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涅茨克正面战线,乌军如何靠10多个旅,实现坚固防御的?

顿涅茨克正面战线,乌军如何靠10多个旅,实现坚固防御的?
2022年12月23日 10:09 大风开始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顿涅茨克正面战线,就是从格尔洛夫卡外围到顿涅茨克市外围,然后再延伸到顿涅茨克的中部地带。

这一战线除了中部地带是开战后形成的之外,基本都是2014年之后乌军构筑的堡垒区域。由于担负直接封锁顿涅茨克两大城市的重任,因此这些堡垒区域的工事构筑是最密集、最坚固、最复杂的。

开战之后,顿涅茨克武装只在这条战线上形成了有限突破,但随即又被乌军封堵住缺口。在俄乌交战300天之际,应当说乌军基本还是稳定住了这条战线,而且乌军炮火始终还是能对顿涅斯克市造成威胁。

目前,乌军在这条战线北侧的捷尔任斯克区域布置有国民卫队的第1机动旅;在阿瓦迪夫卡区域有预备役激活的第3坦克旅和领土防卫军第115旅等部;在阿瓦迪夫卡以南,顿涅茨克武装于佩斯基外围突破的区域,则增援有赫尔松来的第59摩步旅等部,同时还有原先在这一区域作战的第56摩步旅一部。

再往南的马林卡战场上,原先是乌军第79空突旅和第1坦克旅一部,现在又增援有赫尔松来的第35陆战旅。

在顿涅茨克中部战线,则有第72机步旅以及新成立的第68猎兵旅和第56摩步旅另一部。

所以,在顿涅茨克正面战线上,乌军现在已知的作战部队也有大约10个旅。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10来个旅的部队其实是不足以支撑起来整个漫长的顿涅茨克战线的,此方向的乌军后备兵力相当充实。因此,除了上述已知番号的部队外,应当还有几个领土防卫军旅。

只不过这些旅的使用并非是整建制参战,而是被拆分补充到了主战旅中,因此不容易发现这些补充单位的番号,反倒是在前线的几个正规旅始终能够保持相对满员的兵力规模,并一直战斗下去。

比如说第79空突旅,这个旅原先是在卢甘斯克方向参战的,后来又到红利曼和伊久姆南,其从未得到后调整补的机会,在历次战役中均损失很大。但是该旅的建制从来没有被消灭,在得到一波波补充兵后,照样硬挺在前线,现在调到马林卡方向作战后,这里照样是个血肉磨坊,但是该旅就是可以随打随补,一个番号顶过来就能打很长时间。

顿涅茨克正面防线的乌军,之所以有条件这么打,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后方基地——红军城的。

红军城的规模跟阿特木斯克相当,而且都是多条交通线汇合之地,都充当了重要的兵力、武器、物资转运基地。但是二者不同的是,阿特木斯克是前沿基地的性质,而红军城则是后方基地。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红军城是作为整个顿巴斯乌军的补给基地存在的。

乌军的补充兵员、武器和物资,都是从后方集中到这里,然后再分发到前线。而顿涅茨克正面的乌军阵地,由于极其重要而且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补充相当便利。

俄军如果有充足的可持续打击手段,只要盯着红军城的交通线和物资储备地狠打,就能极大削弱前沿乌军的可持续作战能力。

但是大家也都看到了,俄军比较欠缺这种能力。尽管说红军城距离前线也就40多公里,但是这已经超越了俄军炮火的有效打击范围,所以俄军想要用炮火威胁到红军城,就必须将战线再往前推。

但是一个马林卡都打了10个月,尽管房子都快炸完了,但还是不能彻底拿下,马林卡向西又是一连串同样的城镇,这里到底该怎么打下去,实在不好说。

如果这一方向俄军的战术类似阿特木斯克那样围点打援,似乎还好理解些。但是它真不像围点打援的战法,俄军的确是想要推进的,只不过实在难打了些。

比如中部战线前段时间俄海军步兵第155旅打帕夫利夫卡,这一个小镇里乌军构筑了几十个排级据点,把它们清理完之后,自己的损耗也相当大。再面对像弗勒达这样的坚固小城之后,几乎就束手无策了。

现在的俄乌之战已经不像开战初期那样,说进城就进城,双方基本的防线和布置都已经完成,攻城基本就是硬打。尤其是乌军这边,接到的命令基本都是死守到最后,它没有像俄军那样大踏步后退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俄军要攻坚作战,就必须集中优势的兵力和火力,在付出一定时间及伤亡的代价下才会有突破。

所以顿涅茨克这边,俄军无法发动全面的大规模攻势,而是有选择地集中局部兵力优势去一个个地拿下据点,节奏相当之慢。

所以这边的乌军也不太着急,把大量动员兵力撒过来填充到阵地上,大家一起耗着就行,这也是我们判断乌军是拉来了一些领土防卫旅拆散补充的原因所在。

  • 4700余人的新编主力团,装备80多挺机枪,这算什么水平?

  • 以军精锐侦察营,又被“团灭”一波,咋把新兵都拉上来了?

  • 以色列投入14个旅,进攻哈马斯的6个营,怎么还特别费劲?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