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沙田文化艺术中心上课去!”沙田镇探索“馆校共建”新模式,为高品质教育赋能
东莞+ 2022-06-17 22:13:16

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教育,引领着城市发展未来。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交织,将会碰撞出哪些火花?2020年12月6日,沙田镇文化艺术中心正式亮相。从秀美水乡中走来,一年多时间,沙田镇以文化艺术中心为平台,大力弘扬“龙舟文化”“疍家文化”“莞草文化”三大沙田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探索出“馆校共建”的新路径和发展模式,为东莞高品质教育发展赋能。

小小讲解员走进文化馆 讲述沙田故事

“欢迎来到岭南疍民文化馆,疍民故事我来讲,我是小小讲解员李嘉乐,今天我分享的故事名为‘上岸定居与沙田何处来’……”每逢周末或法定节假日,沙田镇文化艺术中心的岭南疍民文化馆常常出现沙田镇中心小学李嘉乐同学的身影,她正为参观者进行疍家文化讲解服务。位于穗丰年湿地公园的沙田镇文化艺术中心自启用以来,便迎来了来自沙田镇各个学校的“小小讲解员”,孩子们走出校园,纷纷化身为沙田文化“代言人”,传播疍家文化、龙舟文化、莞草文化。目前,仅沙田镇中心小学,就有16名沙田文化艺术中心的“小小讲解员”。

岭南疍民文化馆馆长黎敬威介绍,开馆一年半以来,共利用寒暑假期间举办沙田小小讲解员培训班3期,吸引了80多名学员报名,目前已形成30人“小小讲解员”团队。

沙田文化艺术中心不仅是孩子们展示风采的舞台,更堪称“行走的课堂”。“走,到沙田文化艺术中心上课去。”5月21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这一天,20对家庭齐聚沙田文化艺术中心参与“节气课堂”活动,老师为大家介绍小满习俗等知识,孩子们起笔绘制着小满节气图画,场面温馨又有爱。

这是沙田文化艺术中心用心用情打造的周末课堂,课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通过节气课堂、科普实验活动和社教讲座三大板块,与学校、文化服务机构协同推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目前已开发莞草编织研学、二十四节气课堂、科教研学等别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沉浸式亲子文化体验活动。”黎敬威细数周末课堂内容,一幅幅极具水乡风土人情的画面徐徐展开。

把咸水歌课堂“搬”到沙田文化艺术中心

沙田镇是中国水上民歌(咸水歌)之乡,咸水歌这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在沙田各个学校间传唱。其中,沙田镇中心小学更是常年开展咸水歌课堂教学、节目编排、改编创作,学校还组建了全市第一支学生咸水歌队。

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沙田镇中心小学便将咸水歌课堂搬到沙田文化艺术中心。“中心设有疍家文化展,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疍家文化和沙田咸水歌,传承传统文化。”该校教导处黄老师表示。

沙田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既能“变身”为校外课堂,还为镇内学校师生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提供了展示舞台。如沙田镇中心小学书法、美术和贝壳工艺作品曾在艺术中心进行展览,由该校学生制作的手工贝壳工艺作品将现代创作与疍家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了“疍家渔民”“龙舟精神”“海洋生物”等一系列手工精致、富有水乡特色优秀题材作品得到了现场参观者的高度赞赏。

依托镇文化艺术中心,为孩子们搭建学习和展示平台,巧妙地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基础教育相融合,以文化自觉助推品质教育提升,这类“馆校共建”新路径和发展模式,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现沙田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双向提升。

“学生在沙田艺术活动中心参与了活动,得到了体验、展示和认可,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学校有了沙田艺术活动中心这个平台,大部分的活动可以在校外开展,开辟了宣传和教育的新渠道。”黄老师表示,沙田镇文化艺术中心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馆校共建”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展示机会,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2021年,沙田镇中心小学累计授课200场次,同时成立了由2名骨干老师和30名小学生组成的校园咸水歌队,积极参加省、市各类比赛,屡获奖项。

非遗传承人进校门 千年莞草流芳

为加强“馆校联动”,沙田文化艺术中心还将沙田疍家文化、龙舟文化、莞草文化的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送到共建学校。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文化艺术中心共举办“馆校共建”体验活动60多场次。

“我们常邀请沙田文化艺术中心非遗传承人进校,为同学们讲解莞草编织知识。”沙田镇第一小学副校长梁婉菊说道。

一方面邀请莞草编织艺人为孩子们开展手艺传承活动,另一方面依托莞草种植试验园、沙田莞草种植及编织工作站,为学生们创设情景式学习环境。

而在沙田文化艺术中心展厅,也开设了沙田一小师生莞草作品展,展览更是成为“热门打卡点”。作为莞草编织文化传播人,梁婉菊还定期在文化艺术中心开展“莞草编织”课程教学。

“馆校共建”,既丰富了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内容,进一步擦亮沙田传统文化品牌,又为师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增强广大青少年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2007年,沙田镇第一小学开始将“莞草编织”非遗项目引进校园,于2021年1月成功申报为东莞市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2021年,沙田镇第一小学莞草课堂累计开展144场次,梁婉菊的莞草画入选“梦圆百年,共享文化”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中的共享文化服务产品(文创产品)。除莞草种植试验园外,沙田镇还依托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研究基地,与沙田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瑞丰实验学校等开展项目活动,让师生了解沙田疍家文化。

“沙田是‘鱼米之乡’,疍民文化、莞草文化、龙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馆校共建’,将传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强化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文化场馆的爱国、爱乡主义教育功能进一步突显。”在黎敬威看来,沙田文化艺术中心把沙田过去、现在、未来发展有效呈现,对学生而言,是一部校外社会教育历史,十分有意义。而学校校本教育和场馆文化培育相辅相成,互相需求,最终达到馆校家三点发力共育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流动图书馆”全覆盖 在校实现“通借通还”

春暖花开日,正是少年读书时。一本好书,从校图书馆流动到各班级,近年来,“校内图书漂流”现象在各大校园逐渐形成常态。然而,沙田镇的“流动图书馆”,并不仅仅局限在校内。为了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沙田镇图书馆每年采购图书的时候,重点有针对性地采购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同时整合学校图书资源,集中了大量优质图书,提供给中小学校,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据介绍,2021年,流通到各中小学校的经典书籍达6万多册次。同时,沙田镇借助市图书馆平台,把热门图书目录推荐给学生,通过“云上送好书”节目介绍优秀图书,每周一期,供学生阅读。

“我们学校计划6月底前纳入东莞图书馆沙田分馆服务体系,实现通借通还。”沙田镇中心小学校长郭兆锋提到的“通借通还”,是沙田镇推动“书香进校园”又一有力举措。沙田镇图书馆在学校设立流动图书馆,全镇所有中小学校都成为了沙田镇图书馆的基层服务点。为了方便学生借阅,学校开通借阅功能,学生在学校直接可以借还图书。目前,沙田镇所有中小学已与东莞图书馆联网,实现通借通还。该镇还广泛发动学生及其家长办理读者证,做到每名学生都有读者证。同时,在学校招募小小图书管理员,协助管理图书和借阅业务,并结合学校的第二课堂,开设阅读课程,每周一节,专门阅读课外图书。

为了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沙田镇图书馆还与学校联合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阅读活动,如经典朗诵大赛、亲子故事会、演讲大赛、征文大赛、古诗词大赛、青少年现场书法比赛、中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读书分享会、借阅擂台赛、每月一书、“阅读之星”“书香校园”评选活动等。2021年启动的“明慧吧”故事会,由沙田镇第二小学创办,因其形式新颖,情节生动,富有现场感和亲和力而深受师生欢迎。故事会同时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擦亮沙田特色阅读品牌。

拥有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供给,打通市、镇图书馆借阅壁垒,孩子们足不出镇,便能享受到全市图书阅览资源,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充分延伸至校园内,“馆校共建”大有可为。

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提升势在必行。沙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强化“馆校共建”,针对学校非遗队伍的需求,对接莞草、咸水歌等项目传承人,开展高质、高水平的非遗骨干老师培训和提升2021年开班的莞草编织幼师队伍。为莞草展览、咸水歌展演、少儿艺术周等活动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对学校有主题系列的文化文艺作品、特色课程等,提供场地和品牌提升跟踪服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不断扩大活动规模,增加受众面,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文字:张理萌 图片:陈栋 沙田镇文化艺术中心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