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镇中堂村郭洲着力建设水乡特色示范村 “水乡上河图”呼之欲出
东莞时间网 2020-09-23 13:26:14

■村民乘坐渡船

过江轮渡、阡陌交通、垂柳低枝、小桥流水……中堂镇中堂村郭洲分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被喻为中堂“世外桃源”,如今村民依然使用渡船来往镇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让郭洲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典型的东莞水乡的灵气。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居环境的提升。近年来,中堂村以建设美丽幸福村居为契机,依托郭洲优质自然环境资源,统筹农地连片开发,大力开展河涌整治,改善全村交通环境,着力建设水乡特色示范村。同时,开展七夕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乡村新形象和七夕文化内涵,展示乡村振兴魅力,中堂版“水乡上河图”由此呼之欲出。

■郭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被喻为中堂“世外桃源” 见习记者 刘维佳 记者 袁健斌 摄

郭洲渡口见证美丽乡愁

开阔的江面,奔涌的浪涛,郭洲定标在中堂镇中心的外围,与镇中心仅一河之隔,正是眼前的中堂水道,使得郭洲与中堂镇中心划分为不同的风景。目前,郭洲拥有中堂镇唯一的渡口。

在该村老人的记忆里,郭洲渡口永远是繁忙的。中堂大桥未建成时,中堂村郭洲分社的村民唯一出行的方式只有坐船渡江,一艘小船从早到晚,把一批一批乘客运送过江。那时,渡口成了上世纪中堂繁华的见证。

中堂镇属河流冲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镇域内没有山地丘陵,全部是平坦稍高的旱地与水田,西部的下芦、马沥、斗朗、槎滘等村旱地多,东部的潢涌、三涌、湛翠和中部的袁家涌、吴家涌等村则大部分为水田。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郭洲这一小岛,亦形成了渡船这一独特的出行方式,由此被誉为中堂镇的“世外桃源”。

不管时代如何改变,郭洲渡口依然发挥着作为交通设施的重要作用,每天从这里往来于郭洲与镇中心的群众络绎不绝,每天上学的孩子、上班的村民以及运送蔬菜的菜农都是渡口的常客。

中堂村党工委委员罗志锋表示,对村民来说,坐船过渡比坐公交还方便,早上6点开航,晚上7点停航。亦有很多群众专程前来体验过渡。

从渡船上眺望,往日风景渐变,但是情怀依旧。

每年都会举办七夕文化活动

在郭洲,每年都会举办七夕文化活动,村民汇聚一堂,欣赏特色七夕贡案展、传统工艺品区、传统婚礼展示区等七夕非遗文化展示,开放周边农田采摘、农具展示、农田亲子野炊陶艺等休闲农业体验活动,通过历史文化的原生态展示,让人领略到生态宜居中堂的魅力。

以前的郭洲,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小院乞巧,摆放贡案。2008年起,郭洲村民自发组织七夕祈福活动,并逐渐成为当地一个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去年,记者参加了此次盛宴,鹊桥相会、水乡风情、农耕场景、龙舟赛事等主题作品仿佛在讲述着村内以往的生活,有力体现了中堂水乡的文化。

据了解,以往郭洲村民会在七夕前后一起摆设贡案,在七夕当天制作水乡特有的咸丸、手抓等点心,全村其乐融融。如今七夕节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现代气息,闻名十里八乡,逐渐演变成村里的家庭团圆日。

今年是村里连续第12年举办七夕祈福活动,因为疫情原因,活动规模稍有缩小,但活动氛围仍旧热烈,村里近百名妇女加入其中,准备斋饭,把家里的得意贡案作品摆放给大家看。罗志锋告诉记者,七夕活动将持续举办,让传统习俗文化传承下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得益于入村道路的修建,游客可以直接开车进村,不用绕路到郭洲领略七夕文化盛宴,追寻岁月痕迹也更方便了。

建设水乡特色示范村

上世纪90年代,迎着“三来一补”的大潮,中堂村兴办工厂,铺就发展腾飞之路,但早年产业低端、粗放式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成为继续前行的“拦路虎”,令村民苦不堪言。

“上世纪90年代郭洲开始兴建工厂后,工厂在河里随意排放污水,渡船也随便倾倒柴油,脏得不行。”今年70岁的罗志成是土生土长的郭洲人。据他回忆,前十年间,郭洲已经不再焕发往日“世外桃源”的光彩,而是一座被“污水”包围的“孤岛”。

不过,近年来,中堂村以建设美丽幸福村居为契机,依托郭洲原有的优质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布局,统筹全社农地连片开发建设,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底化,改善全村交通环境。

另一方面,利用水系发达的地缘优势,在完善河涌两岸道路、石堤、石栏、埠头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全面清洁村内河涌水质。

“自从郭洲推进了环境整治工作后,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便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还会购买我们自己种的农产品。”谈及郭洲如今的变化,罗志成喜笑开颜。

罗志锋介绍,2016年起,郭洲就推进了人居环境整治和河水返清工作,现在农田变美了,河水也清了,也多了公园、篮球场这样的硬件设施。

污水治理,河水返清,整顿农田,完备设施……郭洲人居环境的改善只不过是中堂村建设水乡特色示范村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中堂村目前已经着力规划建设水乡特色示范村,以“水乡田园,休闲中堂”为主题,计划打造成集文化体验、田园休闲、餐饮美食、生态观光、运动拓展以及党建青训多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编辑:梁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