙江震元自2022年7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基地建设旨在依托双方优势,多方联动,共同推动生物医药、生物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石墨烯康护材料及其产品的制造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其工程应用,提升企业的高水平研发力、技术转化力,提升研究院产业化推广力,提升双方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助力环杭州湾区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本次对接活动会上,我院信创分中心与绍兴梅奥心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磁导航手术机器人”等系列科技成果作为“浙里好成果”进行展示,受到参会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健康材料分中心博士刘小伟、生命科学分中心博士孙闯受聘为绍兴市首批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
  • 10 2024-05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

    4月22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第二次会议在绍兴顺利召开。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谭蔚泓,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尔平,绍兴文理学院原党委书记汪俊昌出席会议。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鲁霞光,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刚,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曹绘宏,绍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飙,越城区副区长谷丰,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勇军,及绍兴市科技局、越城区科技局、滨海新区人才发展局、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潘云鹤院士主持。鲁霞光副市长致辞,对院士、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绍兴市科技创新情况。他指出,绍兴市始终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全力打造高水平自主创新示范城市。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作为绍兴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力量,要在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市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上发力。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汇聚了具有远见卓识的顶尖人才,希望委员们能积极建言献策,为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意见,绍兴市相关部门也将优化服务,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相信在多方合力下,定能将浙大绍兴研究院打造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窗口、高端人才的汇聚高地,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会上,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高长有作了题为《聚焦优势 引领产业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建设进展汇报,介绍研究院的重点建设工作,分析了建设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院各中心(分中心)负责人围绕中心建设进展作工作汇报,并提出了中心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委员们认真倾听、积极响应,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生物材料产业发展和院校合作等方面开展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潘云鹤院士作委员发言总结。他表示,委员们一致认为过去一年研究院脚踏实地、稳步发展,取得了杰出成绩,人才聚集成效显著,组织构架逐步完备,研发空间形成规模,成果转化获得突破。他希望,地方政府能持续支持研究院的建设,继续重视研究院的发展,保障研究院在科技驱动上持续发力,以科技为驱动力,形成大量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快速迭代。他建议,研究院要继续重视人才引育工作,协同地方做好配套保障,打通人才会聚交叉;要进一步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研究院大量科技成果在绍兴转化,到全国转化;要探索数字化建设,谋划大数据中心,服务研究院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要认真研究新质生产力,瞄准文化新质生产力,研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创氛围生态建设。 陈刚副校长作会议总结。他希望,研究院能依托浙大优势、发挥绍兴优势,聚集起一支集科技创新和工程研发为一体的高水平队伍,凝聚战斗力量,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落地绍兴,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做积极贡献。他强调,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们从研究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意见建议,为研究院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院一定要认真梳理、严格落实、高标推进。 
  • 10 2024-05

    锚定目标奋勇争先 脚踏实地争创佳绩——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管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顺利召开

      4月22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管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绍兴召开。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鲁霞光,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刚出席会议并讲话,研究院管委会成员,绍兴市和浙江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会议由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勇军主持。  陈刚副校长对绍兴市各级领导一直以来给予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对研究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是联通浙江大学与绍兴市的重要桥梁,是浙江大学服务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探索服务区域发展创新、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他要求,研究院一要服务地方,深度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浙大和绍兴优势资源,强化高端人才集聚、科技联合攻关、平台赋能服务和科技交流合作,做好绍兴创新发展的智囊团、创新者和开拓者,助力推动绍兴发展新质生产力。二要服务学校,强力赋能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学校使命愿景为指引,在服务学校优秀学科建设、服务学校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学校科技全链条创新上作更大贡献。 他希望,研究院要坚定信念,凝心聚力谋发展、促发展,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浙江大学各相关部门能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为研究院发展做好后盾;绍兴市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帮助研究院发展,支持研究院行稳致远,谱写校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鲁霞光副市长充分肯定了研究院在人才引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绩,希望研究院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深化科技攻关、做好产业转化、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将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建设成为校地共建研究院的标杆典范,在助推绍兴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上走在前列。他强调,研究院一要全域化服务,立足越城区、滨海新区,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万亩千亿”省新产业平台,面向全市,做好技术攻关与产业服务;二要明晰市场化导向,面向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攻关绍兴企业共性问题,解决绍兴企业个性化难题;三要多元化筹资,开拓多元化筹资渠道,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寻找研究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绍兴市、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落实建设保障,为推进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会上,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高长有作《锚定目标奋勇争先 脚踏实地争创佳绩》建设情况汇报,详细汇报了研究院的建设进展与下一步重点任务。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副院长丁一作《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薪酬管理制度(试行)》起草说明,车录锋教授汇报了省重点实验室创建情况。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含经费预决算)》和《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薪酬管理制度(试行)》。
  • 09 2024-05

    4位院士齐聚,与行业对话,为产业发展开源

    4月22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尔平等4位院士在绍兴饭店友好会馆与绍兴市相关产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家代表,有关部门及产业园区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活动。活动分集成电路、智能视觉专场和生物医药专场。集成电路、智能视觉专场上,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诸暨市开发委分别介绍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长电集成电路(绍兴)有限公司、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睿熙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就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就产业发展的技术难点、相关技术的发展前景向院士专家提问。 潘云鹤、李尔平院士认真倾听企业代表提问,分别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专业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实例解答疑问,并为绍兴市未来的产业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建议。 生物医药专场上,滨海新区管委会介绍了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情况,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德琪(浙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就建设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介绍,谭蔚泓、陈学思院士,我院生命健康研究中心冯新华教授、计剑教授就高端医疗器械、新药研发等与企业积极开展交流。 两位院士结合国内外高端生物医药、生物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围绕企业发展的未来路径、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耐心解答企业代表问题,分享个人见解,为绍兴市生命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开具良方。 活动最后,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建和、绍兴市政协副主席华小洋分别作总结讲话。 朱建和副主任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坚定贯彻落实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坚持“人才+科技”双轮驱动、双促双赢,持之以恒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希望通过消化吸收此次活动院士专家们的技术解答和意见建议,将院士专家们的智慧精华转化为接下来发展的决策规划,助力绍兴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先发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华小洋副主席指出,近年来绍兴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4151”计划,不断建强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次围绕“向‘芯’而行,‘智’领未来”的主题,为企业家与顶尖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凝聚共识的平台。他表示,院士专家提出的真知灼见和宝贵意见,针对性、指导性、专业性非常强,为我市推动集成电路和智能视觉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刻启发和巨大激励。希望各位院士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绍兴,加强合作交流,为绍兴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贡献智慧力量。
  • 03 2024-04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赴稽东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厚植红色基因,进一步提高我院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的精神,2024年3月30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组织党员赴稽东镇参与稽东古道毅行活动并开展以“充电蓄能提干劲,不负春光向前行”为主题的党日活动。稽东镇境内,会稽山脉峰峦叠翠、千岩竞秀。党员们来到止步坑村,沿着古道毅行活动路线感受集美丽村庄、美丽集镇、美丽经济、美丽乡风、美好生活为一体的“五美稽东”。近年来,稽东镇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政策,紧紧围绕香榧传统产业这一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山区榧农增收致富能力。党员们还参观了“商阿大”事迹陈列馆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领悟稽东“高阳精神”,看着满墙的事迹介绍及相关展品,听着讲解员的描述,深刻感受到商阿大同志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以及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三个“务必”,即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深入基层一线,感受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全体党员表示,要立足本职岗位,履职尽责,真正践行稽东“高阳精神”。
  • 11 2023-09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我院副院长、亚洲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新教授文章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A08版刊登了我院副院长、亚洲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新教授的文章。互联时代人文学术话语的生成与传播置身于当今的互联时代,全球范围内的人、信息、资源、文化都被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国际网络。一方面,全球互联使得信息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另一方面,这也使得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人类进步和多元发展的任务更加重要和紧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世界的“四重关系”,正以不同方式重塑或重构。人类开始更多将审视的目光投向自身,思考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规范判断何以合理,不同国家与民族、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文化认知与文化包容何以可能。这为人文学科以自身的独特视域“解释”和“改造”精神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有必要尝试基于人文学科的独特视域,结合心理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信息论等多学科方法,探究人文学术话语生成的内在机制以及相应的传播规律,形成中国话语”有理、有味、有料、有效”的崭新格局。搭建一个融“中国化、大众化、国际化”于一体,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话语研究和传播平台,扩大人文学术话语在世界上的显示度和感染力。对内实现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融通转化,形成具有感召力和引领力的时代话语。对外协调中国话语、西方话语和国际话语的关系,形成独特性和普适性兼顾的中国学术话语。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在面向末来的人文学科学术体系建设中,我们不仅要“不忘本来”,还要“吸收外来”,秉持“中外互动,文明互鉴”理念,开展“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流”的跨文化对话和平等互信的学术交往。通过问题导向、资源整合、 范式变革和关系重构,可以让世界对“中国的人文”和“中国的学术”加深认识。通过“本来”与“外来”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比照,可以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加深理解,对天下大事有更多感悟。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形成一种本土资源与国际经验融通、自身风格与世界影响兼备的人文学科学术发展路径。——黄华新专  家  介  绍黄华新,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副院长、亚洲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逻辑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22 2023-08

    今日越城 |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正式成立!

    近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第一次党员大会顺利召开。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正式成立。大会宣读了《中共绍兴市越城区迪荡街道工作委员会关于两新党组织的通知》,同意成立中共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支部委员会。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规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了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第一届委员会,选举宋小航、闫雪兰、胡建力等3名同志为支部委员,选举宋小航为首届党支部书记。据悉,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是由浙江大学与绍兴市政府共同组建的高能级研发平台,在高层次人才引育、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等领域拥有一流实力和丰富经验,其总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迪荡湖畔。“通过建立党支部,强化党对人才的引领,加快创新驱动,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宋小航表示。
  • 22 2023-08

    浙江新闻 |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

    5月13日下午,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召开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立忠,绍兴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涛,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琴英,绍兴市越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滨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钱林江出席会议并讲话。王立忠副校长充分肯定绍兴研究院自揭牌以来开展的相关工作,并感谢绍兴市对研究院建设的支持。他指出,绍兴研究院是落实浙江大学与绍兴市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载体,是探索更高水平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研究院要心怀“国之大者”,瞄准产业最前沿,高标定位建设创新策源地,当好智库和参谋;要发挥连结前沿科技与绍兴新兴产业的桥梁作用,联企联校,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圈;要立足绍兴,汇聚各方力量,引育并举打造人才集聚地;要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激活研究院发展原动力。要脚踏实地,攻坚克难,迈好关键第一步,奋力将绍兴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校地合作研究院。王涛副市长对王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浙江大学一直与绍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了良好机制,结出了丰硕果实。顺利召开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打造校地合作新标杆、争创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研究院加速转化科技成果,积极争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加快打造创新平台,形成具有绍兴辨识度的创新联动枢纽;加深赋能产业发展,聚焦绍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做大做强“研究院经济”,努力在国内区域合作、科技研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规范创新中实现良性发展。王琴英部长指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是目前绍兴市引进共建能级最高的研究院,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和优势,自建立以来在各方面加速推进,希望未来研究院能成为优秀人才集聚的“制高点”、人才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人才引领发展的“排头兵”。集聚高端人才,培育卓越工程师队伍,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强化“卡脖子”技术攻关研发,成为绍兴打造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中的人才高峰和高能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有效赋能绍兴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钱林江副书记表示,越城区、滨海新区把研究院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推进研究院建设。未来将在资金支付、场地拓展、人才落地、校企合作等方面全力支持研究院建设发展,创造研究院与本土企业深度合作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落实人才政策,打造高水平人才蓄水池,加快促进研究院做大做强。会议由绍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丽东主持。浙江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吴勇军宣读《浙江大学关于浙江大学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更名及负责人任命的通知》。绍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国飙介绍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人选。绍兴研究院院长高长有从建章立制、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科技文化与交流等方面汇报了研究院工作进展。会议审议并通过《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章程》《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建设规划》《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2022年度工作计划及2022年度经费预算》,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会前,与会领导参观考察了绍兴市集成电路产业园、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微电子研究中心、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和绍兴越城医疗器械产业园。
  • 22 2023-08

    金台资讯 | 绍兴:校地共建研究院助产业整体提升

    近日,绍兴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签订了共建磁导航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重点研究磁导航系统等项目。双方还将发挥各自优势,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进行合作。近年来,绍兴积极实施共建研究院强基提能造峰工程,全面覆盖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筑底强基、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是绍兴推进校地共赢发展,助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主要思路,即通过自主立项、横向课题申报、“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引导共建研究院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据了解,10年来,绍兴共建研究院已参与企业项目及课题377项,在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等评选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3项。技术攻关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助力。从2012年起,绍兴共建研究院就开始探索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将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一方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行联合培养,将课堂搬进企业车间,并及时将人才输送给企业;另一方面,人才的留绍也为推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源头活水。中纺院江南分院院长崔桂新便是其中一员。2005年入绍以来,崔桂新扎根地方产业集群,结合绍兴纺织产业特点,带领团队进行技术研发,累计承担国家、省、市项目170项,接受绍兴企业委托项目160项,开发的成果中有80项处于国内先进以上水平,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像崔桂新这样的高端人才,在绍兴不在少数。目前,绍兴已拥有30家共建研究院,已培养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464人,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456个,帮助企业节约成本1亿元,实现经济效益25亿元以上。为持续激发共建研究院创新活力,绍兴出台《绍兴市共建研究院强基提能造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政策,创新实施研究院季度服务例会机制,每个共建研究院均配有“一对一”联系领导、服务专员,形成了问题征集、例会协调、分解落实、销号办结、跟踪反馈闭环,2022年以来累计帮助破解人才公寓、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等方面重点难题45项。
  • 22 2023-08

    浙江新闻 | 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8月27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发展大会在研究院总部绍兴水木湾科技园召开。绍兴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涛,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李培培,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王继岗,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波,市科技局局长徐丽东等领导参加活动。发展大会为期一天,来自浙江大学的23个团队围绕,“做什么、谁来做、预期有什么成果,尤其是产业转化成果”,开展了建设计划研讨,并与越生文化集团、中科通信、新和成等33家上市企业及科技企业进行了交流互动及对接洽谈。王涛在发展大会中充分肯定了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的定机制、建项目、引人才等方面成绩,并指出:浙江大学一直与我市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年是绍兴高水平建设网络大城市的开局之年,正处于关键窗口期,浙大绍兴研究院作为绍兴市高能级创新平台的重要代表,在人才引进、项目落地、企业孵化、动能转换等方面,要发挥出“塔尖重器”的引领作用。一是要加快成为创新技术策源地,充分发挥浙大卓越的学科人才优势和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二是要加快成为创新经济先行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研究院经济”。三是要加快成为创新人才集聚地,充分发挥平台与名校影响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养过硬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市高质量推进“五个率先”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李培培表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是连通浙大和绍兴的桥梁与纽带,肩负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研究院要抓住绍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时间窗口,奋力“走在前列”,在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中,体现浙大担当、跑出浙江速度。活动现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高长有作研究院发展主旨报告,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局、越城区科技局分别推介人才新政、绍兴重点产业方向和科技新政,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与绍兴梅奥心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浙江东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成果转化、技术支持、联合研发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绍兴市、越城区相关部门、市研究院联盟负责人,研究院及在绍企业代表等80余人参加会议。
  • 25 2023-08

    追溯红色记忆 传承红船精神 |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赴嘉兴南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研究院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每一位党员践行初心使命,8月23日,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组织研究院党员赴嘉兴市南湖区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登湖心岛,重温建党历史,追溯红色记忆,感悟建党精神。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8月23日下午,全体党员自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总部出发,前往嘉兴市南湖区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内展览分为“救亡图存”“开天辟地”“光辉历程”和“走向复兴”四个部分,并设“中共一大代表人生轨迹”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发展历程”两个专题,全面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初心使命的砥砺下,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取得的根本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全体党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奋斗历程,认真观看每一件文物,详细阅读每一份史料,体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深刻内涵。登湖心岛参观红船遗址随后,全体党员来到南湖区的湖心岛瞻仰“红船”,“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船”,是中共一大纪念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铸就了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党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惊险过程,重温革命先驱在“红船”上作出的重大决议,感悟“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守初心、不懈奋斗,将“红船精神”融入到思想和工作中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南湖区是党的梦想起航地、红色根脉所在地,研究院全体党员将以此次党建活动为契机,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立足岗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21 2023-08

    习近平论科技创新(2023年)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我们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习近平2023年1月3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先后实施“863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是大趋势,同时要考虑国家财力,保持合理投入强度,加强实施过程绩效评估,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国重器,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我们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要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 “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当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少数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和挑战。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我国要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我们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完善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和监管框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开展基础研究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切实推进科教融汇,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习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习近平2023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习近平2023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2023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要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国家实验室,聚力加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要强化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强军胜战导向,优化体系布局,创新发展模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习近平2023年3月8日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讲话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习近平2023年3月13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是个大国,要重视实体经济,走自力更生之路。关键核心技术要立足自主研发,也欢迎国际合作。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习近平2023年4月10日至13日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习近平2023年4月10日至13日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要广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把智能、绿色、创新打造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习近平2023年5月10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的讲话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习近平2023年5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科技工作者要再接再厉、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攻克前沿技术,打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国重器。习近平2023年5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习近平2023年5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习近平2023年5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要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习近平2023年5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集群。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建好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习近平2023年5月17日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中方愿同中亚国家在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建设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推动解决咸海生态危机,支持在中亚建立高技术企业、信息技术产业园。中方欢迎中亚国家参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创业、空间信息科技等“一带一路”专项合作计划。习近平2023年5月19日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近年来,澳门深化与内地在航天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澳门高校、澳门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习近平2023年5月23日给澳门科技大学师生的回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2023年5月25日致2023中关村论坛的贺信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习近平2023年5月25日致2023中关村论坛的贺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习近平2023年5月29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科学实验课,是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探索未知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习近平2023年5月31日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的讲话我们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攻克科技难关。习近平2023年6月7日至8日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要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习近平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家正当其时,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勇攀科技高峰,将来你们一定会为自己对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而自豪。习近平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习近平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习近平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大家意气风发、朝气蓬勃,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习近平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习近平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习近平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习近平2023年7月5日至7日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习近平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多年来,你们积极参加“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习近平2023年7月20日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习近平2023年7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本专论在整理更新中) 
  • 21 2023-08

    习近平论科技创新(2022年)

    冰上项目设施对制冰技术要求很高。国家速滑馆不仅硬件世界一流,制冰技术也世界领先,实现了低碳化、零排放。要发挥好这一项目的技术集成示范效应,加大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习近平2022年1月4日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讲话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2022年1月4日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讲话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肩负着我国冰雪运动科技研发的重要使命。希望你们担当使命、勇攀高峰,为加快发展我国冰雪运动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2022年1月4日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讲话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保持原油、天然气产能稳定增长,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要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要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习近平2022年1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要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要下大气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习近平2022年1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要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习近平2022年1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我们要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技术领域合作,让六国人民享受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习近平2022年1月25日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习近平2022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场,是我国深空探测的重要桥头堡,在我国航天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习近平2022年4月12日在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的讲话按照既定部署,今年我国将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和问天、梦天实验舱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要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2022年4月12日在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的讲话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习近平2022年4月10日至13日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习近平2022年4月10日至13日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习近平2022年4月10日至13日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2022年4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要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习近平2022年4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习近平2022年4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习近平2022年5月2日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的回信要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充分参与、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规则,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要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习近平2022年5月18日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致辞水稻良种育种周期长,需要反复试验筛选,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老百姓丰衣足食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习近平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习近平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坚持创新驱动。要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完善创新规则和制度环境,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共享创新成果。习近平2022年6月17日在第二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习近平2022年6月22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要坚持开拓创新,激发合作潜能和活力。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企图通过搞科技垄断、封锁、壁垒,干扰别国创新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地位,注定行不通。习近平2022年6月23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的讲话我们要推动完善全球科技治理,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今年,我们加快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厦门创新基地建设,举办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可持续发展大数据论坛,达成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合作倡议,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网络、航天合作机制,为五国加强产业政策对接开辟了新航路。我们着眼数字时代人才需要,建立职业教育联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女性创新大赛,为加强创新创业合作打造人才库。习近平2022年6月23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的讲话我们要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弥合数字鸿沟,加快低碳转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习近平2022年6月24日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习近平2022年6月28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的讲话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为推动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随着我国发展壮大,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踔厉奋发、奋起直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2022年6月28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的讲话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习近平2022年6月28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的讲话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有不少短板,一些产业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进一步发展必须靠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果我们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起这一光荣使命。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看到这里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大家都很年轻,充满活力,我感到很高兴。党中央十分关心科技人才成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习近平2022年6月28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的讲话近年来,在中央支持下,香港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科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行政区政府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把支持创新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习近平2022年6月30日在香港科学园考察时的讲话大家再接再厉,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创造更多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习近平2022年6月30日在香港科学园考察时的讲话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已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有很高的期望。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香港科技工作者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大家继续弘扬爱国爱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习近平2022年6月30日在香港科学园考察时的讲话要加强现代科技特别是军事高技术知识学习,增强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以科技素养提升促进能力素质升级。习近平2022年7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外重视自主创新,格外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努力提升我国产业水平和实力,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制造强国转变。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抬头,但我们要坚持敞开大门搞建设。我国发展既要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又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青年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企业发展希望所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营造良好环境,充分激发青年人创新创造活力,鼓励他们在各领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为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2022年8月16日至17日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2022年9月6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的讲话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一以贯之、善始善终、久久为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规模化和系列化发展,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2022年9月30日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并参观项目成果展览时的讲话在你们努力下,大飞机项目取得了可喜成就。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继续合力攻关。要把安全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大飞机事业一定要办好!习近平2022年9月30日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并参观项目成果展览时的讲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着眼长远战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目标,选择正确技术路线,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好。要有雄心壮志,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习近平2022年9月30日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并参观项目成果展览时的讲话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习近平2022年10月2日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我们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2022年10月23日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习近平2022年11月9日致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我们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亚太经济数字化转型。习近平2022年11月1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空间探索活动,“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空间站巡天,不断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致力增进人类共同福祉。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推动航天技术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习近平2022年11月21日致联合国/中国空间探索与创新全球伙伴关系研讨会的贺信中方高度重视基础科学发展,愿同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进一步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与合作,以科学繁荣发展造福各国人民,为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习近平2022年11月21日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16届学术大会暨第30届院士大会的贺信拓展创新科技合作新领域。中国愿同海合会国家共建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加强5G和6G技术合作,共建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器,围绕跨境电商合作和通信网络建设等领域实施10个数字经济项目。建立中海气象科技合作机制,举办中海应对气候变化研讨会。习近平2022年12月9日在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要加大科技和产业投资,超前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习近平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习近平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的资源就那么多,超大规模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不断增长,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要立志补上短板弱项,还要立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农业科技创新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对较长,要舍得下力气、增投入,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农户分散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农业科技推广任务很重,必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同时,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本专论在整理更新中)
  • 16 2022-10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组织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组织党员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悟会议精神,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继续坚定不移跟党走,努力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建设集科技研发、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产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党的二十大的开幕会,聆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可谓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我深感重任在肩,今后我将脚踏实地做好人才引育工作,集思广益创新党务工作方法,多措并举提升党建工作成效,把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感悟,转化为实干与担当的坚定行动! 宋小航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支部书记今天,我与支部的同志们一起观看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会。会上,习总书记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我感悟最深的是,在全球面临消除贫困的挑战时,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取得了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此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的内心感到十分的激动与自豪。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将紧跟党的步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国家需要的科研,勇于创新争先,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胡建力微电子研究中心电气分中心党员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黑暗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在奋斗中壮大,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需要我们读懂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感受党的领导发挥的“定海神针”作用。“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期许的那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盛娟微电子研究中心信创分中心党员代表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天收看了开幕会,感触颇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聚焦地方需求,集聚各路高层次人才,一起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校地共建平台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深耕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高效高质量完成分析测试平台的科研和产业服务。陈瑞芬生命健康研究中心大健康材料分中心党员代表逐梦百年路,奋斗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拼搏奉献、攻坚克难,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一心一意跟党走,共同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不负党的期望,做中国生命科学战线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李芳生命健康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中心党员代表
  • 20 2022-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已经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对这项工作作出了部署,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3个问题。  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邓小平同志说:“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党的历史,并通过这种学习努力掌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胡锦涛同志指出:“要通过开展各种纪念教育活动,促进广大中青年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知识和党的历史,深入了解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我在不同场合也提出了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条。一是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三是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四是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五是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六是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七是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八是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九是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这些都是我们党对党的历史的一贯立场和态度,体现了我们党对学习运用党的历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认识。  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今天,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第一,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在列强入侵、战火频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改变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努力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  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用近30年时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步,到2035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是31日上午,习近平等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个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  中国古人说:“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第二,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百年的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信念。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第三,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我们党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1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  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开展整党、“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有力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伟大社会革命相比,党的自身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地方,一些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破坏性,特别是党风廉政上的一些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回潮、前功尽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   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突出重点  党中央印发的《通知》,对这次学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第一,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0月24日上午,习近平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第二,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70多年前就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立足现实,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做好当下的事情。  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我们党的诞生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我们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那时,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气象,新中国就是沐浴着这个东风诞生并站住了脚的。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基于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当时,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我国发展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党对世界大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下决心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一往无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第三,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  我们党的章程开宗明义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章也明确规定,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第四,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党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黑天鹅”、“灰犀牛”还会不期而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年,毛泽东同志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概括为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为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在庆祝建党95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场合,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历史经验作了总结概括。我们要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党成立以来,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背离党的宗旨而失去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要教育引导全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第五,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在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会见于都县的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有的觉得现在已经可以好好喘口气、歇歇脚,做做安稳官、太平官了;有的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有的为个人打算多了,患得患失、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享受;有的习惯当“传声筒”、“中转站”,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难题往上交,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我反复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强调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这是有很深考虑的。大家想一想,在我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多么伟大、多么不易!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第六,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在党的历史上,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但是,遵义会议后,全党真正深刻认识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意义并成为自觉行动还经历了一个过程。长征途中,在我们党最需要团结的时候,张国焘挟兵自重、另立中央,公然走上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抗战初期,王明在党内拉帮结派、我行我素,不听党中央指挥,再次从反面教育了全党。延安时期,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分歧、宗派主义等问题,我们党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奠定了强大思想政治基础。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务求实效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党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站位,立足实际、守正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围绕搞好这次学习教育,我再强调几点。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承担主体责任,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率先垂范,成立领导机构,切实把党中央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要加强指导,省区市党委和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党组(党委)要加强对所属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督导检查。全党深入学习党史,是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2020年9月30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这是习近平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二是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现在,一些错误倾向要引起警惕: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等。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三是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这次党史学习教育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首先是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办实事不是简单帮钱帮物、搞花架子、堆几个盆景。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区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把老区建设好、把英烈后代照顾好,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四是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要抓好专题学习、专题党课、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培训,精心组织宣讲团开展专题宣讲,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精心组织党史主题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要防止为完成任务应付了事,出现“人在心不在”等现象,防止照本宣科,防止为了博眼球信口开河。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要坚持统筹兼顾,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动员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来源:求是网)

深圳SEO优化公司布吉网站推广工具公司泰州百度竞价包年推广焦作网站推广方案哪家好湘西推广网站哪家好雅安百姓网标王推广哪家好德宏网络广告推广报价南通网站搜索优化报价晋城网站搜索优化价格黔南企业网站改版坪地品牌网站设计公司赣州seo网站优化推荐青岛网站推广方案多少钱眉山营销型网站建设哪家好唐山网页设计多少钱飞来峡企业网站建设哪家好安阳网站搭建报价甘孜网站推广工具公司淮北百姓网标王推广推荐成都建网站昌吉网站优化按天收费推荐惠州seo优化公司宝鸡优化价格临夏阿里店铺托管报价张北网络推广价格坑梓网站排名优化公司济源网站建设设计推荐无锡网站优化软件推荐果洛SEO按天计费哪家好郑州企业网站建设伊春关键词排名包年推广价格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深圳SEO优化公司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