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乐山观察 潘慧敏 汪菲

一亩茶园亩产值,从十年前千把元,翻至现在3000多元,最高超过5000元。沐川是怎么做的?

“得益于低效茶园改造。”乐山市沐川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2012年起沐川启动低效茶园改造,8000户茶农因此受益,户均增收9000元。

所谓的低效茶园,是指茶园品种老化、产量和质量都不高,每亩产值仅千把元。如何因地制宜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3月17日,川观新闻走进乐山市重要茶产区——沐川县。

产学研联合

换种实现产业量质提升

在沐川县利店镇,漫山茶树如地毯般铺满山坡,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四川一枝春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银来到茶园,撸起袖子给茶农示范,如何选摘好茶。

茶叶是沐川三大主导农业产业之一。其中利店镇连片种植有5万亩,茶叶是当地农户主要收入来源。

过去,利店镇仅有2万多亩,且低效茶园占比高达50%以上,亩产值仅千把元。当地乡镇政府一直在琢磨,如何提高产业效益,让百姓增收。

转机发生在2012年。沐川县启动对低效茶园升级改造,同时拓荒种茶。共计改造、开垦茶园5万亩左右。

茶园低效,主要是茶种老化、量质不高。为此,改造低效茶园的关键,在于更换品种。沐川县农业农村局助理农艺师晏文平说,沐川的做法是:以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按市场需求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其次是示范推广,从“要我种”到“我要种”。

说干就干。沐川依托龙头企业一枝春公司,与四川省茶树品种繁育推广中心、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紧密合作。“共引进、选育出300余个品种。”杨昌银说,产学研联合机制下,他们先后选育出川沐28、川沐217、川茶2号、川茶3号等4个省级茶树良种和“紫嫣”这一珍稀茶树品种

但是,部分茶农担心风险,不愿意换品种。利店镇茶园面积大,也想主动改变,欣然承担了“吃螃蟹”的任务。该镇有换种意愿的茶农,率先更换了川沐28品种。

种植方式和茶园管理也在同步推进。先是将斜坡式茶园改成梯田式茶园,这样的方式,既便于机器作业,也可防水土流失。种植方法也优化了——此前,沐川茶农种植方法五花八门,有单行单株方式,也有单行双株、双行单株等。茶园改造后,统一换成了适合山区地貌、便于管理和采摘的单行单株种植方式。

茶叶身价也一路看涨。“最初是40元/斤”,现在涨成了80元。”晏文平说,在示范点的带动下,茶农争相换种。

熊绍义的茶园在富新镇新塘村,种了20多年茶,拥有30亩茶园。眼见租出去的20亩茶园,经改造后效益提高了,她下定决心,自留的10亩茶园今年要完成改造。

如今,沐川完成品种更新的茶园均已脱离低效,改造后茶园亩产量提高了30%,人工采摘最高每亩达300斤。全县已有3万亩茶园引入机采模式,亩产量达上千斤。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全县茶叶年产量从2012年前约4000吨提高到去年的1.8万吨,产值从3亿元提升到8亿元。

产业做特做精

剑指“中国紫茶之乡”

茶园改造,改出了新天地。

2021年,沐川发现高硒含量土地105万亩。富“硒”土壤,使紫嫣容易存活。充分利用大自然禀赋,当地种了2000多亩紫嫣,今年约有30亩投产。干茶一斤定价是8000元。

“物以‘硒’为贵。”杨昌银介绍,紫嫣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0倍,抗氧化性能高。茶还未采摘,企业订单不断。

面向成渝大市场,科学运用“土壤地图”,沐川有了新发展目标:努力叫响“乌蒙硒都”品牌,奋力打造“中国紫茶之乡”

打造中国紫茶之乡,光靠产品还不够。围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两个重点,沐川要把特色农业产业做精做细做深。牛郎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应运而生。

依托牛郎坪园区,沐川计划在周边村镇种植5万亩茶,其中包括3万亩紫茶产业带,“这将惠及3000多户茶农,亩年收入将从目前的3000元增加至5000元左右。”新塘村第一书记周春霞说。

不光是农业种植。这个规划64平方公里、总投资2.5亿元的现代农业园区,还将配备全息化智慧农业技术,“茶园种植的温湿度可自动化调节,通过信息化技术,还能土壤PH值和病虫害管理进行科学干预”。

园区内,还将改造和新建一批茶叶加工厂、培育茶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茶叶电商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延长产业链。

周春霞透露,未来还将引入投资公司,新建茶叶主题酒店、园区景观点、小吃一条街等,推进茶旅融合,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富一方百姓。