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曼战役俄军再败,卡德罗夫怒而“开炮”,到底啥情况?

红利曼战役俄军再败,卡德罗夫怒而“开炮”,到底啥情况?
2022年10月02日 12:02 大风开始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刚刚过去的9月,对俄乌两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月。也就是在这个月,乌军除了在赫尔松的大反攻继续苦战外,还掀起了哈尔科夫大反攻,并取得了重大战果。

战场形势的突变,促使了乌克兰所谓4州公投的过早发生,同时也激发了俄罗斯30万军人的部分动员。此后又有“大家都怀疑是谁干的,但都不明说”的北溪管道爆炸泄漏事件。

若干年之后,这些大事件将会成为重要的历史节点出现在书本上,而我们现在就见证着这些历史。

当然,我们这里不谈宏大叙事和捉摸不定的未来,只谈当下的俄乌战局。

目前的俄乌战线长达1300公里,双方仅在前沿对垒的部队便达数十万之众,随着各自动员的兵力陆续加入战团,总计将有超过百万大军展开殊死决斗。

目前由东到西的战线情况分别是:

乌军在哈尔科夫州取得大胜之后,哈州方向已经不能再视为一个单独的战场了。俄军在9月中旬后缩至奥斯基尔河以东依河固守,仅保有哈州东部的狭长地带,作为卢甘斯克的屏障。

然而乌军挟大胜之势,并未有与俄军隔河对垒的意思,而是渡河攻击,目前在河东多处均有进展。

在原先伊久姆以南的战场上,原本是俄军的伊久姆集团对乌军在顿巴斯的大本营——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构成直接威胁。

如今随着俄军留守部队的转进,当面的乌军部队也转守为攻,渡过了奥斯基尔河和北顿涅茨克河,展开了以红利曼为首要目标的作战行动。战至10月1日,俄军从红利曼撤退。

由红利曼战场向南则是卢甘斯克方向,自7月初俄联军在北顿战役获胜后即拿下了卢甘斯克全境,随后跨境向位于顿涅茨克州的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防线进攻。

俄联军的攻势是南重北轻,对南侧的进攻从水库旁缓慢推进到了阿特木斯克东、南郊;而对北线的进攻却近乎于停滞。乌军在塞弗尔斯克的部队不仅乘哈尔科夫大胜之势,向卢甘斯克的前沿据点发起攻击,而且还有渡河策应红利曼作战的行动。

由这一战线再往南,便是顿涅茨克的正面战线了,从格尔洛夫卡的外围一直延续到顿涅茨克市的外围。顿涅茨克武装曾在7月底发起了正面进攻,吃下了要地佩斯基,调动了原本用于赫尔松的乌军炮兵再返回顿涅茨克。

但乌军正面防线坚固,且有红军城可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兵力和补给,顿涅茨克武装在出现了相当伤亡后,攻势再度陷入停滞。目前顿涅茨克武装的累计伤亡已达17000人左右,战损也是相当严重。

由顿涅茨克正面战线向西,则是扎波罗热战线。这一战线上的俄乌两军长期都是处于火力对峙状态,只有小规模的试探性攻防战。9月初乌军在东西线的反攻开始后,据称此线的乌军也在集结力量预备反攻,但目前尚未见诸于行动。

扎波罗热再往西便是我们比较熟知的赫尔松战线了,乌军在8月29日发起反攻后,于初期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在随后的战斗中,乌军不断投入后续兵力,试图耗尽俄军后勤储备,逼退俄军,但到目前为止仍未能如愿。

注意红色实控线,当然现在顿州北部又丢了红利曼

因此在9月下旬所谓4州公投入俄时,俄军基本控制住了这4州的大部分区域,具体哪些区域没有控制,大家看图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以上便是全战线的基本情况了,我们重点谈谈红利曼之战。

由于红利曼本身是在顿涅茨克境内,这个与哈尔科夫的情况不同。但俄军先败哈尔科夫,连丢巴拉克列亚、伊久姆、库皮扬斯克,如今再丢红利曼,几乎失去了全部的顿涅茨克北部控制区,对后续作战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这一结果又发生在所谓4州公投入俄的当下,由军事失败所带来的政治尴尬也摆到了明面上。

俄军在10月1日宣布弃守红利曼后,一些俄内部的军政要员激烈指责战败的相关方,内部矛盾如此公开化显然不是什么好现象,再结合俄民间反应的话,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

下面我们就结合现有信息,去谈谈红利曼之战的相关情况。红利曼战役其实是乌军哈尔科夫攻势的延续,在连丢巴拉克列亚、伊久姆、库皮扬斯克后,俄军在哈尔科夫州只剩下东侧的狭长条状地带作为卢甘斯克的屏障。

而乌军的斯拉维扬斯克集团随后发起对红利曼的攻势,也随着俄军的撤离,而获得了绝对胜利。

经此一役,俄军对顿巴斯乌军的北线威胁基本解除,其攻势应当还会继续,具体战况如何还有待后续观察。

战线基本要拉平了

但仅就乌军现在的战果,如果转攻为守稳固住的话,都已经是大大的得利了。乌军在以红利曼为核心的区域重新布防,将对俄军后续的攻击造成极大的障碍。

这还仅仅是军事上的情况,如果考虑到红利曼本身属于顿涅茨克,而现在又是该地要入俄的背景下,政治影响也是巨大的。

红利曼战役的过程和结果没有悬念,有悬念的是俄军到底出了什么情况?

要知道哈尔科夫之败还可以用兵力不足,遭到突然袭击后应对失措来解释,可到红利曼之战时,给俄军的反应时间已经足够长了。

但事实证明,俄军在红利曼战役中依然没有足够的力量投入,甚至能在较长时间内守住红利曼城本身的关键还是靠的BARS分队和卢甘斯克民兵。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守军的表现是称职的,而且打得相当顽强。但问题是俄军的大部队在哪里?表现又如何呢?

俄军在红利曼战役中,是有正规军参战的,包括防御阶段的西部军区部队和来援的第58集团军。

但是俄正规军的力量依然不足,而且在作战中不够顽强(当然不是说所有参战部队都不顽强,是就整体来说的)。俄军很少会决死守备某个据点,往往在乌军出现在其侧后便会后撤,因此若干居民点几乎没有死战,就被弃守了。

所以红利曼战役的这个结果,令俄国内上到军政要员,下到普通民众都非常不能接受,而且极其愤怒。

其中车臣的小卡德罗夫最先开炮,炮轰俄中央军区司令拉平将军,同时指责了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

不过小卡德罗夫的开炮之举并没有得到绝对认同,因为中央军区的拉平很可能是在哈尔科夫之败后被拉去擦屁股的,俄国内主要还是认为西部军区的部队不行。至于俄军总部的决策部署,这个基本是一致的不满。

之所以不满的原因是不理解为什么不派足够的援军?为什么不坚守下去?

昨天是伊久姆,今天是红利曼,那明天又会是哪里呢?就连一直在前线的军事记者们都大发牢骚,对俄军不坚守关键区域的决策颇为不满。

其实这些情况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它本质就是战略和实力上都出了问题,具体到战场上只是直观表现罢了。

现在的俄军状况是,按照原先规划的休整计划,合同兵部队的战力尚未恢复,而动员兵还不能派上用场,处于战力的空档期。当然紧急把合同兵拉出去,也不是不能打。可关键是这一线的部队又是问题颇多的西部军区部队,它偏偏还真就不太能打,这找谁说理去?

从单纯军事角度看,俄军豁出伤亡跟乌军在红利曼死战一场,基本可以打残乌军的机动部队。可俄军不愿意去下死战的决心,当然西部军区部队更不愿意去承受大批的伤亡。那么既然将来30万大军都要动员了,索性就先撤吧,保存现有力量以待将来算了。

这种想法对不对?我个人是不太理解的,因为打仗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死人的;现在想着少死伤,将来可能要付出更大代价。而且一败再败,民心士气上遭受的打击也很大。人家赫尔松的俄军苦战一个月,基本能守住阵地;你这边稀稀拉拉不到一个月,战线崩盘了,这让那些能打的部队怎么想?

当然这也就是个人看法,我们毕竟不是俄军,现在就连俄罗斯人自己都十分不解,那俄军决策层怎么衡量的,是人家的事儿。

反正从哈尔科夫到红利曼这仗,可以说是打得一塌糊涂。从作战决心到实力配置、战力表现、作战意志、指挥部署等等方面,简直跟赫尔松方向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就这个样子的话,赫尔松那边乌军的士气又得再鼓一波,俄军守军又得忙活一番了。

至于红利曼这边,俄军后退的恶果会不会再次蔓延,乌军会不会进一步突破,俄军会不会迫于压力正经打一战,后续都有待观察,我们也就且往后看吧!

  • 总兵力数超过40万人,为何刘邓大军南下时,只有12万余人

  • 以军的加强重装师,去打打“散兵游勇”,然后还被干跑了?

  • 哈尔科夫“大增兵”!乌军集结大量精锐,具体都有哪些部队?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