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微调研⑥|时代情怀中寻找供销合作社的“门面担当”

乡情微调研⑥|时代情怀中寻找供销合作社的“门面担当”
2019年02月08日 08:30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日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自打我进入供销社工作,逢年过节去看外婆的时候,她都要拉着我的手念叨:“供销社是个好单位啊!那时候红糖、布料这些要买都得找关系!……”

  

  • 乡情微调研⑥|时代情怀中寻找供销合作社的“门面担当”

      

    作者韦绩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过去,供销社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多数“80后”“90后”,特别是一些城市中成长的孩子,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在盐城市区的一个地方,你问一群“00后”,甚至“10后”,供销社在什么地方?他们都直接干脆地指向了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

  这家小店坐落在盐城市区最中心的位置,左边是金鹰国际商场,路对面是商业大厦,门面的门边上挂着一块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招牌,白底黑字的写着“盐城市第一供销商业总公司朝阳商店”,窗户框上木头已经脱色,垒砌的红砖墙也早已斑驳。小店的里面与店外同样陈旧,店里的墙壁涂着白色的石灰涂料,大部分墙皮已经剥落,店内陈设和几十年前相差无几,二十几平方米的店里摆放着玻璃柜台,柜台上贴着“烟酒食品 日用百货”几个红字,柜台上摆放着火腿肠、小零食、饮料等,货架上则分门别类地摆放着饮料、烟酒、方便面、洗发水,还有一些拖把、簸箕等日用杂货。

  乡情微调研⑥|时代情怀中寻找供销合作社的“门面担当”

  小店的经营者孙爹爹是当年供销社的老员工。上世纪60年代,孙爹爹在盐都区供销商业公司担任门市部负责人,现年69岁的他已经在商业公司退休,闲着没事便继续帮忙看店,也方便周围老邻居们买东西。因为习惯了供销商店以前的摆设,虽然已经很陈旧了,但他并没有把店里重新装饰一遍,“瞎花那个钱干什么。”门市经营的内容就是一些日常百货,也有很多平时其他地方已经不太找得到的老东西。孙爹爹带我看了堆在墙角的蜂窝煤,“这东西你见过没?现在想买,其它地方可买不到咯!周围老邻居们还要用这个,烧汤比煤气灶上的好喝!”他略带点小得意地说。

  商店的生意着实不怎么样,收入来源主要是周围的老居民区、小学校,差不多能维持老两口的生活,赚不了什么钱。有时候会有路过的年轻人感到好奇就进小店看看。“好多人都已经不知道供销社是什么了,他们看到门口挂着‘供销公司’的牌子还挺感兴趣,还会有人来这里拍拍照。”守着这个老店,孙爹爹还挺自豪,他特别愿意跟人介绍老供销社曾经的辉煌历史,但他心里也明白虽然还叫供销商店,但现在的供销商店跟以前早就不一样了,“以前的供销社是国营的,是一级一级的,到最下面就是供销商店,那时是供销社给供销商店供货,现在进的货全是私人的了,也就还剩一个叫法”。孙爹爹说,像他这种保留了以前样式的供销商店现在几乎没有了,他打算一直开着,等哪天真的开不动了再关掉,给人们留个记忆。

  年后和先生去扬州玩,在扬州的东关街上偶遇一家“供销社”。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临近古运河,从前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扬州重要的商业、手工业中心。不仅开业于1871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等“老字号”店铺遍及全街,如今一些代表扬州文化的文创小店也比比皆是。在其中,我猛然发现一家挂有供销社招牌的小店。商店内的装修也刻意的模仿了50年代布局摆设,红砖铺地,石灰刷墙,老式的货架,木制的玻璃柜台,墙面上张贴了很多有时代风情的宣传画和标语,“文明经商 礼貌待客”“ 挑多不厌 问多不烦”“必需把布匹抓紧 必需把棉花抓紧”等等。店里卖的大多数是一些普通的扬州特产,用盘秤称的牛皮糖、大缸大缸的酱菜、印有标语的搪瓷水杯……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店员麻利的使用盘秤、算盘,将购买好的东西用牛皮纸包起来,店里每隔五分钟全体店员都会整齐划一的喊两句毛主席语录,更有意思的是,购物完之后,他会送你一张看起来像是从前的“粮票”一样的优惠券,下次来当钱在店里使用。

  相比东关街上其他的小店,这家店门庭若市,生意明显好很多。店内有人不停的拍照,有人和店员合照,有人好奇地摆弄着一些老物件,更多人不停地买买买,店外滚动播放着江苏“十八频道”的采访报道也吸引了更多人驻足观望。“这里包装真有意思,带点特产回去给朋友,还挺好玩的。爸妈应该也会喜欢这些,他们就喜欢以前的这些牌子,就觉得放心,质量有保证!”一位买了满满一购物篮的小姑娘说,“反正特产么,味道吃起来其实也差不多,这个有特色,拍照片发在朋友圈里肯定很多人点赞!”

  回到南京之后,我问了扬州市社的同事,“这个是你们市社开的吗?”“没有啊!”他显得很惊讶,“我都没怎么去过东关街。”“那算不算侵权?”“不知道,哈哈。”

  乡情微调研⑥|时代情怀中寻找供销合作社的“门面担当”

  几点思考

  为何“真”供销惨淡经营,“假”供销却生意兴隆?为何部分“洋”供销反响平平,“土”供销却引起大家强烈兴趣?随着新时代变化,“文化消费”“情怀消费”渐渐兴起,市场上不仅越来越多的国产老品牌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而且还出现了专门销售“70后怀旧用品”“80后怀旧用品”的店面。那么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是否能利用“供销社”所代表的独特文化情怀,让供销社品牌回归,更好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愚见,我们要顺应新型消费心理,重建供销商店,彰显时代情怀,唤醒供销记忆,传承供销文化,打造供销品牌。

  一是将新型供销商店建设与加强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都一直离不开供销社。在很多人看来,“供销社”这三个字已经和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那段历史最典型的代言词,具有独一无二的鲜明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如今“国货”当行,“老字号”复兴,供销合作社要合理利用“文化优势”“情怀优势”,在部分试点地区探索重建“供销商店”,打造新的运营和服务模式。旧招牌新内容,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让供销社品牌形象“老树开新花”,重唤新时代的供销记忆,将供销社品牌打造成最纯正的“中华老字号”。

  二是将新型供销商店建设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起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休闲观光农业是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民居村落、农耕乡土文化、乡村度假酒店、养生山庄等结合,受到了各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盐城市就规划建设了桃园休闲游、张庄街道葡萄村、新丰镇荷兰风情小镇、洋马镇菊花村、五烈镇漂亮田园村等多个特色村镇。要紧紧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供销商店建设,将供销文化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将新型供销商店变成独特的景点,将供销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变成礼品,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提供服务。

  三是将新型供销商店建设与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加大对供销系统高淳“青松固城湖”螃蟹、金坛“茅山竹海”、盐城“鹤湘”辣椒、“太仓大米”、如皋“苏·皋长寿”等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创建力度,可以以新型供销商店为实体平台,以“网上供销合作社”为电商平台,以供销系统区域名特优农产品为载体,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展开,以名品、名企、名社、名店等的培育与创建为抓手,联合推动供销合作社品牌建设。

  韦绩

  女,1989年生,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发展规划处科员。201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年入职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在发展规划处主要负责经济指标统计、经济运行分析、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乡镇经营服务综合体等方面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农产品 供销 供销社 商店 合作社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