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藏粮于地的枣阳担当

  2022-01-24 16:13:37
分享到:

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作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湖北省枣阳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粮食产量连续13年站稳120万吨台阶,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夯实“压舱石”。

枣阳高标准农田俯瞰图

真金白银投入,帮助农户告别“靠天吃饭”

“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过去水不通,都是泥巴渠,浇不了地,一到下雨天,雨水也排不走。”在枣阳市太平镇荣光村,村支部书记高军锋面对着眼前近千亩的高标准农田回忆着曾经的场景。高军锋描述的是场景也是枣阳市农田整治前的真实写照。枣阳是鄂西北有名的“旱包子”,资源性缺水严重,农田急需用水时无水可灌,曾导致大片农田干渴绝收。

“要端稳饭碗,必须彻底改变枣阳市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现状!”枣阳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大手笔投入告别“靠天吃饭”。建设高标准农田,离不开给力的投入。在地方财政资金和债券额度有限的情况下,2019-2020,连续两年,枣阳市将高标准农田配套项目建设资金1亿多元纳入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安排一般债券资金予以保障,有效保证了项目落地实施。

“建设高标准农田,我们就要立足于快、严、实,按照当地村民缺什么就建什么的原则,把资金花在刀刃上,”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文诚告诉记者,“大手笔不意味着大水漫灌,而是因地制宜,在做好充分实地调研,根据每块耕地实际需求真正把好事办实。”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动工前,枣阳市严格执行湖北省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统一设计,实行全面综合整治。

枣阳市王城镇周湾村堰塘施工现场

建一处、成一处,把好事办好!

隆冬时节,在枣阳市王城镇周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随着一台台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的开进,原本平静的村子变得热闹起来。平整土地、开挖水渠、修筑路基……机械轰鸣声不断,施工单位正抢抓晴好天气,加快施工进度,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为春耕打好基础。

“选择冬季开工是有讲究的。”湖北水建建设有限公司施工负责人江庆向记者介绍,“利用冬季农闲时期,进行堰塘清淤、沟渠修葺等工作正当时,在施工之前,会根据当地农作物的安排对排工期表,与村民进行农作物生产的时间错开。”

为了做到建一处、成一处,最大化发挥项目建设的效益,在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中,枣阳市严把施工管理关和工程监理关。按照项目建设的规范要求,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公示公告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招投标制。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要求监理单位严格按照监理合同、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工程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理。

建设高标准农田,让村民成为最大受益人,如何在建设过程中更少的占用村民土地?枣阳市也探索出一条土办法。湖北水建建设有限公司施工负责人江庆告诉记者,“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将根据村民的实际面积分段取值,尽量少占他们的耕地。”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太平镇寺庄村支部书记王进介绍:“我们会为占地多的村民进行调整和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全村14个组,3000多人,如果出现了占地的行为,我们会拿出村集体用地或五保户的地进行补贴,比例能达到80%-90%,目前整个项目开工都比较顺利,大家都比较配合。”

据介绍,2021年年底,枣阳市四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集体开工,共涉及13个乡镇60个村,截至目前,枣阳市共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6万亩。在实施过程中,所有涉及到的村组村民都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和质量监督,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最大化发挥项目建设的效益。

枣阳市太平镇荣光村高标准农田灌溉沟渠

农田变良田,亩平增收300元以上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枣阳市产粮大镇太平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笔直的机耕道,一片片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自从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户太平镇荣光村,村里开始通路、整地,打破田垄,打通支、斗、毛渠,几千亩农田告别“靠天吃饭”。“自家种了16亩小麦田从以前亩产500斤到现在亩产800斤以上,亩平增收300元以上,”荣光村书记高军锋喜滋滋地告诉记者,“2021年7月份村里62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覆盖了全村19公里的渠道,给老百姓解决了田间道路和灌溉问题。”

枣阳市太平镇党委书记张一峰还向记者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太平镇耕地面积约22万亩,从2018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改造,水管网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太平镇用占枣阳全市14.3%的耕地面积,贡献了15.7%的粮食产量。“过去,这些地方要么道路不通,要么地块分散、高低不平,只能翻土播种、靠天收粮。”张一峰说,“自从建设高标准农田之后,小麦、玉米、水稻的种植面积都有所增加,亩平产量改造后比改造前提高100公斤,增加效益200元,使各个村的种植环境和农田基础设施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每个村都设立了专门的管护小组和管护资金,确保高标准农田建的好、管的好、发挥作用好。”

因为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机耕道通到家门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抛荒地成了连片田、高产田,太平镇寺庄村支部书记王进告诉记者,“寺庄村家家户户都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受益者,老百姓真心高兴,真心拥护!”

小账连大账。太平镇、王城镇的变化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让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2021年四个项目14.45万亩已经全部开工,”枣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邢红丽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枣阳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平粮食增产200斤以上,亩平增收200元以上,为粮食安全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李爽 记者:刘飞 李丽 马子昂(见习) 通讯员:崔永


责任编辑 李爽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便民服务

社会保障 交通出行
公积金 公安服务
职业资格 医疗健康
市场监管 法律服务

定制服务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长江云TV(湖北IP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