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信息化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黄埔区各街道、镇,区府属各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信息化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如遇问题,请径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9月7日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契机,建成高速畅通、全覆盖、安全可靠、环境协调、公平有序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时期。“新基建”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为乘势“新基建”建设浪潮,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全面推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信息化创新发展,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根据《广东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19-2025年)》《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阐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各部门信息化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十三五”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全区已建成4G基站5800座、5G基站4300座;光纤铺设公里数累计完成815.7万芯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光纤里程数为9.3万芯公里。大数据中心资源丰富,数据中心突破40个,机架数超过25000个,三大运营商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万国大数据中心、亚洲脉络大数据中心落户知识城。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加速集聚,华南地区唯一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落户并已开通上线,已接入二级节点23个,标识注册量占全国26.2%,累计解析量占全国28%,均列全国首位。

  2.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信息技术产业全面发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603.6亿元,占全区比重20%,其中集成电路制造产值为7.45亿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9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3903.7亿元,增长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9个百分点,其中以乐金、视源电子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583.2亿元,同比增长0.6%;以广州数控、亿航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及机器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突破431亿元,增速约13%。广州新一代通信设备和终端制造产业基地、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平板显示产业基地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陆续建成,创维4K显示、粤芯芯片、聚华等龙头项目落地,其中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顺利投产,带动集聚设计、封测等上下游企业61家,有效填补制造业“缺芯”空白。

  3.新兴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十三五”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前沿新兴产业精准发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优势明显。5G及下一代信息通信制造方面,集聚京信通信、高新兴等5G相关企业超100家,具备5G基站天线、芯片模组、高端元器件、5G新型行业终端的完整产业链。人工智能方面,产值规模突破220亿元,约占全市40%;聚集企业超247家,亿元以上企业32家,基本形成了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应用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工业互联网方面,引进和培育了航天云网INDICS平台、阿里云ET工业大脑、阿里云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船船海智云、中设智控PCP2025、智造家等9大重点培育平台,集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超70家,其中纳入广东省工业互联网生态供给资源池企业23家,占全市33%。区块链方面,获批“区块链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集聚企业近300家,在2019年国家网信办发布国内区块链备案企业中,区内上榜企业23家,占全市(31家)约75%。信创软件方面,集聚龙芯中科、飞腾信息、统信软件、麒麟软件、翼辉信息、粤芯半导体、东土科技、航天科工706所等规上企业约50家,营收规模突破110亿元,涵盖国产自主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创新型基础硬件和重点集成服务等领域。

  4.数字化应用催生新业态

  “十三五”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数字技术加速融合,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区内超100家企业踊跃上云,打造了明珞、京信通信、黄船、视源、机研院、昊志、智光、达意隆等8家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标杆。推进落实一批融合应用示范,区内企业积极探索5G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涌现了京信通信5G智慧工厂、昊志机电5G智慧工厂、文远知行5G+无人驾驶、创维5G+4K、5G智慧河涌、区块链+5G智慧停车、珍宝5G+巴士等一批创新应用。消费新业态发展快速,2020年,全区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零售业实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934.08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4.8%;电竞游戏产业营收突破50亿元,2020-2022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国际游戏电竞品牌赛事德玛西亚杯落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

  5.智慧政务服务高效便民

  “十三五”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府数字化建设持续发力,政务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愈发便利。数字政府建设方面,在全区约98个政务公共服务区域部署WiFi热点超300个,完成区审批服务大数据平台合并和集约化改造,建成审批监管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共归集入库20类数据合计1亿5千万条,实现34部门992个事项在平台受理和办件。政府服务方面,“秒批”事项范围大幅拓展,在全“秒批”政务服务覆盖22个部门共300多个事项基础上,升级推出100项“智能秒批”事项,依托前期布设全区的42台政务智能一体机,实现审批事项“秒批、秒核”和“无差别办理”,累计查询办理业务2.2万余次。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区块链电子发票平台,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发票数据上链总张数超过10亿张。

  6.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提升

  “十三五”时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三旧”改造快速推进,已落地的“三旧”改造涉及13条村,共批复城市更新项目超120个,连续三年在全市“三旧”改造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一。以“八纵八横”立体交通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新建道路101条,升级改造道路167条,开通地铁6条、高速公路3条、有轨电车1条,主干道路全要素升级,实现“南北相连、东西纵贯”。建设穗港澳空中连廊,开通广州首条跨境直升机航线,开通全球首条5G公交运营线路,建成珍宝巴士5G智能公交测试基地及智慧公交产业园、生物岛5G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两大5G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试验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黄陂中学、木棉小学、知识城南方医院、巴塞罗那国际医院等智慧化学校、智慧化医院加快建设,建成智慧河涌、智慧停车、无人机空中物流等一批示范应用场景。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期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继续纵深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形势呈现新趋势新特征,我区信息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复杂变化,仍将处于充满挑战、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将进入爆发式发展期,带来中国引领全球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尤其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颠覆性技术全面爆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坚持又高又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国家高新区的示范引领,愈发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因此,紧抓技术革命的机遇,加大对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重视,加强对前沿技术攻关,抢占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技术等前沿科技制高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必然选择。

  2.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大国战略博弈加深叠加全球疫情蔓延冲击推动新经济进入爆发式发展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跨界融合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疫情倒逼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进程,促进传统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平台开展业务,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区域之间、技术之间、产业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如以企业云办公、智能物流、无接触电子商务、互联网医疗及AI检测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表现出强大韧性。“十四五”期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进入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过渡的转轨期,各行各业加速迈进数字化发展新阶段,智能化的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和新产业快速涌现,数字经济催生巨大“裂变效应”。数字驱动与跨界融合深刻改变产业未来图景,要求我区信息化发展抢抓数字智造时代机遇,紧紧围绕技术赋能,加快形成增长新引擎和产业新体系。

  3.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成为经济“新动能”

  构筑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我国未来较为长期的一项重点任务。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广州发展工业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四个主战场”。近年来,我区全力推进“攻城拔寨”“百大项目庆百年”等重点项目和数字“新基建”项目建设,抓住机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氢能源、纳米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中主动探路先行,通过精准靶向招商,加速引进高精尖项目和国际高端资源,持续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集聚效应。未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更大力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速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4.释放内需与扩大开放成为双循环格局下的“新常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愈发激烈,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为我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科技自立自强并形成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契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国内市场大循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我区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充分发挥黄埔港千年“古港”“良港”的开放底蕴优势,挖掘内需潜力、拓展投资空间,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创造了新机遇。当前,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区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及科技创新的主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主战场,将深度融通粤港澳资源,进一步推动中新、中以、中欧、中沙等国际合作,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发展问题

  “十三五”期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信息化发展取得斐然成绩,不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多维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推进,黄埔信息化方面的不足和短板日益凸显,新兴产业支撑力还不够强、信息化系统生态建设需完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亟待提高,创新驱动发展仍需加强。

  1.新兴产业链条加速形成,但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加快

  “十三五”期间,我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加速形成,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优势凸显,2019年产值3833亿元,同比增速8.6%,仅和GDP增速持平,整体仍在培育期。产业高端化水平有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多而不大、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行业龙头集中于细分领域,缺少具有较大规模、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缓慢,企业对于转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信息化对全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未全面、充分发挥。

  2.数据共享度提升,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仍需提高

  我区在“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数据共享比例大幅度提升。但目前仍存在各部门多使用省市区部署系统,核心业务数据本地难以留存,数据开发应用成效不显著。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事项涉及省、市相关职能部门甚至国家部委开发的多套软件系统,相关审批事项暂不能与区内审批业务系统对接,相互间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造成办理业务时普遍存在“多套系统,多个流程”的问题,导致信息处理难以关联互助、信息运用不能互换共享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堵塞现象。另一方面,区内多数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还停留在通信应用、图文处理等低端层次,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生产效率等的理念与能力。

  3.产业集群规模优势突出,但安全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网络空间安全有密切的联系。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网络空间监管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安全监控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网络规范管理的需要。我区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及科技创新的主引擎,以工业制造和实体经济见长,区内越来越多的工厂和重要设施连入互联网,当前网络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发展应用还不能同步,自主可控信息安全设备占比不高,且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安全评测和监管体系,政府办公、公共服务和工业控制系统等的信息安全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信息技术取得显著优势,但创新驱动发展仍需加强

  “十三五”期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明显优势,但较为局部。一方面,标准规范较为滞后。随着全区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标准规范制定脱离和难以跟上实际应用需求。工业领域亟需制定物联网、云计算、信息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等行业性的信息化标准规范。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带来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电子商务、数据开放、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务健康发展亟待更加完善的标准规范。另一方面,信息化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和先导性战略高技术布局仍较薄弱,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观,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跨领域跨部门应用场景不够丰富,导致信息化建设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及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全面推动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分步实施。坚持从全局整体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示范、推动和监督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以规划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通过近期、远期两个发展阶段,做到分方向梳理工作,分阶段明确任务,分步实施,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基础先行,突出共享。坚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部署先进水平通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供安全可靠的超前的基础能力保障服务,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及共性平台集约建设、开放共享,以购买服务和政企合作方式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

  ——深化应用,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剖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信息化创新应用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深入推进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新活力。

  ——创新引领,赋能增效。着眼产业变革新高地,前瞻布局前沿引领技术,加速集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高端要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特色产业,推动制造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数字经济新业态。

  (三)发展目标

  把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的区位优势以及与欧盟、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国际资源优势,以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生物岛四大战略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新发展定位,打造“1+4+3”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即1个基石、4大主攻方向、3个体系,夯实信息化发展底座,以网络安全、数据流通、区域合作发展三大支撑体系,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政府服务创新发展、新型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图1 信息化发展重点任务框架图

  到2025年,全区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化发展水平跃居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自主可控的数字产业生态体系。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数字红利充分释放,信息化成效全面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国内信息化发展的领先地位,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排头兵。

  信息基础设施高度完善。集聚一批国家级重点信息基础设施,到2025年,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达到80%,实现区域5G网络全覆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国际数字枢纽加速建成。

  数字经济规模全国领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大湾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25年,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建设成效显著,数字经济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2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3000亿元。

  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突出。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智能制造模式广泛普及。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上云上平台企业数量达到500家,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文创、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数字政务取得显著成效。数字政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到2025年,基本形成“运行规范、数据共享、协同联动、监管有效”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入驻事项零跑动率达到95%。“互联网+政务”全面普及,实现全业务协同办理,推动我区数字政府建设走在前列,打造黄埔样板。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基本成熟。信息化赋能政务转型,实现政务服务“便民惠民”。到2025年,“城市大脑”数据中枢系统全面建成,“城市大脑”APP全面普及,智慧校园和智慧社区实现全覆盖,构建覆盖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重点服务领域的多层次高质量服务体系。

  表1 信息化发展“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情况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2020年

完成

2025年

目标

1

信息基础设施

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

-

80

2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0

2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1173

3000

3

产业数字化

上云上平台企业数量(家)

217

500

4

数字政府服务

入驻事项零跑动率(%)

80.99

95

5

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校园覆盖率(%)

70

100

智慧社区覆盖率(%)

60

100

 

  三、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创新发展基石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优化提升

  1.强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互联能力。系统规划信息基础体系,高标准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和知识城国际数字枢纽及周边基础设施,带动完善全域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构建高效骨干光纤网络,提高全区高速宽带占比,推进工业园区、工厂、居民社区及商业楼宇等重点区域光纤到户,推进千兆光纤进园区、进工厂,百兆宽带上桌面、上产线,建设高水平全光网区。推动5G网络规模部署,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交通枢纽以及商业区等重点区域实现连片优良覆盖。探索打造以1.4GHz频段为主的无线政务专网。提速智慧灯杆建设,重点推进在路灯、信号灯、路牌、井盖、电线杆、广播电视塔、户外广告牌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知识城、生物岛及鱼珠护林路一带探索多功能智慧灯杆试点项目。推进IPv6规模部署,全面部署IPv6的长期演进技术网络和固定带宽接入网络,重点完成区主要电子政务应用的IPv6改造。加快广电5G网络建设,赋能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推动有线无线、广播通信、大屏小屏协同发展。

  2.全面优化整合算力基础设施。合理控制全区现有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和用能总量,加强对存量互联网数据中心节能技术改造,开展试点示范。以模块化、组件化、通用性为特征,探索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推动与新加坡万国、吉宝合作共建国际大数据中心,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提升端到端、国内与国际间网络性能,提供强大“算力中心”。加大行业和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面向特定行业、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鼓励运营商结合5G技术,在工厂、汇聚机房、基站机房等靠近用户和应用场景灵活部署边缘计算设施。

  3.抢占国家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高地。加强国际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国际数字枢纽,依托广州市和广东省在网络和应用基础设施方面的内外互通优势,加速集聚国家和省内核心枢纽设施资源,在知识城加速布局广州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子节点、标识解析顶级节点、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打造全球“信息枢纽”。

专栏1:国际数字枢纽建设工程

  广州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子节点建设。在知识城增设国际语音局、国际传输维护中心(ITMC)、国际互联网出入口,组建广州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知识城子节点,推动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扩容,实现知识城子节点与其他子节点全互联的网络结构,鼓励运营商为跨国业务企业提供直连国际出入口专用链路,推动知识城国际出入口成为广州通往全球的主干道。

  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建设。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引入知识城。依托知识城良好的产业基础,推动标识解析体系的落地及推广应用,部署国家标识解析体系顶级节点、标识解析行业服务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支持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应用模式。

  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联合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将广州互联网交换中心引入知识城。结合运营模式、产业生态、技术与业务创新,以及黄埔工业强区属性,聚焦工业互联网探索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立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实验室,构建良好的互联网产业生态。

  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南方)基地建设。打造中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特色创业园、华南地区信息产业技术领域集聚区、广州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生态友好型创意创业社区。

  中国联通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建设。打造互联网应用创新孵化中心,与广东联通承建的数字广东政务云平台形成同城双中心,全面支撑数字政府及工业智造领域的业务创新。

(二)加快融合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1.加快智慧路网建设。支持生物岛建设自动驾驶综合应用示范岛,重点建设一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和封闭测试场,以珍宝巴士5G智能公交测试基地、生物岛5G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岛等为载体,加快自动驾驶MaaS应用和5G-V2X车路协同试点。依托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运营中心、百度阿波罗、高新兴等在鱼珠片区开展车联网直连通信频段试运营,探索车联网发展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加快5G与车联网融合创新,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新业态,继续推进规模化智能网联“新基建”建设应用,探索自动驾驶商业化试运营。支持百度阿波罗、文远知行等企业开展道路测试工作,加快推进科学城、知识城、生物岛、黄埔港等片区的车路协同路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以鱼珠片区护林路14公里为核心区域打造“人工智能+车联网”示范路段,重点开展自动驾驶出租、无人物流配送应用示范项目,构建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测试验证—规模应用—产业发展”的车联网全链条新生态。

  2.加强港口网络设施建设。加快黄埔老港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推动港口口岸各环节无纸化和智能化,打造高端航运服务与航运科技创新核心区,以多式联运为重点补齐短板,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促进不同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鼓励广州港、黄埔新港等加快5G网络覆盖和5G应用示范落地,实现基于5G的港口码头智能理货、远程控制、智能巡检、设备远程控制、实时定位等智慧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打造成为5G技术与港口作业深度融合的一流智慧港口。

  3.加快空天网络设施布局。综合利用北斗导航、卫星、浮空平台和飞机遥感遥测系统,积极推进地面配套设施协调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尽快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加快高轨和低轨宽带卫星研发和部署,积极开展卫星空间组网示范,发展高性能导航基带、射频芯片、板卡、多模卫星接收机、高分辨率传感器、高精度北斗导航/测绘终端装备、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等北斗导航核心元器件及应用装备系统。

  (三)加快创新基础设施提质提效

  1.前瞻性布局未来网络。鼓励博冠、视源、乐金等重点企业开展低成本、低能耗、适合于三网融合有线无线结合的新型宽带接入系统的研发,大力支持4K/8K内容制作和频道建设。支持海格通信、国盾量子等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未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建设量子通信、北斗卫星、第六代移动通信、太赫兹通信实验室基地,率先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准规范等。

  2.强化科技平台创新支撑。聚焦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领域,携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围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平台,构建技术创新领先优势。加快建设研发设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实验室等一批重点支撑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布局重点行业的国家级创新中心,推进车联网研发设计中心、黄埔实验室等重大技术科创实验室落地建设,搭建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等一批产学研融合创新中心,强化对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支撑,推动研发成果在区内转移转化。

专栏2:创新基础设施提质工程

  推动创新基础设施产学研一体化。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建设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开展FDSOI关键技术、计算光刻等先导性技术研发,以及面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高端核心芯片、微系统模块和系统级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依托浙江大学,重点打造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成为集科技研发、咨询服务、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与技术孵化、产业培育等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及先进计算技术研究,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先进计算架构与系统、芯片设计、高端装备、大数据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重点建设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开展新型网络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5G/6G关键技术与设备、通信核心芯片及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网络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形成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设施为引领,以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流高校、头部创新联盟等为支撑的战略创新集群。创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推动生物岛实验室建设并创建国家实验室。推进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等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落地建设,推动黄埔实验室提升能级和高质量发展。支持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等设立国家实验室或其分支机构。支持京信通信、海格通信、高新兴等企业建设5G协同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搭建应用测试环境、公共服务平台,承接国家级、省级相关重大项目,推动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一)构建安全自主可控+区块链的软件产业底座

  加强区块链算法理论和共性技术创新研究,深化区块链技术行业应用。全面提升广州区块链国际创新中心、黄埔链谷、蚁米区块链众创空间、区块链未来空间四大载体建设,加快建成以区块链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区。聚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国产操作系统领域,提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信创龙头企业,打造国产信创软件生态体系,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与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刚钻”产品。加强面向安全可信操作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打造军民融合安全可靠操作系统和解决方案,实现从基础软硬件到应用软件全体系的自主安全可控。

专栏3:软件和信息服务工程

  建设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围绕适配测试、应用示范、培训推广与技术服务,推动基于统信软件的通用软硬件(广州)适配测试中心和基于麒麟软件操作系统的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广州)建设,面向软硬件企业提供产品研发适配及应用系统适配测试服务。加快推动一批软硬件提供商、软件应用开发商、信息产品供应商等加快入驻,带动盘缠科技、翼辉科技、福昕鲲鹏等关联企业落地,联合区内东土科技、粤芯、纬德、联芸、鼎甲等龙头企业,建立信创适配资源池,建立产品模拟测试环境,打造测试和应用示范平台,形成规模大于100台整机的联网演示能力。

  打造广州“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点推动广电运通公司与华为公司合作项目,开展基于“鲲鹏”主板的服务器及PC终端研发生产,共同推进在政府、银行、公安、交通、财税及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在知识城推动落实广电运通新一代AI智能设备产业基地项目,重点打造全球智能设备生产中心、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金融科技创新运营中心、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华为鲲鹏计算机生产基地。

  推进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建设。对接国内外以区块链为特色的重点软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创业创新平台,搭建交流合作与产业升级的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的软件业务和技术创新的新生态,助力广州市创建国家级信创基地。探索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多元应用场景,支持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相结合的新业态项目建设。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联盟作用,支持和培育区内区块链企业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发展。

  (二)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新型显示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生态高级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核心竞争力。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加快新型显示之都核心园区、广东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建设,做优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做大做强芯片设计,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围绕高端显示、汽车电子、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卫星导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快芯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集成电路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培育库,支持本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做强做大。构建科技创新型平台,着力完善“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终端应用”产业链,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集成电路先进产业集群。

  智能传感器。重点支持MEMS传感器芯片等专用芯片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制造、SIP系统封装测试产线建设,发展固态聚合物传感应用技术,提升核心芯片自主化水平。支持研发集压力、温湿度和气体等多种传感于一体的传感器阵列产品。打造智能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MEMS半导体传感器芯片自动化产线升级改造,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影响力的智能传感器龙头企业,打造广东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专栏4:“双园驱动”核心载体建设工程

  打造知识城集成电路产业园。在知识城建设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园。依托芯大厦1.0、2.0等载体,重点引进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集聚,推动粤芯二期、胜科纳米集成电路检测平台项目建设,加快筹建富乐德、盈骅、中科飞测、光掩模等项目建设,引进国内外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材料,加快布局集“研发设计—中试生产—封装测试—终端应用”全产业链。

  建设广东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聚焦环境监测、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家居、车联网等重点领域,强化产业布局,引进培育一批设计、制造、封测和应用环节龙头及配套企业,打造为智能传感器应用示范区和集聚区,引进培育100家以上骨干企业,5年内建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依托科学城E-park载体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总部基地,依托创智汇产业园打造传感器总部研发核心生产基地,围绕智能制造领域需要的MEMS传感器、新能源汽车领域需要的压力传感器等产品,重点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进行产业转移的智能传感器相关厂商进行招商并开展相关应用。依托横沙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的50万平方米的空间布局,聚焦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等产业集群,推进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生态环境领域等智能传感器应用市场的研发与生产制造。依托中国纳米谷建设国家智能传感器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建设智能传感器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

  新型显示产业。重点发展OLED及Micro-LED、4K/8K超高清显示等产业,积极培育印刷显示、全新有机柔性显示、电子纸等细分行业。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加快新型显示重点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提高在高端显示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瞄准硅片、封装材料、工业气体等上游的产业领域加快突破,推动新型显示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完善。加快超高清视频融合应用,在教育、旅游、文体、交通领域建设一批5G+4K/8K超高清应用示范项目。

  (三)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工业基础数据库,推动各类平台资源互联互通、数据开放共享,提高综合服务平台运营能力。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平台技术研发、迭代升级,提升服务支撑水平。加快工业互联网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应用创新示范项目。创建一批高质量产业载体和高端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基础资源库。

专栏5: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发展壮大航天云网、东土科技、阿里云等2-3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基于工业互联网研发创新、产业链配套、生产性服务、协同制造的应用平台系统服务商和集成商,重点支持围绕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开发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推进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建设一批面向行业或区域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及公共递归节点,制定并完善标识注册和解析等管理办法,加强标识应用推广,建设公共标识解析服务平台,形成标识注册、解析、查询、搜索、备案、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在汽车、电子、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等重点行业,建设和运营一批标识解析二级及以下其他服务节点。

  加快中国工业互联网中心建设。联合工信部电子五所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和软件产业基地,打造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牵引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生产性服务业方向集聚,加快规模效应形成和产业生态培育,推动黄埔区“数字产业化”。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在黄埔制造企业的落地应用,加快黄埔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黄埔特色产业的“产业数字化”进程。

  (四)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

  加快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建设,集聚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知名企业总部,加快形成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加工及物流装备、智能金融设备等领域产业集群。推动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原创性技术研发成果和原始应用创新示范。

专栏6: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建设工程

  布局基础支撑平台。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协同国际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智能互联与大数据关键技术、人工智能专用芯片与计算、类脑智能关键技术等领域进行布局,提升人工智能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原创能力,部分解决或实质性缓解“卡脖子”技术问题。建立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在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安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建设综合技术测试基地,为企业提供产品测试服务。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行业应用企业联合设立人工智能测试环境,建设一批行业性人工智能测试环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示范。

  打造产业园区载体。瞄准园区发展定位,发挥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园区载体,加快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由西向东依次布局国家高智能装备产业基地、高端服务业产业基地、中国游戏软件谷、中国信创产业基地、中国基础软件战略基地,推动人工智能核心要素资源集聚,联动发展城市更新片区和临港总部商务片区,打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应用创新示范区。在紧邻鱼珠向科学城拓展区域,规划建设鱼珠片区拓展区,在横沙片区打造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在三条围片区打造中国新材料CID(中央创新区),在将军山片区打造数字创新园,打造“三新”产业配套支撑区。大力推进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新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项目。推进提质增效试点园区改造建设。

  提升终端智能应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支持广州数控、瑞松、巨轮等一批区内企业在技术端对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核心技术的研发,承接一批国家级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重大专项,加大对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支持的力度,推动在教育、医疗、农业、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打造一批示范应用。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研究院、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平台研发优势,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家用智能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引进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或新设智能制造项目,以及一批3D打印、人脸识别、智能出行、智能家居、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精尖项目,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软硬件终端的应用。

  (五)加强下一代移动通信前瞻布局

  聚焦空中互联网、北斗、量子通信蓝海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评估和知识产权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及产品成果加速转化落地。有机整合区内平台、技术、资金、产品和服务等优质资源,搭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孵化中心。依托区内骨干企业,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落户,推动一批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相结合的新业态项目建设。

  空中互联网。重点依托蓝色光标天地互联全球总部,引进集聚一批空中互联网上下游企业及优质资源,大力引进落户空中互联网领域的重大项目,设立空中互联网双创中心,推动空中互联网创新创业,打造空中互联网全链条型的生态产业发展系统,助推全区IAB产业发展新跨越,积极抢占全球空中互联网大市场。

  北斗产业。大力支持海格通信北斗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海格通信、泰斗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快北斗导航智能芯片、高精度定位智能终端产品、室内外无缝定位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强北斗卫星模拟源、导航芯片、功能模块及终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建设基于北斗导航的公共服务平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产业交流平台和知识产权聚集与运行平台,成立北斗导航产业联盟,通过开展重点企业微导航,推广面向工程机械、现代物流、车载系统等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构筑北斗导航产业竞争优势,带动全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

  量子通信。重点搭建量子通信研究与测试平台、核心器件研究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中心和量子通信国家实验室。引进培育量子通信元器件生产商、设备制造商、网络建设及运营服务商,打造行业“小巨人”。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实现与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无缝对接。推进量子通信技术与5G、AI、区块链、工业互联网、VR/AR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面向汽车、金融、电力、互联网等重点行业领域建立一站式垂直行业解决方案。

专栏7:量子通信提速工程

  加强量子通信科技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国盾量子、中科启迪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量子通信重大项目实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着力引进全国量子技术领军人才、行业知名人才,吸引外部高素质科研机构和高素质创业公司及个人,促进核心技术优势转化产业优势,实现量子通信产业孵化。

  加快布局构建量子通信产业集群。编制量子通信产业重点“引进一批”企业名单,重点围绕量子通信领域开展精准招商。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组建量子通信产业发展联盟。建设量子通信产业园区,推动量子通信产业与传统网络安全产业融合,打造以量子通信技术为特色的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基地。

  打造量子通信重大创新平台。依托国盾量子、中科启迪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量子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全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一批具有全省甚至全国影响力的协同创新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建技术创新中心。

  五、打造产业数字化新高地,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一)促进支柱产业推陈出新

  加快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健康食品产业七大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数字化产业集群。鼓励支柱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引导企业树立数字化转型升级意识,深化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广智慧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的生产运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消费趋势变化相互促进、传统产业和产业链协同改造,提升优势产业与市场动态接轨的能力及运营效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区域辐射带动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8: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工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先进制造方向转变,打造创新协同、资源互通的产业生态体系。鼓励基础好、实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智能制造等新模式,提高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及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推动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聚焦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行业资源整合,促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化升级,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汽车制造产业。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燃油车及新能源汽车方面,加快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依托广州本田、东风本田两大传统支柱企业,推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提高单车价值量。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推动车控操作系统及计算平台、车规级芯片等自动驾驶技术和装备研制。依托5G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建设,不断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促进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现有道路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改造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新材料产业。把握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为重点。推动新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新材料供需对接,形成以精细化工材料、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智能装备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依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纳米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新材料产业应用平台,实现材料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促进。

  绿色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发展以通信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自动化、信息预测精确化、调度决策最优化、运行控制一体化”为特征的智能电厂,实现设备智能化、控制智能化。推动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与能源设施深入融合,构建共享开放的能源互联网体系。加快配电站房和小型数据中心融合建设,提供网络加速服务和边缘计算能力。在工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推进供能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高效洁净、无缝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加快能耗在线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督促重点用能企业、商业办公等建筑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端建设。大力开展氢能数字化应用研究,推动制氢、储运氢、加氢等关键环节流程数字化。构建加氢站智能化安全管理模式,搭建系统化安全监测模型。

  生物技术产业。大力推进生物岛的建设,产业辐射带动百济神州生物产业园、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昭衍(广州)新药评价中心项目、洁特生物实验室耗材产品扩产及科技孵化器建设项目、华银健康医疗服务产业基地及总部项目。利用夏港街东基工业区心宝药业、嘉媚乐、科莱瑞迪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健康科技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打造以百特医药、绿十字制药、费森尤斯卡比为核心,大力发展医药制药。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强高性能计算机在药物靶标筛选、药物分子设计、药效早期评价、药物临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提升药物研发水平和速度。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应用先进数控技术改造现有制药装备,加快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等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制药装备智能化水平。

  高端装备产业。推动生产环节智能化,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性。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拓展AIoT支撑的服务型制造,推广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提高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企业应用物联网、射频标签等信息技术,建设智能仓储物流系统;推动高端装备安全监管数字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安全环保影响因素分析预测和管理,建立市、区、园区等多层级的装备安全生产大数据中心,降低安全风险。

  健康食品产业。推动企业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引进智能生产线,从原料处理、投料到包装、检测、成品等环节,实现全程智能化控制,推动产能、效率和品质提升。加快食品安全数字化建设,以科技为抓手,支撑智慧监管,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项目建设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推进食品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和引领全区食品饮料产业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二)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发挥云平台引领作用,深入落实“企业上云”实施方案,为制造企业提供多样数据服务,着力打造一批上云标杆企业。引导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进行更深层次融合应用,加强对传统制造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建设行业5G虚拟专网,推动“上云上平台”,加速制造业生产要素数字化,实现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企业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形成新的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实现设备自动化、物流智能化和生产透明化,打造制造业领域垂直行业应用标杆。

专栏9: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工程

  加快企业内网改造。聚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探索面向重点领域的5G虚拟专网应用,为中小企业内网改造或专网建设提供模板。加大对产业园区及工厂的网络改造和数字化升级,打造泛在智能感知体系,提升园区运行、管理与服务智能化水平,

  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搭建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为平台服务商搭接展示和与企业对接的窗口,为企业“上云上平台”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信息。加快开展工业设备上平台“领跑计划”、核心业务上云“加速”计划、工业互联网标杆品牌计划,通过工业领域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

  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电信运营企业协同开展网络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工业厂房等工业典型环境的5G网络覆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以京信通信、兴森快捷、智光电气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5G+工业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案例,鼓励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各环节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提质增效,开展标识解析、设备远程运维、机器视觉监测、工业生产机器人等应用。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示范推广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加快“黄埔制造”向“黄埔智造”转型。

  (三)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

  打造一批面向服务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能力。培育数字化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金融等产业创新发展,不断健全完善物流配送、在线金融服务、数据资源支撑等配套体系,拓宽服务业数字化更多应用场景和公共服务,着力包装推出一批现代物流优势项目。聚焦电商、视频直播等领域,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平台化发展,进行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创新,发展协同经济、社交电商、无人零售等新业态。借助广州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为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的契机,打造广州黄埔全球中心仓、保税全球维修中心、保税研发中心、文化艺术品保税交易展示中心,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专栏10:数字服务业新业态培育工程

  建设省级数字贸易中心。以保利鱼珠港、广州国际港航中心、南方智媒大厦、广州日报科技文化中心为代核心,打造省级数字贸易中心。支撑智慧物流、跨境电商、航运服务等产业发展,建设跨境电商品牌园区,推动“网购保税+社区新零售”试点项目落地,加快推动“线上数字经济+线下实体会展”融合转型。吸引集聚一批数字跨国企业总部,支持建立分支机构、创新中心、运营中心、数据中心和培训中心,聚焦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用户隐私等方面,引入区块链监管模式,打造黄埔特色的监管体系,搭建数字知识产权管理争端解决平台。

  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推动黄埔临港经济区建设金融科技集聚区和贸易金融服务区,吸引集聚各类高端金融科技要素和资源,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区),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加大信息化和研发投入,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积极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以“区块链”应用切入,建设以密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区块链技术、电子合同、智能合约等为基础的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开展数字资产确权、价值评估、上链与交易,推动信贷融资、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保险理赔、供应链融资等领域的金融科技创新,打造“区块链+特色金融”创新高地。

  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支持汽车及零部、食品、生物医药等骨干企业整合传统零售和渠道电商资源,开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向线下拓展,布局社区门店、智慧门店。鼓励与网络平台、行业组织加强联动,通过信息消费节、云上购物节、创意设计周等系列活动,促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推广,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营销新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知名品牌。用好直播平台,加大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和产品全球推介力度。

  (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数字文娱。加速电竞赛事、网络视听、网游手游、网络文学等数字互动娱乐,依托音频、短视频、直播和影视类载体,推进新兴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内容生产,推动音视频大数据处理、全媒体智能播控、超高清视频制播等平台建设,鼓励国产游戏技术创新,集聚游戏信创软硬件生态,加速推进电竞游戏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具备国家影响力数字内容产业中心。

专栏11:大湾区国际电竞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构筑电竞游戏协同发展大集群。支持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中国游戏软件谷。建设电竞研发、精品创作、赛事承办、电竞教育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发挥多益网络、奥飞动漫、分众传媒等头部企业的带领作用,加快培育本土电竞游戏品牌、团队和企业,鼓励发行优秀原创游戏产品,引进一批游戏研发、游戏授权、内容制作、内容传播龙头企业,加快打造产业发展高地,提升全区电竞游戏企业品牌效应。

  抢占电竞湾区创新人才制高点。加强电竞游戏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率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定,建立电竞游戏产业人才认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电竞游戏产业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培育与引进电竞游戏领域顶尖人才及团队,培育一批电竞游戏应用技术“双创”领军人才,打造一流电竞游戏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地。

  打造国际一流电竞游戏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可利用载体和资源,支持企业电竞场馆建设和运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竞赛事中心。引进一批全国一流的电竞组织、赛事联盟、电竞俱乐部,争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竞游戏品牌赛事、奖项和活动落户,创造属于广州、属于黄埔的电竞俱乐部和电竞赛事品牌,打造湾区电竞游戏产业生态“磁力场”。

  智慧农业。加快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全面推进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农情、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系统、农业数字公共服务平台等,开展基于5G网络的农业机械化作业、农用无人机植保、农用装备实时互联等应用示范,加快推广一批数字农业农村技术模式和示范标杆,建设数字田园。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完善物流体系,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加快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和农企征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农产品集配中心和批发交易市场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流通效率和经营秩序。

专栏12:数字农业创新工程

  加快建设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发挥长洲岛农业科技及周边地块地理优势,以建设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为契机,依托“都市锦田”计划垦造水田项目、优质水稻种植项目、国家重点农业科研项目等,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应用,发展智能“车间农业”,加快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农业无人机+物联网系统等建设和推广应用。

  推广农业手机APP。推进农业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农资、生活日用品、特色农产品产业电商化发展,协同供销社电商团队打造农产品“黄埔公用品牌”,培育“互联网+订单农业”,建立产销衔接服务平台,促进消费需求与农业生产高效匹配。

  六、创新数字政府服务模式,共创便民惠民和谐社会

  (一)推进数字政务平台建设

  加速整合、完善、扩展区内数字政务平台建设,结合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务信息互通和资源整合,加快政府各部门系统迁移上云力度,持续提升政务云服务能力,推动政务云平台精细化运营,不断完善云平台安全服务,进一步提升政务云资源利用率。加强政务网络建设和保障,将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有机结合,通过统一规范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和网上办理、开展网上咨询和网上监督、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创新服务、拓展服务渠道等方式,构建高效便捷、面向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服务能力,为全区政务创新应用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13:数字政务平台建设工程

  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科学规划、扩展电子政务云平台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升级云平台虚拟化技术,实现对云资源的智能动态分配和弹性伸缩;持续推动业务应用上云,实现全区各部门业务系统全面、稳妥地向云平台过渡;构建信创云体系,推动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体系下的政务应用开发和部署,实现信息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升级、维护的全程可控;建立电子政务云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对政务云所承载的各委办局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安全进行设计和实施。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升级。拓宽电子政务外网服务范围,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覆盖;优化电子政务外网网络结构,持续推进电子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探索5G+电子政务应用,构建智慧化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业务流量灵活调度;加快区级政务外网IPv4/IPv6的双栈部署工作,完善电子政务外网IPv6应用支撑能力;升级政务网络安全框架,采用先进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理念和技术,对我区政务网络安全框架进行优化升级。

  (二)优化“一站式”智慧政务服务

  持续优化线上及线下政务服务体验,提升办事群众、企业的获得感、满足感,深入推进“一窗式”集成式服务改革,构建完善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厅,提升群众、企业线下办事体验,打造“最智能、有温度”的政务服务大厅,逐步完善基层政务服务的“就近办理”服务体系。推动更多事项“指尖办理”,加快电子证照系统建设和应用,实现更多“秒批”事项手机办、在线办。推广全流程网办服务,在依申请事项100%网上可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网上办事服务的实用性、便捷性和使用率,让基层群众办事“少跑”“不跑”。

专栏14:“一站式”政务服务工程

  建设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厅。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提升大厅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探索并深化推广“AI+政务”“AR+政务”等应用,实现审批办理“智能化”、服务引导“虚拟化”和大厅管理“可视化”。

  网上办事服务升级。充分利用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证照、物流平台等辅助手段,进一步改善网办服务体验,逐步实现“一脸认证、主动推送,一键申请、智能核验,一次提交、邮寄可取”的网办服务。

  推广“指尖黄埔”移动应用。统一汇聚“粤省事”“穗好办”中涉及黄埔区相关服务,以及“粤商通黄埔专区”和区部门提供的各类对外线上服务,整合全区各类民生、企业服务资源,实现政务服务指尖触达,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高效,提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及满意度。

  (三)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

  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继续加强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运用,持续推进“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监管”改革,扩大“互联网+‘秒批’”应用。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目录,搭建统一的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在不动产登记、涉税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压缩业务办理时间,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和服务体验。强化政务大数据与企业、社会大数据的汇聚融合和关联分析,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大数据融合开发和应用创新项目。

专栏15:“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创新工程

  审批监管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集约化改造。将“一网通”系统、电子证照系统、政策兑现系统、企业信用平台、企业筹建系统与“粤商通”对接,提供微信端企业开办、工商登记“一站式”服务,实现高频电子证照的关联和自动填报助力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实现企业建设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为企业投资建设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商事服务技术创新。持续推广“e登记”服务,提升不动产登记效率,实现办理抵押登记“零跑动”。协同供电、供水、供气、税务、户政等部门建立“不动产登记+税务”一体化服务专窗,共享信息数据;持续深化“区块链+发票”改革,强化“税链”电子发票平台建设。

  信息化惠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市场主体监管、质量安全追溯、行政执法监管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在“一门式”政策兑现的基础上,梳理分析政策文件,形成可定制的“惠企政策产品”,运用AI精准推荐引擎,实现惠企政策的主动推送、及时有效兑现。

  七、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标杆,重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一)搭建智慧城市管理中枢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神经网络”全区全覆盖,以城市全量数据资源、时空地理信息、共性支撑平台、运行指挥中心、综合智能门户为基本要素,构建智慧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面推动各类数据加速向管理中枢汇聚,打破数据壁垒,形成以数据驱动为特征的城市综合运营管理指挥中枢,支撑城市日常运行、管理、决策和应急指挥,实现各种问题、风险的及时智能化处置。加大各领域新型数据、算法平台、试验场景的开发开放力度,形成“主体多元化、分工精细化、管理专业化”的市场化建设模式。引入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城市车辆运行、城市用地、摊贩流动、垃圾处理等情况,主动发现问题。基于“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全区调度“一网通”,推进危化品、交通、消防、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提高突发事件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效率。围绕城市管理对象、处置标准和时限、考核考评建立数字信息数据库,实行精准管理、规范处置、公平考核。

专栏16:智慧城市管理中枢建设工程

  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以黄埔区全量数据资源、时空地理信息、共性支撑平台、运行指挥中心等模块为基本要素,建设综合指挥平台,打通黄埔城市事件的处置流程与模式,打造跨网跨空间的协同能力,融合业务部门指挥中心能力形成联动指挥体系,规划指挥一张图、协同调度、勤务值守、资源管理、指尖指挥、任务值班管理等应用;建设城市体征系统,对全区全景三维模型进行可视化渲染,并将视频、复杂的动画、2D/3D图形和实时数据流进行统一整合,持续扩展可视化指挥应用;打造融合通信平台和视频会商平台,实现跨网跨制式的通信手段的融合,构建全区各个委办局单位之间纵向以及横向的沟通渠道。

  打造智慧城市CIM创新应用。以黄埔区CIM基础平台为基础,持续深化一张图基础平台应用,率先开展知识城CIM创新应用标杆,实现无人驾驶在CIM中模拟应用,包括无人驾驶运行模式的分析、实时自动驾驶、智慧停车、停车信息管理、道路流量分析、路口交通模拟等。同时接入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路况信息,包括自动驾驶状态、路测感知数据、路口车流、人流以及知识城市政设施、建筑信息、四标四实等数据,融合多种数据模型,实现一屏展示城市运营情况。

  (二)打造智慧社区惠民服务

  推进智慧社区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对便民生活、智能感应、安防监控、环保应用场景设备设施进行定制化改造升级。鼓励各组织、企业开展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智慧社区服务,逐步在多个社区打造和推广智慧社区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为主的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开展“社区+管家”物业服务,设置家政预约、看护服务等到家优质定制服务。完善“智慧社区+养老”模式,为广大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生活照料、康复理疗、失能照护、精神慰藉等各类服务,着力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发展社区电商,提倡“无接触”式配送,提升社区便民服务能力。推动智能快递柜、政务服务智能终端等智能化设施在社区部署,推动各部门的公共服务通过信息化方式向社区延伸。

专栏17:智慧社区建设工程

  建设一批5G+智慧社区样板。建设一批独立组网的5G全场景智能社区,全面推进全场景智能健康社区落地。在社区内打造“刷脸”(人脸识别)出入同行、乘坐无人驾驶通勤车、智能垃圾分类等智能场景。疫情期间通过智能物流机器人,实现无接触配送。推进智能物流机器人、无人驾驶通勤车、室内智能家居和配套商业项目建设,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家庭、社区到配套的全场景服务,逐步建设成为5G智慧社区应用示范创新基地。

  打造平安社区试点。在长洲岛选择有条件的小区部署智能门禁、车禁、电子围栏、视频监控等前端设备,利用人脸识别、智能检测、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对进出小区的人员、车辆进行抓拍、特征提取和分析识别,并将数据送入后端大数据平台,开展人脸动态比对预警、人员轨迹分析追踪、人员身份鉴别查询等,实现全域全程全时的数据采集、事件预警、主动发现、自动报送和智能处置。

  (三)深化数字民生创新应用

  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传统公共服务信息与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等信息的汇聚融合,重点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智慧民生服务,实现全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消费水平同步提升。

  智慧医疗。建立覆盖城乡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深化医疗健康大数据建设,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资源整合,鼓励“移动医疗”“网络医院”等服务创新,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咨询保健智能应用。整合全区卫生健康信息平台资源,推进医疗卫生大数据在各相关领域的服务与再利用,强化信息技术对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支撑以及对社会医疗机构的业务全流程监管。建成一批流程更便捷、服务更高效、管理更精细的智慧医院。鼓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加快5G专网部署和智慧化升级步伐。分批接入黄埔区基层医疗机构、区属医院、社会办医疗机构、驻区医院数据,定期接收市平台下发人口、健康、医保等数据,实现黄埔区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

  智慧教育。推动校园5G、物联网建设,建设智能化校园环境,为智慧教育提供泛在化的基础环境。建立一批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加快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丰富在线教育资源供给。试点开展“双师课堂”、智慧课堂以及基于5G、AR/VR/MR、AI沉浸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争取创建5G+VR教学实验室,推广普及中小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中考理化生实验考试场室建设,探索数字驱动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构建教育教学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智慧交通。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造亮点,三年见成效,五年成体系”的智慧交通体系设计推进思路,集中力量推进“1+7”平台和四大示范区的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打造全区综合交通运输智慧化管理载体,提升区域交通运行效率,促进交通数据化、智能化升级,提升区域交通运行效率,便捷公众交通出行,助力打造智慧交通强区。重点打造公交智慧产业园区,持续建设区智慧交通综合运营中心、智能公交管理系统及重点营运车辆监管系统,为全区交通运营管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深化推进科学城5G智能公交测试基地及智慧公交产业园、生物岛5G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岛建设,持续开展自动驾驶MaaS应用试点和5G-V2X车路协同试点工作,鼓励百度阿波罗、珍宝巴士、文远知行等企业积极开展无人驾驶应用示范,推动建设“人、车、路、站、场”全面协作的智慧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打造黄埔区车联网产业基地,推动全区智慧交通建设取得较大突破。

  (四)推动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充分发挥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围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疫情防控等领域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动态数据采集汇聚的需要,强化应急管理感知网络建设。加快完善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围绕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以及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设应急智能感知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救援系统、智慧应急决策辅助支持系统,从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辅助决策提升应急管理应用的智慧化、可视化,保障应急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打造一批智慧化应急应用场景,推动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跨越式发展,加强智慧应急管理能力,助推应急管理创新发展。

  八、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数字产业保驾护航

  (一)加快网信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加强网络安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与产业联盟,支持以骨干网络与信息安全企业和专业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等方式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自主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拟态防御、可信计算、零信任安全等网络安全新理念、新架构,推动具有内生安全特性的网络安全理论、技术和产品创新。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发展大数据威胁情报分析、人工智能监测预警、量子加密通信等网络安全防御产品。

专栏18: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工程

  推进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鼎甲科技、高新兴等网络安全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主体共同建设网络安全实验室,开展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强化网络安全防护、高级威胁防护、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技术攻关。支持建设网络安全仿真实验平台,开放提供技术试验、安全检测、风险评估等环境。

  抢先布局高端工业安全软件。面向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电器机械等重点行业,重发展研发设计类软件,订单排产、工艺工装、设备维护、远程监控、仓储管理等生产控制类软件,需求管理、决策支持、供应链优化等管理类软件。鼓励鼎甲科技、高新兴等龙头企业开发高支撑价值的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工业APP。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支撑软件、嵌入式应用软件,以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

  打造黄埔区密码应用和创新示范基地。联合暨南大学等研究院、南方电网、中国平安、广汽集团、美的、中电科、中安网脉等共同开展国产密码应用推广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密码应用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密码研究院等项目落地,构建商用密码应用与创新生态。谋划共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密码研究院,引入暨南大学密码研究团队,在基地园区创建广东省密码研究院,为密码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等提供重要支撑。

  (二)打造网络安全创新平台

  推动网络安全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政企合作,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为重点,探索网络安全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建立监测感知、预警防范、应急响应、调查处置、查处打击的全链条闭环机制,构建网络安全打防管控综合体系。依托数据安全学院及数据安全科技孵化基地、行业龙头企业等资源,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投资方式,建设网络信息安全公共服务集聚中心,重点培育检测认证、仿真测试、技术展示、教育培训、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面向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提供服务,形成国内一流的服务能力。

专栏19:网络安全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广东省网络安全数据中心。落地建设广东省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中心(网络安全110),建立“1+1+N”调度体系,即1个“网络安全110指挥调度中心”,1个网络安全数据中心,N支应急响应服务队伍,实现网络安全保障“实战化、体系化、常态化”。建设网络威胁情报平台、大湾区城市智慧网络靶场平台、指挥调度平台三大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网络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全力保障“网络安全110”落地取得成效。依托网络威胁数据联盟、城市智慧网络靶场、“红帽”工程、网络安全体验馆四项工程,推动形成集产品、服务、技术、人才为一体的网络安全产业生态链,孵化网络安全新产品、新服务、新企业,为全省网络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向上与广州市平台对接,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重要网站实现实时监控,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溯源能力。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网络安全风险通报机制、安全测评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规范软件漏洞收集验证、预警发布及应急处理行为。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实行应急响应分级,组建网络安全专家库和应急处置技术支撑队伍,建设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强化突发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三)网络安全新兴领域创新应用

  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重点发展面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开展技术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示范。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领域风险应对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在新兴领域的健壮性和稳定性,共建数字安全生态。

  大数据和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领域,提升大数据平台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防泄漏、隐私保护、威胁情报分析等关键能力,建立覆盖大数据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产品和服务体系。云计算安全领域,依托鼎甲科技、南网数研院等安全和云服务综合提供商,构建贯穿基础软硬件、云服务、云存储、云灾备、云终端、云解决方案的融合安全云服务模式。

  区块链安全。依托安居宝、中设智控、首旅如家等企业,针对区块链技术性能瓶颈与系统安全性的平衡、隐私保护及数据检索安全等方面,加强技术研究和难点攻关投入。大力培育区块链独角兽企业,鼓励传统网络安全企业进入区块链安全领域,推动智能合约审计、安全评测、区块链系统安全监测等安全解决方案和服务落地。

  人工智能安全。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体系架构中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算法安全和应用安全,研发安全测试数据集与工具集产品,推出人工智能安全检测验证服务。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及产品的学习框架组件、决策系统、数据隐私等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产品开发和成果应用的全流程监管。

  工业互联网安全。依托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加强工控系统身份识别、数据与采集监控系统、工业操作系统、工业物联网及信息物理系统、嵌入式安全组件等软件和通用芯片及板卡、自主可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安全数据采集终端等硬件产品研发。推动工业领域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进面向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信息物理系统的数据信息完整性、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自适应和隐私保护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防火墙、漏洞扫描及配置核查工具、异常流量分析系统、入侵检测系统、行为监管及APT(高级持续性威胁)防护、威胁态势感知系统等产品研发与应用。

  九、构建数据资源流通体系,探索数据资源融合应用

  (一)推动政务大数据互通共享

  按照“全区全覆盖、数据全口径、标准全统一”要求,推进各系统和平台有效接入,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联通。加强与企业合作,促进政府、社会数据有效融合,建立统一的数据汇聚、加工平台,打造黄埔集中共享的一体化数据中心,确保“区级”与“社区级”信息资源对接、整合共享。重点推进经济、环境、文化、卫生、城建城管等领域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鼓励区内企业共同开发数据访问工具,对公共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有序持续增加特色开放数据。

专栏20:政府大数据共享建设工程

  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统筹协调各部门数据汇聚,完善支撑各类政务应用的基础库和数据库,不断扩展政务大数据资源库,加强政务数据关联性,提升数据质量,推动政务数据依职能按需共享,逐渐实现数据资产可视化的全过程管理,定期对获取的政务数据进行清洗、归集和质量评估,生成数据报告。以数据安全为核心,围绕数据产生、存储、交换、使用等重要环节,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政务信息系统改造对接工程。做好对我区实施的行政权力事项涉及省、市相关部门及国家部委开发的多套软件平台系统、信息系统的清单管理并进行改造升级,导入统一的政务服务数据渠道,实现多个平台数据信息共享,提升行政效率。合理规划政务服务系统体系架构,将新建立的政务服务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与旧系统紧密耦合。

  (二)实施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

  推动工业数据开放共享,建设面向工业领域的数据服务平台,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先行先试,分级分领域推进工业数据脱敏开放,构建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共享、开放、应用及授权运营规则,制定数据禁止公开负面清单。推动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应用试点,开展黄埔区工业数据分级分类试点工作,制定系统规范性的工业数据分级分类评估工作方案,开展工业大数据分级分类优秀案例遴选,形成典型示范。面向安全可信环境建设,优先选择制造业基础好的区域,在制造企业和平台企业开展试点,选择重点试点应用行业与场景。开展工业大数据分级分类和应用评估,制定工业大数据项目子库,完善重点企业库。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成熟度评估工作,摸清全区工业企业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现状,挖掘企业痛点和升级需求,制定应用成熟度标准,指导企业应用。

  (三)打造数据资源流通交易标杆

  打造数据要素流通试验田,推动广东省大数据流通与交易基地建设,加快打造广东省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服务高地,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数据资源跨境、跨域、跨级融合互通和协同应用。建立健全数据生成采集、整合汇聚、确权定价、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础性规则,探索开展数据确权流通沙盒试验,探索建立数据交易服务市场和配套评估、质押、融资等金融集成服务体系,探索推进数据资源证券化,提升数据资产资本运营水平。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打造黄埔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主体聚集区与核心发展区。

专栏21:大数据流通与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工程

  搭建大数据综合交易中心。打造一批大数据交易中心,搭建大数据流通、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数据资产管理增值、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数据聚集运用等,促进大数据产业与实体经济和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助推全省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流通与综合服务高地。

  打造环境与资源要素配置交易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作用,支持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推进生态补偿平台、排污权交易平台、自然资源交易平台、资源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生态补偿型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完善资源定价机制和交易规则,打造“互联网+环境与资源要素配置+环保产业服务”综合型交易与服务平台。

  探索构建跨境知识产权交易机制。鼓励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市场运营机构充分运用分布式账户、区块链等技术开展交易撮合、登记结算和信息披露等业务创新,提高交易安全性、透明度和效率。探索构建跨境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加强香港、澳门、新加坡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合作共建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国家级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支持更多企事业单位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聚焦重点产业开展知识产权运营转移转化服务。

  十、构筑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塑造高质量产业新空间

  (一)推动区内各片区的协同发展

  全方位推动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生物岛四大片区协调发展,依托各自产业基础、区域定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5G等数字技术,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形成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黄埔区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专栏22:片区协同发展工程

  在知识城创新布局国际数字枢纽。围绕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四大领域,加快布局一批国际新基建,推动国际互联网出口通道、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国家级区块链顶级节点、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优势产业,实施数字化赋能,推动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

  在科学城创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聚焦工业互联网,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电路板/新材料/医疗医药二级行业节点建设,重点打造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推动制造业装备智能化、生产数字化。依托广州区块链国际创新中心,推动数字企业聚集及国家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在鱼珠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建设。依托统信软件、麒麟软件、飞腾信息、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百度阿波罗等龙头企业,通用软硬件(广州)适配测试中心、广东省机械研究所智能装备产业园、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大湾区航运研究院、南方智媒大厦、广州日报科技文化中心等平台及项目,打造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新高地。

  在生物岛重点打造生物安全智慧岛。着重布局生物医药和生物安全产业,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生物科技、交通设施等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生物岛价值创新园建设,持续引进和落地一批国内外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区域总部、运营中心、研发中心,打造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和生物安全研发中心。

  (二)强化与广州各片区协同发展

  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各片区协同发展。在知识城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聚区。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建设机遇,推动鱼珠片区与琶洲核心片区(含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协同发展,构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一江两岸”空间格局。鱼珠片区重点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等新型国际化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

  (三)深化与周边城市多方位联动

  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联动深圳、东莞、清远、佛山、香港、澳门等其他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成果,推动建设“双区”和“双城”联动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抢占大湾区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打造链条完整、辐射带动强、区域影响力大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专栏23:周边城市联动发展工程

  打造广深港澳协同创新共同体。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合作,与深圳高新区共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强化与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合作,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与光明区打造生命科学成果协同转化新高地,加强与光明科学城的合作,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与宝安共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先行先试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链接港澳高端创新资源。加强与香港、澳门的科技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及应用示范研究,推动变频芯片、主控MCU、超高清视频SoC芯片、数据传输芯片、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等基础材料与核心部件研究。加快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建设,构建穗港合作产业化链条,实现穗港协同发展;加快穗澳合作示范园建设,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深化珠三角城市协同发展。支持与东莞麻涌镇共同打造穗莞融合大平台,重点开展5G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展示,强化双方产业对接,推进双方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临港产业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大力建设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推动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清远市在大数据、云计算、电商物流等领域的创新资源,加强广清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现代智能物流等领域的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广佛全域同城战略,加强与佛山在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协同合作。

  (四)加强对外合作促进国际大循环

  紧抓“双循环”国策机遇,加强与新加坡、乌克兰、以色列、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或组织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应用创新等方面的交流互鉴。培育区内企业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走出去”。

专栏24:对外合作强化工程

  加强中新合作。与新加坡联合成立中新数据跨境流通技术工程实验室,探索中新两地数据流动、开放、融合的长效机制。发挥中新双方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针对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智慧医疗、车联网等重点应用场景,组织实施5G技术的融合应用试点。建立5G技术成果服务平台,面向两地企业提供技术成果与知识产权评估与评价服务、技术成果交易综合服务等。

  加强中乌合作。加快中乌国际(黄埔)创新研究院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等领域,谋划形成“一院多中心”格局。深化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弗兰采维奇材料问题研究所、超硬材料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共建平行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鼓励区内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聚焦科研及产业化的联合研究、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等方面,与研究院展开多层次、跨领域合作。

  加强中以合作。强化与以色列在智能装备、生物技术、创业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加快广州中以机器人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建设,扩大中以智能制造创投基金和生物产业基金规模,围绕智能装备、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产业技术转化和应用。加快推动STI(中国)创新研发与智能制造中心等创新平台落地,吸引集聚一批创新创业成果及人才资源。

  深化中欧合作。依托中欧生命科技园、中欧国际创新合作(新材料)示范基地、中欧企业合作促进中心等合作载体和交流平台,聚焦知识经济、生物产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等领域大力推进与德国等欧洲国家地区的产业技术合作。引导欧洲高端研究机构、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者分支机构。引进一批欧盟投资企业,支持已落户的欧洲企业实施增资扩产。支持上市公司、龙头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扩大对欧盟投资,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及分支机构。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信息化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对全区信息化工作进行集中统一领导,做好规划制定、标准规范、项目组织、统计评估等工作。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强化规划布局,协同推进相关信息化工作落实。建立健全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有关信息化规划、项目审批、政策制定等重大事项充分征求专家意见。

  (二)完善制度机制

  完善实施机制,建立规划重大事项协商机制,协调研究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区层面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构建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统筹产业、科技、金融、土地、招商、人才等资源向重点行业领域倾斜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布局和资源支持。健全跨地区合作机制,加强横向跨界协同合作,强化重点行业领域跨地区政产学研合作纽带,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

  (三)强化要素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各部门利用现有专项资金加大对信息化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信息化建设。夯实人才支撑,做好信息化建设专项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服务,完善数字技术领军人才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税收等相关优惠措施,在全球范围引进高端人才,加强海外柔性引才。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广“区块链+AI”商事服务模式,深化涉企证照“44证合一”改革,优化“证照联办”“秒批”政务服务,完善“12345审批服务体系”,提升“一门式”政策兑现服务能力,持续优化“黄埔营商”。

  (四)开展监督考核

  建立信息化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统一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意识,把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定期开展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考核评估工作,定期发布统计信息。规划编制部门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建立信息化工作问责制度,明确责权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强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建设。

  附件1

  指标解释

  1.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统一使用5G套餐用户数占全区常住人口占比。

  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占比情况,反映地区数字产业发展情况。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其产业产值为上述六个产业产值总和。

  4.上云上平台企业:“上云上平台”是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建立产业资源池,解决需求侧、供给侧的问题,同时培育技术、产品、模式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供应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上平台可通过网络便捷地按需使用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软件、服务及网络等),且高度可扩展、灵活易管理的业务模式,具有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及弹性配置等属性,做好成本控制,实现降本增效,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5.入驻事项零跑动率:“零跑动”指全部审批事项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评、网上审批、网上发证”,全部业务实现“零跑动”办理,审批“零纸张”。入驻事项零跑动率即实现零跑动的政务服务事项数占入驻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的比重。

  6.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智慧校园”标准的中小学校园数量占全区中小学校园总数的比重。

  7.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智慧社区”标准的社区数量占全区社区总数的比重。

 

附件2

  名词解释

  1.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通过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等方式赋予物品唯一身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神经中枢,其作用类似于互联网领域的域名解析系统(DNS)。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核心包括标识编码、标识解析系统和标识数据服务。整个标识解析体系分为根节点、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最顶层是根节点,不同节点保存不同的信息,二级节点主要面向行业。国际根节点是标识体系的最高层级服务节点,面向全球范围的根区数据管理和根解析服务。国家顶级节点是连接国际根节点,面向国家/地区提供顶级标识编码注册和标识解析服务,支持跨二级节点的标识解析,主要由国家层面建设,是我国工业互联网重要基础服务设施,标识解析体系的核心枢纽,为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标识注册和解析服务。二级节点是面向行业或区域提供标识编码注册和标识解析服务,分为行业二级节点和综合类二级节点两类,主要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节点是提供企业内部的标识编码分配、标识解析服务,与二级节点对接;递归节点是标识解析体系的关键性入口设施,能够通过缓存等技术手段提升整体服务性能,由运营商参与建设。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企,在统计学中一般以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也分若干类,如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3.物联网: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4.IC: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5.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地区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增加值之和。1993年中国将GDP正式纳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6.城市大脑:城市大脑是城市建设伴随着21世纪互联网架构的类脑化过程,逐步形成自己中枢神经(云计算)、城市感觉神经(物联网)、城市运动神经(工业4.0,工业互联网)、城市神经末梢发育(边缘计算)、城市智慧的产生与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城市神经纤维(5G、光纤、卫星等通讯技术),在上述城市类脑神经的支撑下,形成城市建设两大核心:一是城市神经元网络(城市大社交网络),实现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二是城市大脑的云反射弧,实现城市服务的快速智能反应。云机器智能和云群体智慧是城市智慧涌现的核心动力,这样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类脑城市架构称之为城市大脑。

  7.智慧灯杆:智慧灯杆采用复合型路灯杆,除了LED照明,还集合了视频监控、多媒体LED信息屏、公共广播、可视化一键报警、PM2.5和噪音等环境监测等功能;各部分以模块化方式集成,可根据不同需求灵活选配;各功能高度集成,支持远程操控、多维度数据分析决策,大大减少了建设和运维成本,促进节能减排,助力智慧城市的发展。

  8.IPv6:IPv6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缩写,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地址数量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地址。由于IPv4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络地址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IANA)在2016年已向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提出建议,要求新制定的国际互联网标准只支持IPv6,不再兼容IPv4。

  9.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是汇集各类互联网企业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具备“一点接入、多点连通”优势,可称为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它可以实现多类互联网络主体的全方位接入,进一步实现更便捷的数据、信息、资源互通,降低应用企业多点部署难度,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助推器。

  10.车联网:车联网的内涵主要指:车辆上的车载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对信息网络平台中的所有车辆动态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在车辆运行中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可以发现,车联网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征:车联网能够为车与车之间的间距提供保障,降低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几率;车联网可以帮助车主实时导航,并通过与其它车辆和网络系统的通信,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

  11.射频:射频(RF)表示可以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率,频率范围从300kHz~300GHz之间。射频就是射频电流,简称RF,它是一种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的简称。每秒变化小于1000次的交流电称为低频电流,大于10000次的称为高频电流,而射频就是这样一种高频电流。射频(300K-300G)是高频(大于10K)的较高频段,微波频段(300M-300G)又是射频的较高频段。

  12.太赫兹技术:太赫兹(TeraHertz,THz)是波动频率单位之一,又称为太赫,或太拉赫兹,通常用于表示电磁波频率。太赫兹是一种新的、有很多独特优点的辐射源,是0.1~10THz的电磁辐射,从频率上看,在无线电波和光波,毫米波和红外线之间;从能量上看,在电子和光子之间;在电磁频谱上,太赫兹波段两侧的红外和微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太赫兹技术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其原因是在此频段上,既不完全适合用光学理论来处理,也不完全适合微波的理论来研究。太赫兹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前沿领域,给技术创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一个非常诱人的机遇,可能引发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太赫兹系统在半导体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质研究、断层成像技术、无标记的基因检查、细胞水平的成像、化学和生物的检查,以及宽带通信、微波定向等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研究该频段的辐射源不仅将推动理论研究工作的重大发展,而且对固态电子学和电路技术也将提出重大挑战。

  13.第三代半导体:半导体第三代一般指禁带宽度大于2.2eV的半导体材料,也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主要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氧化锌(ZnO)、金刚石、氮化铝(AlN)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应用方面,根据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情况,其主要应用为半导体照明、电力电子器件、激光器和探测器以及其他4个领域。半导体产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半导体材料以硅为代表;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砷化镓也已经广泛应用;而以氮化镓和碳化硅、氧化锌、氧化铝、金刚石等宽禁带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相较前两代产品性能优势显著。

  14.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带有微处理机,具有采集、处理、交换信息的能力,是传感器集成化与微处理机相结合的产物。与一般传感器相比,智能传感器具有以下三个优点:通过软件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的信息采集,而且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编程自动化能力;功能多样化。

  15.MEMS传感器:MEMS传感器即微机电系统,是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EMS传感器是采用微电子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出来的新型传感器。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适于批量化生产、易于集成和实现智能化的特点。同时,在微米量级的特征尺寸使得它可以完成某些传统机械传感器所不能实现的功能。

  16.OLED: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属于一种电流型的有机发光器件,是通过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而致发光的现象,发光强度与注入的电流成正比。OLED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就会发生移动,分别向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注入,迁移到发光层。当二者在发光层相遇时,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发光分子最终产生可见光。

  17.Micro-LED:MicroLED是新一代显示技术,比现有的OLED技术亮度更高、发光效率更好、功耗更低。2017年5月,苹果已经开始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开发。2018年2月,三星在CES2018上推出了MicroLED电视。

  18.有机柔性显示:柔性有机屏相较于LCD屏幕,柔性OLED屏幕明显较好,不仅在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上也更低,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因为OLED有可弯曲、柔韧性佳的特性,其耐用程度也大于以往屏幕,降低设备意外损伤的概率。

  19.IAB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

  20.企业上云:是指企业通过高速互联网络,便捷地获取云服务商提供的计算、存储、软件、数据等服务,对企业提高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效益,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应用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或解决方案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21.氮化镓:氮化镓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GaN,是氮和镓的化合物,是一种直接能隙的半导体,自1990年起常用在发光二极管中。此化合物结构类似纤锌矿,硬度很高。氮化镓的能隙很宽,为3.4电子伏特,可以用在高功率、高速的光电元件中,例如氮化镓可以用在紫光的激光二极管,可以在不使用非线性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的条件下,产生紫光(405nm)激光。

  22.粤商通:粤商通是广东省政府、省政数局为全省1300万商事主体打造的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旨在提升数字政府的服务能力和企业的市场运作效率,助力广东省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23.CIM:城市信息模型是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24.嵌入式软件:嵌入式软件就是嵌入在硬件中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软件,它在产业中的关联关系体现为:芯片设计制造→嵌入式系统软件→嵌入式电子设备开发、制造。

  25.分布式:分布式计算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多个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分布式网络存储技术是将数据分散地存储于多台独立的机器设备上。分布式网络存储系统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利用位置服务器定位存储信息,不但解决了传统集中式存储系统中单存储服务器的瓶颈问题,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扩展性。

发表评论与建议

请在用户中心修改联系方式,以便我们联系您



深圳SEO优化公司楚雄模板推广公司临夏高端网站设计多少钱哈密网络推广公司霍邱SEO按天收费庆阳网站改版多少钱新乡百度关键词包年推广哪家好襄樊英文网站建设林芝网站推广方案多少钱伊犁seo排名多少钱铁岭SEO按天计费推荐石家庄企业网站建设公司银川网站关键词优化多少钱郴州阿里店铺运营荷坳网站优化公司防城港百搜标王公司东营SEO按天收费报价海口网站优化按天收费推荐贺州网站建设价格镇江SEO按天扣费公司醴陵百度爱采购公司南澳网站制作多少钱邢台品牌网站设计价格黄石网站改版哪家好哈尔滨网站排名优化报价临沂建网站报价平湖外贸网站制作哪家好巢湖seo优化推荐梅州百度爱采购推荐上海网站制作多少钱阿里百度爱采购报价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深圳SEO优化公司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