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问题的前世今生

中印边界问题的前世今生
2017年08月30日 08:55 冰川思想库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虽然中印边界问题复杂性极为罕见,解决问题需要有异常艰苦的努力和长期准备,中印关系也还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处理,今后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长期和平、友好相处,曾在各自的民族革命以及自由、独立事业和国家建设中相互鼓励和支持。

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前,“印中人民是兄弟”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由于在西藏问题上的分歧以及与此相关的边界争端、武装冲突乃至1962年的边界战争,使中印关系跌入低谷。此后,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印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在边界问题上虽然仍存有分歧,甚至偶尔发生对峙,但言辞和行动上都鲜有激烈对抗。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双方对边界问题的认识、解读、意图和立场的严重差异,特别是印度方面由于心态失衡,近年来直接和间接针对边界问题的小动作频频,又进一步加重了最终解决边界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中印边界

继续妥善应对和处理边界问题,不但事关中印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印两国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对中印两国与美、日等亚洲大陆之外主要大国的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关系到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景。

“麦克马洪线”的真相

对于中印关系而言,纠纷的焦点是英国殖民印度时期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两国因西藏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边界问题发生过分歧、对峙、武装冲突,乃至边界战争,双边关系因边界争端有过挫折和起伏。近30年来,从表面上来看,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大局的影响在减弱,双方对边界问题实行了卓有成效的管控,在对待和处理双边关系时更加务实,边界矛盾的尖锐性时起时伏。

然而,我们需要对解决争端的长期性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边界问题对中印双边关系、南亚地区关系、整个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的长远、深刻和复杂影响,给予高度的重视。

中印边界大体分为东、中、西三段,总体上来看均未划定(只有锡金段已划定),但争议程度不一。其中,东部和西部边界争议较大,多次引发对峙、冲突甚至战争。

从历史来看,酿下边界祸端的是英国人,而使边界争端长期不能解决、且不时搅动中印边境地区局势和南亚地区关系甚至影响国际关系的则是印度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扩大英属印度的势力范围,并试图以文件形式划定英属印度的地理边界,英国想尽办法图谋西藏“自治”,一手操办了1913~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并炮制出东部边界的“麦克马洪线”。

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代表陈贻范,在英方的胁迫下,用英文草签了会议文件草稿。中国中央政府很快通过三个管道声明其草签无效,而且该会议正式文件规定,必须要当事方在正式文本上签字和盖章后才算生效。因此,陈贻范草签过的西姆拉会议的文件和所谓“麦克马洪线”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这一点英国政府是心知肚明的,不少印度学者也是承认的。

▲蓝线为中国边界,红线为“麦克马洪线”

然而,印度政府一贯置文件规定的生效条件于不顾,强词夺理,片面强调中英藏三方都签了字,条约就是有效的,并轻描淡写地说“中国政府的批准,对西藏与印度之间边境条约的有效性,并不起实质作用”,故一直单方面声称西姆拉会议“确定了印度一西藏,西藏一中国之间的边界”。

时至今日,中印双方对边界问题的历史“证据”和法理“依据”分歧依旧。

对于边界的整体状况,印度官方一直坚持其立场,即:中印边界东、中、西段都已不存在问题,“不是习惯上早已被承认,就是已被条约所确定,或两者兼而有之”。其东段边界已在西姆拉会议上“正式确定下来”,麦克马洪线“具有完全合法的地位”。

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入藏后于1950年11月20日接受议会质询时称,从不丹到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的边界“已经由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上确定的麦克马洪线所清晰界定”,此后将继续作为印度与中国西藏之间的边界。

关于西段边界,印方所列的“理由”是1684年的丁莫冈条约以及1842年10月查谟邦多格拉族统治者、克什米尔国王古拉伯·辛格与西藏喇嘛古鲁莎黑巴以及清朝皇帝的代表三方签订的一项协议,而且辩称根据1842年条约,拉达克的边界线“从古时候就已确定了下来”,而这“明确无误地表明,拉达克与西藏之间的界线是众所周知的,无需什么正式划定”。

但事实上,西段边界甚至连地图上的一条线都不存在。相比东段和西段,中部边界争议较少,锡金段则没有争议,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确定,印度历届政府多次以书面形式对此予以确认,承认双方对锡金段走向没有异议,甚至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时,这一段边界也是相安无事的。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印曾在锡金段发生对峙甚至武装冲突,但最终以印军撤走在边界非法建设的军事设施而告终。印度现在明确提出中印边界锡金段并未划定,强调1890年条约只是提供了这段“边界走向的基础”,这是否认历史界约,将会给中印边境管控及两国关系埋下更大的隐患。

▲1962年中印战争

中国和不丹虽尚未签署边界协定,但向来少有事端,且在2012年时接近达成协议。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近年来,在本来没有什么争议的中段边界,印方却时常无理挑起事端。

一个世纪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不接受西姆拉会议的结果,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更是明确认为中印边界从未划定,但是态度灵活、友好、务实,主张可根据历史实际情况,通过与印度进行友好谈判协商,重新商定边界线,而印方一直不愿相向而行。

印度对中国心存戒心

印度对中国戒心很大,心态严重失衡,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印度对边界问题的态度,而消除或减弱它们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中印两国1962年边界战争的影响极其深远,西方称之为“几十年回音不绝的战争”。几十年来,中印就边界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在若干问题上达成了一些共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分歧进行了有效管控,增进了互信,但双方对于如何解决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之间的分歧,立场差异还很大,至今未有实质性进展。

虽然中印关系总的来看呈向友好发展趋势,但印度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对中国存敏感之心,高度戒备,时常有防范之举,小动作频频。印度的这种心理以及与其大国身份和地位极不相称的做法不仅仅来自边界问题本身,边界局势的动态与印方对于中印关系的战术行为和战略考量有着双向影响,正在相互作用。

近年来,尽管中印边境地区局势已趋和缓,但印度仍有人担心实际控制线纠纷可能阻碍印中建立互信的举措,边界问题会对中印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也有人不时在边界问题上做文章,一是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二是企图增加印度与中国打交道时的筹码。对于中国在边界地区正常的军事部署和经济活动,印方也往往指责为所谓的“中国威胁”。

2015年8月,印度多家媒体报道说,中国将在中印边境地区的西藏甘巴拉山新建3个无人值守雷达,认为这是针对印度的战略部署。对于中国在自己境内的一些经济活动,印方神经也过于敏感。

如2015年10月印度媒体对中国开始全面运行在雅鲁藏布江上的西藏最大的水电工程进行了报道,担心此举会影响印度的供水,甚至会使中国拥有在中印发生冲突时放水从而导致严重洪水威胁的能力。

▲印媒炒作藏木水电站威胁印度安全

为了“防范”中国,印军屡有针对性极强的动作。

如,2015年9月,印度军队和“印度警察”部队越界拆除了中方在德普桑平原修建的一所哨所,与解放军在克什米尔拉达克北部发生“剑拔弩张”的对峙。同年12月,印度陆军方面声称,关于中印边界,最好的主权声索就是加强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

2016年5月底,印度空军重新启用了我藏南地区处于印度控制下的门久卡的前沿机场,意在加强其空军在东北部地区的后勤保障能力。2017年4月,印度因不满中国公布藏南地区六个增补地名,宣布在两国边境敏感地区增设两个前沿机场。

还有印军方高级将领妄言中国处处“遏制印度”,如2015年11月,印度空军参谋长阿鲁普·拉哈称:“中国与印度所有的邻国都加强了经济和军事关系。”

在一些印度人看来,中国快速推进西藏基础建设,建成世界海拔最高民用机场和通往拉萨的铁路线,建设瓜达尔港和中巴经济走廊,修建西藏至中印边境的公路,以及中国加强与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的军事关系等,“所有这些战略步骤都意在遏制印度”。

▲阿鲁普·拉哈

2016年6月,有印媒炒作中国的歼轰-7战机在阿克赛钦“入侵”印度领空;而因担心“太靠近”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印度国防部反对与中国合修边境地区连接达旺和维查耶纳伽尔的高速公路。同年10月30日,莫迪在排灯节到访中印边境的偏远地区慰问印度士兵,意在宣示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

应该看到,中印边界问题一直都高度敏感,涉及两国主权、历史认知和国民情感,特别是决策者、议会、军方、媒体、大众的心理等诸多问题。双方虽然建立了一些互信措施,但信任程度还远远不够,边境地区并不总是那么平和。

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支持经过巴控克什米尔的中国项目,首次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纳入联合国决议,印度深感担忧,认为此举会削弱印度方面的领土主张。

中印分歧难掩共同利益

中印之间虽在边界、反恐、地区关系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目前看来都不足以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

印度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印两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进行健康性竞争实属正常,但不能破坏双方的发展大局,更不可再起战端。有印度学者称,印度的实力对中国是个挑战,而中国的实力却可以对印度的生存构成威胁,印度应认清这一现实,尽量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

莫迪上台后比较侧重邻国和大国外交,把经济外交置于重要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向世界展示印度要成为全球强国的“雄心壮志”,在对华关系上虽小动作不断,但不大可能采取极端、冒进、引发武装冲突的行动。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如,印度在南海问题上就拿捏得较有分寸,态度从2014年时的高调介入转变为2016年下半年时的谨言慎行。面对印度国内2016年10月下旬开始的抵制中国货的浪潮,莫迪对中国未露只言片语,在国内也是默不做声。

有印度学者清醒地指出,莫迪政府应在加强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合作的同时,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这种双线并进的做法最终将帮助印度缓和与中国有关一些双边、地区和全球性事务的分歧”;而印度如果表现得像美国的一个“排头兵”,则它同中国的关系必将受损。

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战略考量、国际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中印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信还远远不够。

对印度来说,1962年战败对尼赫鲁和整个国家都是羞辱,心理上和战略层面的深刻影响持续至今。印度有人认为,“1962年的中印战争从根本上改变并歪曲了印度对中国的态度”,“也模糊了中国自1962年以来所发生的一切”,使“印度对中国的认识和分析少之又少”。

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印之间官方多层次交往频繁,民间学术、文化交流日渐活跃,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有助于最终消除分歧和误解,重拾历史上的友好关系。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印都开始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虽然边界问题仍未解决,某些战略方面存在竞争,但两国拥有诸多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益。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上利益相同或接近的方面远大于分歧,其演进前景绝对应当是双赢,而非零和博弈。

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印度国内意见分歧很大,质疑、抵制的力量较强,迄今为止其官方反应一直比较冷淡,但主张积极对待、有选择参与、中印发展战略适时对接的声音在逐渐增强。

有印度媒体指出,尽管印度“战略界”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充满了矛盾的看法和担忧,但在印度推动的“东进政策”和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緬甸经济走廊发展方面,中印两国有着许多合作机会,印度加入丝绸之路计划以及中国增加对印度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减少中印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印度应搭上中国海上丝路的班车。

媒体还提到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给印度带来的机遇,指出中国“将西藏纳入中国通往欧洲的交通走廊”,“而印度和尼泊尔将成为把西藏与南亚相连的支线”。2016年1月,有印度媒体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主动营造周边环境,并利用其经济实力打造互联互通和各种机构,促进欧亚大陆一体化并将邻国与自身拴在一起,已是其所有邻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因此,世界应当习惯崛起的中国。

虽然中印边界问题复杂性极为罕见,解决问题需要有异常艰苦的努力和长期准备,中印关系也还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处理,今后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应体认到,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的消极影响在减少,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寻求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印两国的共识。

因此,特别需要从历史、现在和未来对边界问题进行审视,跳出传统的地缘政治的窠臼,不使这一问题成为中印关系顺利发展的绊脚石和“定时炸弹”,而使它变为促进中印合作、发展,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润滑剂和助推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