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中心城区在建第一高楼背后的故事

三亚中心城区在建第一高楼背后的故事
2022年08月19日 19:50 中国基建报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主楼封顶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回忆起大楼建设的历程,中交一航局中交海南总部基地项目负责人潘云富激动地说道。

中交海南总部基地项目,是海南自贸区建设总部基地经济新地标,高186.9米,为三亚中心城区在建第一高楼,对推动中交集团打造海南自贸港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基坑的建设是大楼的根基,必须又牢又稳,绝不能出现丝毫马虎。”潘云富介绍道。项目基坑深达16.3米,坑壁地质属于砾砂层,稳定性差,极易发生坍塌。经过讨论,项目团队决定向坑壁横向打设28米长的锚杆,依靠锚杆的摩擦力稳定基坑壁。但是试验桩的打设却出乎大家意料,由于项目毗邻三亚临春河,且雨季降水量大,地下水丰富,在打设钻孔时出现了涌水涌砂现象。“这就意味着这个钻孔作废了。”潘云富严肃地说。“既然锚杆孔壁外侧土质复杂易塌孔,是否可以给孔壁加一个保护罩,就像给锚杆配上‘刀鞘’。”项目总工施勇顿时眼前一亮:“通过打设钢护筒替代泥浆护壁,提高孔壁刚度,感觉可行!”

经过专家组的现场勘查试验与论证,一套全套管跟进方案逐渐清晰。项目团队使用钢套管跟进钻孔,在孔壁周围形成一道“保护墙”,随后下入锚杆、注入水泥浆,待水泥浆注满后将钢套管退到一定位置时,再采取高压旋喷扩大头扩孔注浆,完成注浆堵口。在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孔的稳定性,技术人员还优化钻孔工艺,改用护壁性更好的正循环方式钻进,稳定钻进速度,减轻对孔壁的扰动。480根预应力锚杆成功打入,一道“铜墙铁壁”为项目深基坑构建起最坚固的安全屏障。

随着主楼桩基工程施工结束,项目团队又迎来地下室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浇注这块“硬骨头”。“桩基就像大楼双脚的骨架,混凝土就是血肉,缺少哪一项都不能稳固。”潘云富比喻道。项目浇注方量达到9300立方米,堪比5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如何控制混凝土质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温度关系到混凝土的凝结、养护,温度控制是关键。”施勇一针见血。要想控温就要从源头“清热去火”。项目团队首先降低混凝土初始温度,在商混站使用地下水,对骨料堆进行第一轮物理降温,又用冰块降低搅拌池水温,从源头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施勇带领试验团队开始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泥发热带来温度的提升。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成,养护工作就成了焦点。“混凝土养护的重点就是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不然极易产生裂缝,影响地基稳固。”施勇解释道。项目通过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测温元件及冷却水管,实时监测浇筑过程产生的水化热,并适时向冷却池内加冰冷却,平衡混凝土内外温度差,成功实现了温度的自动调控,给混凝土装上了“降温空调”。

“大楼有了稳固的地基,才能拔地而起。”看着这座在三亚中央商务区最为显眼的地标性建筑,大家欢欣鼓舞。

供稿:中交一航局

  • 中国中铁第五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圆满结业

  • 中国土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尼日利亚卡杜纳州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

  • 山西临汾一在建大桥部分桥体突然坍塌 当地回应:确有此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